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中國傳統觀念中,凡事講究一個字:度。

做事失了度,終會釀成大禍;

關係失了度,感情消耗殆盡;

付出失了度,必將傷人傷己。

五十歲以後才明白:相處有尺,幫忙有度,不僅朋友之間如此,親人之間亦是如此。

當你忙忙碌碌半生,邁過知天命的年歲,步入花甲,誰是你心中最牽掛的人?

答案往往是:兒女。

但兒女成家立業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各有各的雞毛蒜皮。

“一家人”總有一天要說“兩家話”,牽掛再深也得講分寸、有尺度。

人老了,不管多麼關心子女,也別幫這“3種忙”,否則好心辦壞事。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別幫兒女走完人生路,各自安好

有位作家曾在書裡寫道: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只是領路。

即便有再多不捨,也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抵擋風雨。

可世間有太多父母,不僅在兒女年幼時貼心照顧好衣食住行;

還要在兒女成年後幫他們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前些日子,一段“29歲男子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的新聞在全網刷屏了。

這位男子名叫匡正軒,平日裡,他躺在床上玩手機、睡覺,而他的父親則頂著炎炎烈日在工地上賺錢。

匡正軒的母親患有糖尿病,常年臥病在床,需要大量醫藥費。

一家人的開支全靠父親每個月3000多塊的收入。

他們居住的屋子,僅有15平米,卻要容納一家三口日常生活。

在此之前,匡正軒做過搬運工、計件員等工作,最後都覺得“太累”不了了之。

唯一讓他滿意的,是去美院當繪畫模特,因為只需坐著即可。

但沒過多久,他就因為報酬低、久坐難受等原因,選擇了放棄。

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啃老,要求父親供養自己一輩子,直到離世。

時間久了,匡父忍無可忍,將他逐出家門。

隨後他便揚言狀告父親,希望判其“不養之罪”。

直到記者深入採訪時,才得知其中緣由。

原來,從小到大,母親從不讓匡正軒做一點家務。

不論他有什麼要求,父母都盡所能去滿足。

母親拼盡全力幫兒子解決問題,幫他避開風雨。

兒子也漸漸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所以希望後半生都依靠父母。

仔細想想,天下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兒女小時候犯了小錯,父母立馬站出來承擔責任。

成年後犯下大錯,父母想方設法為孩子減輕罪責,幫其償還債款。

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幹到退休,卻因為兒女“買房做投資”,把存款全部給了孩子;

自己生病住院時,卻身無分文,無人問候。

很認同《特別狠心特別愛》中的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人老了,不要過分插手兒女的人生,也不必費盡心思幫他們走完人生這一程。

請告訴孩子:有的苦,唯有親自品嚐過,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甜。

有的難,唯有自己扛過去,才能看得見曙光到來。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別幫兒女處理家務事,保持分寸

聽過一個很深刻的觀點:

“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好的距離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煲好一碗湯給孩子送過去,湯的溫度剛剛好,彼此心裡都溫暖。

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所謂距離,不僅指的是路程的遠近,也包含著分寸的大小。

兒女成家後,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日子,也有避免不了的家長裡短。

但一旦父母摻和其中,事情結局就會大不相同。

隔壁住著一對新婚夫妻,原本兩人過著幸福平淡的日子。

每天一起上班,晚上一起買菜回家做飯,讓很多鄰居都羨慕不已。

可自從公婆搬過來住後,經常能聽到隔壁傳來的爭吵聲,日夜不休,罵聲連連。

後來有一次在超市購物,偶遇隔壁的女主人,於是同她閒聊起來。

聊到各自的煩惱,她苦笑著說:

“最初婆婆聲稱為了方便照顧我倆的生活,想要搬到一起住。

搬過來後,便開始干涉我們的生活習慣,還要求幫我們保管錢財,擔心我們亂花錢。”

兒媳有時加班工作到深夜,次日起床較晚,婆婆就向兒子抱怨兒媳太懶。

夫妻倆本來只是為了一件小事拌嘴,婆婆聽到後就要站出來主持公道,小矛盾最終演變成“大災難”。

一年後,在這樣接連不斷的爭吵聲中,這段婚姻即將走到盡頭。

作家周國平有句話說的很對: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家人之間,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則。

不去幹涉子女的選擇,是對他們的尊重;

不去插手子女的家事,是對家庭的保全;

不去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感情的維持;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在晚年,專注於自身的生活,充實好自己的人生。

趁著身體健康,和老友約一次旅行,去遠方看看世界之大,別再侷限於生活的雞零狗碎。

趁著陽光正好,發掘一個新的愛好,活動下身體,養一盆植物,享受當下的美好。

一家人最好的狀態莫過於:

父母有父母的天地,子女有子女的幸福,彼此掛念,互不干涉;常常探望,相親相愛。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

別逞強幫兒女帶孩子,量力而行

《人世間》裡,鄭娟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孩子的一生是一生,我們的一生就不是一生了嗎?”

有多少人,勞碌一生養大了孩子,到了頤養天年的階段,又主動提出幫忙帶孫子。

不曾想,因為太過辛勞,熬壞了身體,傷害了自己。

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心酸故事:

老人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特意來到女兒所在的城市,幫忙照看小孩。

但因為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常常受到女兒的埋怨。

她擔心女兒長期熬夜工作傷身體,於是早起煮營養粥,女兒卻怨她動靜太大。

她想盡快送孩子上學,於是幫孩子穿衣服,女兒卻怨她教不會孩子獨立。

她看著孩子發燒心急,於是給孩子吃了點感冒藥,女兒卻怨她亂喂藥。

每天從早忙到晚,做飯洗衣家務全包攬,她的辛勞,女兒似乎從未看到。

現實生活中,其實還有更多的老人,為了幫兒女帶孩子,明明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卻默默忍受。

為了兒女能夠輕鬆點,明明身體不適,卻忍著一言不發。

有人曾經在街頭採訪帶娃的老人,問起最累的是什麼時候?

有位老人回答道:

“生病了就會很累,還要被兒子媳婦指責沒帶好孩子。”

揹負著身體上的疲憊和心理上的壓力,只為一份愛的託舉。

人到晚年,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總有顧及不到的地方。

年齡大了,不必為了沒有幫到兒女自責,也不用強行忍受不適應的環境。

永遠別忘了:內心安好,才是享受幸福的關鍵。

身體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福氣。

遇事別逞強,量力而行,是一個老人最高階的智慧。

有首歌裡唱道: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

父母與兒女的緣分,是一場輪迴般的索取和付出。

而真正的愛,是適度的付出和適當的退出。

人老了,學會慢慢退出子女的生活,該給的關心和幫助及時送去,該放開的手也要趁早鬆開。

少操點心就多點快樂,不為瑣事憂愁就能保持幸福。

到了一定年紀,不管你多有錢,也別幫兒女“3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