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蟑螂有多煩人?

那真是趕不盡殺不絕,時不時就從家裡的某個角落冒出來,刷一波存在感。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不過,在扁頭泥蜂面前,蟑螂可能就囂張不起來了。

0

1

扁頭泥蜂是誰?

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蟑螂的噩夢——扁頭泥蜂

Ampulex compressa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圖片來源iNaturalist

扁頭泥蜂是膜翅目

長背泥蜂科

的成員,其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南亞、非洲、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其中以印度、緬甸等地分佈最為密集。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的分佈範圍,圖片來源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像典型的昆蟲那樣,扁頭泥蜂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頭部觸角細長,背上生有兩對膜質翅,可協同飛行。

扁頭泥蜂體型不大,雌性個體身長能達到20毫米以上,雄性個體則要更小一些。然而,扁頭泥蜂個頭雖小,本性卻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對付起比自身體積大不少的蟑螂也是遊刃有餘。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就只有手指尖那麼大,圖片來源iNaturalist

第一次見到扁頭泥蜂,你可能會驚異於其美麗的外表,它們周身閃爍著藍綠色金屬光澤,足部裝飾有明亮的紅色,看上去十分豔麗。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顏值線上的扁頭泥蜂,圖片來源Sharadpunita

不過,自然界“顏色豔麗”似乎總是和“有毒”相伴而行。扁頭泥蜂這麼好看,肯定有毒吧?

猜對了,扁頭泥蜂確實是用毒的高手,不過只有雌蜂可以分泌毒液,這是因為它們的毒液有特殊的用途,和雌性養育後代密切相關。

當雌性扁頭泥蜂準備產卵時,它就會向蟑螂

(特別是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

下手。

0

2

可憐的蟑螂淪為獵物

乍一看,蟑螂可比扁頭泥蜂大多了,戰鬥力理應更強才是,扁頭泥蜂想殺死這麼個“大型獵物”,應該沒那麼容易吧?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和蟑螂比體型明顯小很多,圖片來源iNaturalist

事實上,扁頭泥蜂的目的並不是殺死蟑螂,而是要對其實施“精神控制”,用到的武器自然就是它的毒液了。

當扁頭泥蜂發現目標蟑螂後,會找準機會,將第一種毒液注入蟑螂體內

(通常從胸部刺入)

。很快,毒液開始發揮作用,蟑螂前胸部的附肢逐漸麻痺,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緊接著,無力反抗的蟑螂被扁頭泥蜂注入第二種毒液,這種毒液直接注入蟑螂頭部,作用於頭部神經節,破壞蟑螂的神經系統。待毒液起效後,蟑螂便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淪為扁頭泥蜂的“傀儡”,任由扁頭泥蜂處置。

毒液之所以能導致蟑螂戰鬥力喪失,是因為它能引起蟑螂運動功能減退

(hypokinesia)

,具體表現包括逃避閾值增大、逃離距離減小以及自發行走減少,聽上去不太好理解?

其實就是蟑螂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變差了,以前可能遠遠看到敵人就得趕緊開溜,現在得等敵人靠近了才能反應過來要逃跑,而且還跑不遠。這種運動功能減退能持續7-10天,足夠扁頭泥蜂慢慢榨乾蟑螂的剩餘價值。

那蟑螂對扁頭泥蜂來說究竟有什麼價值呢?既然我們之前已經強調了是雌性泥蜂,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容易猜到了——自然是要蟑螂幫它養孩子了。

對,就是用蟑螂的血肉之軀養。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的幼蟲將蟑螂吃得只剩空殼,圖片來源《微型猛獸》

已經成為行屍走肉的蟑螂變得溫順馴服,在扁頭泥蜂的牽引下,乖乖走進扁頭泥蜂在地面挖好的洞穴。進入洞穴後,扁頭泥蜂便會在蟑螂身上產卵,然後再細心地將洞口掩蓋,防止被其他獵食者發現。

在未來的幾天,蟑螂為扁頭泥蜂的幼蟲提供了新鮮的食物。幼蟲發育的前兩個階段為外寄生,主要是吸食蟑螂的體液,等發育到第三個階段,則轉為內寄生,鑽入蟑螂體內開始大吃特吃。

不過,扁頭泥蜂的幼蟲並不是不加選擇地吃掉蟑螂的內臟,而是首選骨骼肌和不那麼重要的組織,以保證蟑螂不會立刻斃命。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扁頭泥蜂從卵到蛹的過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至於可憐的蟑螂嘛,雖然在被吃的過程中長期維持存活狀態,卻無力改變命運,活生生被扁頭泥蜂的幼蟲吞噬,這簡直就是虐殺。等到幼蟲終於長大,蟑螂已經被吃得只剩一具空殼了。

過程慘不忍睹,結局大快人心,快來看蟑螂是怎麼死的

長大成熟的扁頭泥蜂從死去的蟑螂軀殼中爬出,圖片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

0

3

滅蟑螂的新方法?

看到這兒,估計不少人開始興奮了,這扁頭泥蜂雖說殘忍了點,但它能殺死蟑螂耶,讓蟑螂死得慘一點似乎也沒什麼不妥嘛,能不能用它來對付蟑螂呢?

嗯,這個想法聽上去很合理,也確實有人這麼做了,然而預期的結果卻沒有出現。1941年,美國生物學家威廉姆斯

(F。 X。 Williams)

將扁頭泥蜂引入了夏威夷,希望能靠它們防治蟑螂,然而扁頭泥蜂殺滅蟑螂的數量實在有限,難以達到控制蟑螂的目的,方案宣告失敗。

另一方面,面對扁頭泥蜂的進攻,蟑螂也不是隻能坐以待斃,在扁頭泥蜂成功注入毒液之前,它們也有機會“反殺”成功。畢竟蟑螂體型比扁頭泥蜂大得多,面對對方的“騷擾”,它們會用強壯的後腿奮力踢向扁頭泥蜂頭部,擊退對手,保護自己免受其“精神控制”。

參考資料:

[1] Arvidson R, Landa V, Frankenberg S, Adams ME。 Life History of the Emerald Jewel Wasp Ampulex compressa。 Journal of Hymenoptera Research, 2018, 63: 1-13。

[2]楊瓦, Muhammad Mahdi Karim。 扁頭泥蜂[J]。 環球人文地理, 2016(19):114。

[3] Williams, FX。 1942。 Ampulex Compressa (Fabr。), A Cockraoch-Hunting Wasp Introduced from New Caledonia Into Hawaii。 Proc Hawaiian Entomol Soc 11(02): 2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