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德軍兵力分散後勤中斷已是必敗之局

1939年9月,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挑起二戰戰火。在極短的時間內,以閃擊戰術迅速佔領歐洲列國。在領土控制範圍不斷擴大的同時,德國的軍隊人數也不斷增加,從佔領波蘭時的120萬,到攻佔法國時的250萬。等到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時,參加行動的德軍已達到550萬之多,而這也才是德軍一半的兵力。

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儘管德軍人數眾多,戰鬥力強大,也架不住雙線作戰和盟國的聯合反擊。隨著美國的參戰,德軍在東線和西線戰場連連失利。特別是東線戰場,雖然德軍打得相當頑強,無奈蘇軍的人海戰術實在過於強大,前仆後繼不畏死亡的蘇軍士兵,把德軍開戰以來的榮譽感和自信打得蕩然無存,只能連連後撤。

1945年,蘇軍攻入柏林,不願接受審判的希特勒選擇了自殺。

當時整個歐洲戰場的德軍至少還有數百萬之多,卻在他死後都放棄抵抗,選擇了投降,這是為什麼呢?

一、兵力過於分散。

戰爭後期,表面上看德國的軍隊尚有三百萬之多,但由於其佔領地過多,每處均駐有一定守軍,因此能調遣的機動部隊寥寥無幾。特別是東線戰場連連失利,不得不從西線調兵前往蘇聯,更讓德軍兵力捉襟見肘。

1945年西線的阿登戰役,雖然德軍給盟軍造成較大損失,但此後德軍再也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再加上東線蘇聯隨即發動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德國已成強弩之末,失敗不可避免。

德國投降前,除了東線沿途阻擊蘇軍的德軍,以及西線的德軍外,庫爾蘭包圍圈還有德軍30萬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駐軍40多萬,南歐協助義大利抵抗美軍有近30萬人,最強的黨衛軍裝甲部隊在匈牙利攻打布達佩斯,另外挪威還有20萬人。

這些軍隊應付當地的盟軍或是本土襲擾,已是自顧不暇,根本脫不開身支援其它戰場。何況精銳的黨衛軍奉希特勒之命,還在繼續向匈牙利縱深挺進。

二戰後期德軍兵力分散後勤中斷已是必敗之局

這樣看來,能供希特勒調動的軍隊確實很少,而歐洲戰場戰役級別動不動就是百萬人。就算把這僅剩的軍隊全增援上去,也是杯水車薪,何況德軍的對手是如此之多,已經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

二、後勤補給中斷。

攻擊蘇聯受阻後,隨著戰爭時間延長,德軍的後勤補給越來越緊張,前線的軍需官不得不一次次降低德國士兵的供給標準。補給不足的原因並不是德國國內缺乏糧食,主要因為在盟軍轟炸下,聯結前線的交通運輸線遭到嚴重破壞,道路狀況非常糟糕。

另外,德軍向來追求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為了達到效果,作戰部隊往往輕裝上陣。一切軍需物資都交給後勤部隊,這種盲目自信使得一旦戰事不利,後勤如果跟不上,前線計程車兵就得忍飢挨餓,缺吃少穿,軍心渙散不可避免。

等到盟軍攻入德國後,魯爾工業區淪陷,標誌著德國軍工體系的崩潰,前線的將士們無法得到彈藥補給,子彈成了緊俏的消耗品。而沒有子彈,仗就打不下去,所以當盟軍的飛機大炮對德軍陣地狂轟濫炸之際,德國士兵只有挨炸的份了。

三、精神支柱倒塌。

在德國士兵眼中,希特勒是不可戰勝的,元首必將帶領他們走向勝利。在這種精神支柱支援下,德軍在後期不利局面下,仍然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而希特勒自殺的訊息傳出後,德國士兵心目中的支柱也轟然倒塌,精神徹底被擊垮。鬥志全無的軍隊,馬上停止抵抗紛紛投降。

戰爭前期,希特勒依靠從佔領地掠奪的財富,使得德國人在戰爭期間生活質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有所提升。戰爭消耗還推動了工農業的發展,百業興盛人民收入提高,希特勒的支援度不斷攀升。

可隨著德軍節節敗退,盟軍大舉反攻,密集的大轟炸讓德國民眾苦不堪言,整個國家陷於災難之中。這時的德國民眾開始厭倦戰爭,只是苦於黨衛軍的高壓控制不敢表露真實想法,所以當希特勒的死訊一公開,柏林城內除了希特勒的黨衛軍在拼死抵抗,其它士兵和民眾都放下了武器。

即使希特勒當時不死,德國軍隊和民眾繼續頑強抵抗,但面對數倍於德軍的盟軍,也只能招致更加猛烈的攻擊,付出更大的犧牲和代價,其結局也仍然難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