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文化與古代文學審美視野拓展王寶彬

隱逸文化與古代文學審美視野拓展

王寶彬

引言

隱逸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處於獨特地位,於先秦開始延續並發展,與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一致。隱逸文人在這一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獨特的審美追求,更青睞於將自然美作為審美物件,極大延伸了文學審美標準,與世俗作家拉開了明顯差異。隱逸文化的出現對於突出文人個性化色彩、開拓幻覺世界、擴大文學審美視野有關鍵影響作用,對整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持久深遠影響。本文從隱逸文化與古代文學的概念入手,分析前者對於後者的影響,探究隱逸文化在拓展古代文學審美視野中的重要作用。

隱逸行為自先秦出現以來在文人士大夫中得到了極大推廣,已經從最初的個體行為逐步發展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現象級行為,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隱逸文化的出現不僅是個體生命價值觀選擇所致,也受到這一歷史時期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哲學觀念、審美方式等的極大影響。此外,隱逸文化的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發展延續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吸收層階層文化,其中受影響最深的自然是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觀念。老子自然無為的審美追求和重感悟的認識論以及莊子泛神論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都分外契合當時文人的隱逸心理,也曾為了此類文人創作的內驅動力,影響創作風格及創作走向。在此基礎上形成並發展的隱逸文化開始深刻地影響中國古代文學,極大轉換並開拓了文學視野。

隱逸文化與古代文學審美視野拓展王寶彬

一、古代文學與隱逸文化的概念

(一)中國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可分為西方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而中國古代文學則是指自上古時期直至

1919

年五四運動這一漫長時期的所有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悠久,與中華文明發展幾乎同源同步,其中產生的傑出作家和優秀作品數不勝數,風格題材更是紛繁多樣,形成了諸多文學理論和文學潮流,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學之林也處於極為關鍵的位置,影響深遠。孔子、孟子、莊子、屈原等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

(二)隱逸文化

隱逸文化在中國文學史中屬於特殊文化現象,就是對世俗秉承簡單平和的態度,有多種表現,其中最為明顯的也是廣泛的便是作為隱士隱居山林。隱逸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深遠,歸隱山林之人層出不窮,已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隱逸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包括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鍾嶸、郭象、王弼、陶淵明等,作品則包括《飲酒》(陶淵明)、《招隱詩》(張載)等。

二、隱逸文化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隱逸文化自出現以來便從未顯示,影響深遠,對於文化發展和人生價值觀選擇均有一定影響,只是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力有所不同。從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及態度中均可尋找到隱逸文化的發展軌跡,從孔子的“道隱”、莊子的“心隱”再發展至東方朔的“朝隱”、林泉的“林泉之隱”,隱逸文化逐漸發展成熟。唐代時期的隱逸文化開始走向衰落,雖白居易的“中隱”和李白的“酒隱”也在當時起到較大影響,但是也不可挽回隱逸文化衰敗之路。到明清時期,隱逸文人提倡“壺天之隱”,將隱居精神落腳於壺中天地,但是這一時期隱逸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在隱逸文化影響下,古代文人青睞於將理想生活空間設定於田園山水,以譚淵明為代表的《飲酒》《桃花源記》均顯示出對於自在逍遙的追求和對於美好山水的嚮往。另外,作品還能夠透過文人對於山水情思引申到對於更深層次的“隱”的思想境界的追尋。

隱逸文化在發展延續的過程中不斷影響著中國文化,古代文人創作也多受此啟發。其實偏於理想的、胸懷抱負渴望做出一番成績的文人也不乏少數,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等都顯示出文人理想主義的心態,治國平天下更是無數文人墨客追求的人生價值。但是,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也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和挫折,嚴重打擊了積文人士氣,促使文人轉變思想,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得意時心懷社稷、報效祖國,失意時沉迷山水、對酒當歌的文人眾多,這一思想解放甚至極大提升了其藝術造詣,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鐫刻下深深的印記。多數情況下縱情山水成為中國古代文人逃避現實的方式,山水成為精神依託和避難所,文人期待從山水中得到慰藉和再次前進的動力,疏解困境之時的壓力和躊躇。可以說,隱逸文化作為高境界文化極大延伸了文學審美視野、拓寬了文學創作題材、突出了文人個性色彩,在漫長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中顯示了其突出的藝術價值。

