請遠離那些喜歡抱怨的人,他們太自卑,太負能量

1、喜歡抱怨的人,喜歡外歸因,他們認為事情糟糕的後果是別人或者外界安排的,導致的,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2、抱怨最大的影響就是它可以讓周圍的氣氛瀰漫上消極的色彩,讓其他人感受到沉重的負能量,而沒有人願意長期沉浸在負能量中,所以出於人類的本能,自然就會遠離這樣的人。

3、喜歡抱怨的人,有怨氣,怨氣即恨意,這種恨意他們通常不敢直接表達,所以會壓抑,會隱忍,而這些放在關係中,是可怕的。

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每逢開學,我同桌都會在桌子上貼這樣幾個字:抱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

當時不禁覺得他是多麼的睿智、高大,不由得心生佩服。現在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見過太多的人,他們總是喜歡抱怨,所以是時候剖析一下這種心理現象,以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以及理解別人。

1、抱怨是因為自卑

喜歡抱怨的人,內心是自卑的,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虛弱,併為自己的這種虛弱感到羞恥,但是他們緊接著認為,這種虛弱是別人安排或者導致的,因此生出了恨意。

恨意作為一種情緒,裡面夾雜著憤怒、不滿,理應表達出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表達物件,或者他們不敢向這個物件表達,所以這種情緒就會表達給身邊的其他人,或者影響到身邊的其他人。

比如有個來訪者,老闆讓他經常加班,所以他回到家就時常抱怨,情緒很低落,但是他又不敢向老闆表達,時間長了,這種情緒就影響到了家裡人,可以說這種彌散性的情緒最終指向了他的家裡人。

請遠離那些喜歡抱怨的人,他們太自卑,太負能量

最後家裡人都沉浸在消極、悲觀、無可奈何的情緒中,都不能好好享受一頓晚餐,這是多麼的不值得!

他不敢向老闆表達,因為他自己是虛弱的,他怕引起老闆的不滿,自己被辭退,或者在其他方面受到傷害,所以這個問題就被固化在了那裡,變得無解。

2、喜歡抱怨的人總想被別人無條件地拯救

在關係中,有個很著名的三角形理論,叫做“卡普曼三角形”,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的,他認為人際關係中,人們為了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會無意識地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其中的一個角色,組成一個三角形。

喜歡抱怨的人,就總是試圖做這個三角形中的受害者,他們總是期望自己被拯救,有一個拯救者無條件地滿足自己,同時也是在控訴那個迫害者,使得自己處在一個不好的狀態中。

如果他們周圍的關係是穩定的,或者暫時是穩定的,那麼必定是有人無意識地配合他們組成了這個三角化模式。

只是身在其中,可能大家都不清楚,意識不到,但作為一個旁觀者,你可能就會一清二楚了,這種三角化的組成對於關係中的個體是有害的,因為無論你充當了哪一個角色,你都是不自由的,都是被動的。

3、抱怨的人,可能是退行了

我們在本專欄前面的章節中有提到過“退行”是怎麼回事,比如遇到煩心事就想睡覺或者吃東西,這些都屬於退行行為,即退行到幼兒時期的心理狀態,表現出嬰幼兒,或者小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出不符合其年齡特徵的心理和行為。

那這裡的抱怨,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退行,表現得自己很弱小,自己需要被拯救,自己本應該像嬰兒一樣被滿足,被照顧,而實際上沒有。

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越是喜歡抱怨的人,越是容易表現得可憐,他們越是容易顧影自憐,抱怨、給別人傾訴,其實就是像是在找一個如母親一般的人,來愛護和滿足自己。

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可能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小時候缺乏父母之愛,特別是母愛的人,總是被忽略的人,得不到及時迴應的人,沒有很好地完成幼兒時期的發展任務的人,他們更容易有退行的心理和行為。

當然被過度滿足,被過度溺愛的人,也可能會發生退行,但與前一種缺乏關愛的情況相比,畢竟是屬於少數。

至少在諮詢室中,我們見到的喜歡抱怨的人,大多數往往是在幼年時期缺乏愛與關注的人,所以你身邊如果有這樣的人,你可以去仔細觀察一下。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對一個喜歡抱怨的人,所作的心理分析,如果你是一個這樣的人,你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它可能導致別人遠離你,破壞掉你的人際關係。

我們今天的論述主要是幫你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某種程度上這種理解會帶來一定的療愈,但是終歸你要反映在現實的關係中,你要有意識地在關係中不抱怨,自己為自己負責。

要刻意去做,做的多了,就有了經驗,當然你也可以用今天的心理學去理解別人,理解了之後,別人抱怨的時候,對你的影響可能就少了一些,這會有助於你享受生活,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