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萬中國人研究顯示,每天多喝50g牛奶,與肝癌、乳腺癌風險增加12%和17%有關 | 臨床大發現

從小咱們就被教育“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多喝牛奶才能長高”,但如果有一天告訴你,乳製品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你還會繼續喝牛奶嗎?

近日,來自英國

牛津大學的杜懷東教授和陳錚鳴教授團隊

聯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對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佇列(CKB)中超過51萬名中國成年人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發現,

與從不攝入乳製品的人相比,經常攝入乳製品的人患肝癌和乳腺癌的風險更高。具體而言,

每天多攝入50克乳製品,與總患癌風險會增加7%,患肝癌的風險增加12%,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7%有關

[1],相關研究發表於《BMC醫學》上。

本研究是首個在中國人群進行的大規模關於乳製品攝入與患癌風險的研究,可為中國癌症預防的循證飲食提供重要參考資訊。

51萬中國人研究顯示,每天多喝50g牛奶,與肝癌、乳腺癌風險增加12%和17%有關 | 臨床大發現

其實,西方人群的研究已經表明,食用乳製品會增加某些癌症風險,比如乳製品攝入量與前列腺癌風險呈正相關[2]、與結直腸癌風險呈負相關[3]。但乳製品攝入量與乳腺癌[4]以及其他部位癌症風險的相關性尚不明確[5]。

因此,根據現有的證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WCRF/AICR)認為,儘管目前關於乳製品與癌症關係的總體證據仍不一致,但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援乳製品在結直腸癌中可能存在保護作用,而較高的乳製品攝入量可能與較高的前列腺癌風險相關。

不過,目前關於乳製品與癌症風險的研究納入的人群主要都是西方國家人群,其遺傳背景、飲食習慣等與咱們中國人有著較大差異。

在中國,儘管近幾十年來人均牛奶消費量有所增加,但仍遠低於歐洲國家水平(2013年人均消費量32。7 vs 215。1千克/年)[6]。東西方國家乳製品消費量的差異,一方面是飲食習慣的差異(中國人傳統早餐飲品是豆漿),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對乳製品代謝的能力存在差異,畢竟,很多中國人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肚子裡就會翻滾。

此外,中國人群食用乳酪、黃油等牛奶加工品仍較少,即乳製品消費品種存在一定差異。

為了探索中國人群乳製品飲食習慣與不同癌症風險的關係,牛津大學杜懷東教授和陳錚鳴教授聯合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

對CKB佇列中的510146名中國成年人(30~79歲)進行平均長達10。8年的隨訪

。這些此前沒有癌症病史的參與者來自中國各地的十個不同區域(5城市,5鄉鎮),其中59%為女性,41%為男性,絕大多數為漢族人(約97%)。

研究人員透過人群基線資料中食品類別的食用頻率估算出乳製品(牛奶、酸奶和其他乳製品)的食用量,並透過多次重新調查,校正因飲食習慣改變所帶來的迴歸稀釋偏倚。研究人員還收集了一系列其他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癌症家族史、教育和收入情況、生活飲食習慣(吸菸、飲酒、運動量、新鮮水果攝入量等)、BMI、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用於肝癌分析)和女性生育因素(用於乳腺癌分析)。

51萬中國人研究顯示,每天多喝50g牛奶,與肝癌、乳腺癌風險增加12%和17%有關 | 臨床大發現

人口統計學資料

總的來說,

2

0。4%的參與者每週至少食用一次乳製品(定義為定期食用者),11%的參與者每月至少食用一次乳製品,68。5%的參與者從不或很少食用乳製品(定義為不食用者)

。在整個研究人群中,乳製品平均日食用量為38克;而在定期食用者中,乳製品平均日食用量為81克。

定期食用者中女性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也較高。在三個乳製品食用組中,乙肝患者的比例相似,人群每天的運動量也是相似的。在男性中,定期食用者吸菸飲酒的比例較不食用者更低。在女性中,相比於不食用者,定期食用者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例略高,平均母乳餵養持續時間略短。此外,城市人群乳製品食用量要高於鄉鎮人群。

在平均10。8年的跟蹤期內,共記錄到29277例癌症病例,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肺癌(6282例),其次是女性乳腺癌(2582例)、胃癌(3577例)、結直腸癌(3350例)和肝癌(3191例)。

在調整了各種協變數後,

乳製品攝入量與總癌症發生風險呈顯著正相關,與不食用者相比,定期食用者患癌風險增加了9%

。此外,與不食用者相比,定期食用者患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風險分別高18%和22%,這些關聯在偽發現率(FDR)校正後仍然顯著。