三、隱逸文化與文學的個性色彩

從中國文學發展歷史來看,情態說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的源頭。魯迅先生曾經就中國古代傳統詩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傳統詩論是對於人本性的違背,封建政治思想更是極大囚禁了詩人凌雲之志和自由靈魂,直言“如中國之詩,舜雲言志,而後賢立說,乃雲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夫既言志也,何持之雲?強以無邪,既非人志……”(《摩羅詩力說》)。從這一角度看,隱逸文化的出現正是對於士大夫思想的解放,幫助士大夫們從精神上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重新審視人生價值,重新領悟生命意識,個體生命得以被強調和尊重,以“人”為中心的文學創作開始出現並逐漸走向普遍。總之,即使是隱逸文人也擁有極強的關注社會政治、渴望兼濟天下的豪情,但是當這一份熱情難以實現、壯志不被統治者肯定使此部分人就會將熱情內化為對於自身的探究和對於日常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於相鄰友善的感慨、對於人倫情感的依戀等都是對於生活情景的真情表露。同時,文人對於生存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也由此產生。在隱逸文化影響下,文人的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會逐步轉向彰顯個性色彩的自覺精神,情感表達由客體轉向主體。但是這兩種精神並不是相悖的,在不同社會背景和心境下文人能夠實現二者的自由轉化,在文學發展中均佔據重要位置。

四、隱逸文化與文學的幻象世界

隱逸文人在兼濟天下的豪情受挫後會積極尋找情感出口,表現出超然物外、寄情山水、不諳世俗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這是文人自我療愈的重要途徑,但是這一方法並卻並不足以彌補是精神上的失意。老子、莊子無為、虛極的心境正是給處於精神貧瘠狀態下的文人提供了思想支撐,極大活躍了文人藝術思維。在此情境下,隱逸文人開始從現實生活視角轉向自身,開啟了幻象叢生的內心世界。

(一)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隱逸文學下的幻想世界與遊仙詩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精神內涵,遊仙詩傾向於透過修行達到長生,並將其作為一種信仰終身追尋,是完全的唯心;而隱逸文學產生的內心幻想世界則是追求理想的表現。隱逸文學的出現根源上來自於封建立法對於人性和自由的摧殘,文人意圖透過文學的形式打破桎梏,這些均在文學幻象世界中呈現出現。若想進一步瞭解隱逸文學中幻象世界的具體景象,左思詠史詩、阮藉詠懷詩中生動鮮活的隱士形象均可幫助探其一隅。在現實壓迫下隱逸文人難以尋找最真的個性,那麼在作品中便可從其所欲地抒發最真實的情感、表現最真實的自我。隱逸文人筆下灑脫無拘藝術形象正是對於作者理想人格的表達,拓寬了藝術視野,增添了文學浪漫氛圍。

(二)對理想社會的建構

柏拉圖為構建心目中的國家藍圖成就了《理想國》,隱逸文人也在自己建立的幻象世界中構建理想社會,烏托邦式的家園無疑能夠為作者提供精神慰藉。隱逸文化自嚴苛的封建禮教中產生,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胸懷天下卻無力抗爭的文人精神的寄託、最後的掙扎。隱逸文人企圖透過理想樂園的構建表達對於現實的不滿,意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創作者並不會在現實世界中構建真實的理想國,只是希望文學中閃爍的人文精神能夠迴歸現實,進而達到理想和現實的融合。

3

)對理想際遇的期盼

隱逸文人在現實受挫後也會期待在幻象世界中構建與自己精神契合的伴侶或知己,以此寄託精神的憂傷,精神也從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轉向彰顯個性色彩的自覺精神。這一理想際遇的期盼的構建是隱逸文化對於文人精神世界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文學人物情感畫廊的色彩和浪漫氛圍。

結語:

隱逸文化的出現和發展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拓寬了文學題材,拓寬了審美視野,也對之後的文學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一抹絢爛的色彩。

 作者系《神州》雜誌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