在校正迴歸稀釋偏倚後,乳製品日均每多攝入50克,總患癌風險增加7%,患肝癌的風險增加12%,患乳腺癌的風險17%

51萬中國人研究顯示,每天多喝50g牛奶,與肝癌、乳腺癌風險增加12%和17%有關 | 臨床大發現

乳製品攝入量與總體癌症、肝癌和女性乳腺癌風險關係

對於淋巴瘤,儘管定期食用者有更高的風險(23%),但在FDR校正後,趨勢變得不顯著。對於其他特定部位的癌症,沒有發現與乳製品攝入量有明顯的關聯。

多種生物學機制可能可以解釋該研究的發現

首先,較高的乳製品食用量可能會導致血漿中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F-I),而IGF-I在細胞增殖和癌症發展中起關鍵作用,較高的IGF-I水平與包括乳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7]。

其次,有研究表明,乳製品中相對含量較高的支鏈氨基酸、乳糖和IGF-I可以啟用和增強雷帕黴素複合體1訊號通路,促進細胞增殖,導致潛在的致癌風險[8]。

第三點,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9]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10]有關,其分別是導致肝癌和淋巴瘤的可能風險因素。

此外,研究觀察到的與乳腺癌的關聯可能與牛奶中含有的脂溶性激素有關,如雌激素和黃體酮[11]。

最後,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對乳製品的代謝是不同的,這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分解產物,並對患癌風險產生影響[12]。但這一方面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乳糖不耐受在乳製品食用量和患癌風險之間的潛在作用。

總的來說,該研究是規模最大的研究中國人群乳製品食用量與患癌風險的前瞻性佇列研究,可為中國癌症預防的循證飲食提供重要參考資訊,但其設計上也有一定缺陷,如沒有區分不同乳製品攝入量與患癌風險的關係(如牛奶、酸奶等)。

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雖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經常食用乳製品和某些癌症可能有直接聯絡,但是要注意,乳製品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每100ml牛奶,含有3-4克蛋白質,160μg核黃素,45μg硫胺素(維生素B2),以及豐富的鈣、磷、鉀等元素,

僅僅基於當前研究的結果,或者沒有確保從其他來源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就減少乳製品食用是不明智的

因此,小夥伴們可以暫時保持觀望態度,先別扔掉庫存的牛奶,等待更多的循證學證據吧。

51萬中國人研究顯示,每天多喝50g牛奶,與肝癌、乳腺癌風險增加12%和17%有關 | 臨床大發現

參考文獻

1。 Kakkoura MG, Du H, Guo Y, Yu C, Yang L, Pei P, Chen Y, Sansome S, Chan WC, Yang X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s 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 BMC Med 2022, 20(1):134。

2。 Aune D, Navarro Rosenblatt DA, Chan DS, Vieira AR, Vieira R, Greenwood DC, Vatten LJ, Norat T: Dairy products, calcium,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m J Clin Nutr 2015, 101(1):87-117。

3。 Barrubes L, Babio N, Becerra-Tomas N, Rosique-Esteban N, Salas-Salvado J: Association Between Dairy Product Consump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 Studies。 Adv Nutr 2019, 10(suppl_2):S190-S211。

4。 Wu Y, Huang R, Wang M, Bernstein L, Bethea TN, Chen C, Chen Y, Eliassen AH, Freedman ND, Gaudet MM et al: Dairy foods, calcium,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overall and for subtypes defined by 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a pooled analysis of 21 cohort studies。 Am J Clin Nutr 2021, 114(2):450-461。

5。 Jeyaraman MM, Abou-Setta AM, Grant L, Farshidfar F, Copstein L, Lys J, Gottschalk T, Desautels D, Czaykowski P, Pitz M et al: Dairy product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 an overview of reviews。 BMJ Open 2019, 9(1):e023625。

6。 Storhaug CL, Fosse SK, Fadnes LT: Country, regional, and global estimates for lactose malabsorp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2(10):738-746。

7。 Murphy N, Knuppel A, Papadimitriou N, Martin RM, Tsilidis KK, Smith-Byrne K, Fensom G, Perez-Cornago A, Travis RC, Key TJ 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3, and breast cancer risk: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 with approximately 430 000 women。 Ann Oncol 2020, 31(5):641-649。

8。 Melnik BC, Schmitz G: Pasteurized non-fermented cow‘s milk but not fermented milk is a promoter of mTORC1-driven aging and increased mortality。 Ageing Res Rev 2021, 67:101270。

9。 Riserus U, Willett WC, Hu FB: Dietary fats and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Prog Lipid Res 2009, 48(1):44-51。

10。 Charbonneau B, O’Connor HM, Wang AH, Liebow M, Thompson CA, Fredericksen ZS, Macon WR, Slager SL, Call TG, Habermann TM et al: Trans fatty acid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and n3 fatty acid intake with reduced risk of non-hodgkin lymphoma。 J Nutr 2013, 143(5):672-681。

11。 Zhou H, Qin LQ, Wang Y, Wang PY: [The measurement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in commercial and traditional cow milk]。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 2009, 43(6):509-512。

12。 He T, Venema K, Priebe MG, Welling GW, Brummer RJ, Vonk RJ: The role of colonic metabolism in lactose intolerance。 Eur J Clin Invest 2008, 38(8):5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