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精神益生菌”吃出快樂

隨著人們對腸道微生物群的興趣日益濃厚,有不少研究已指出,

腸道微生物群是調節大腦功能及其行為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飲食正是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飲食透過微生物群來影響大腦的相關機制;並著重探索如何透過飲食營養干預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

近期,一篇發表在《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的文章,

探討了益生菌影響大腦健康和精神疾病的相關機制(微生物-腸-腦軸),並重點關注了益生菌在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治療中的臨床研究現狀。

《柳葉刀》:“精神益生菌”吃出快樂

截圖來源: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益生菌如何影響精神疾病?

毫無疑問,腸道微生物群已經成為我們的關鍵影響者。

微生物和我們共棲共存,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幾乎在所有身體部位定植,並在免疫、能量代謝、胃腸道和大腦健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那我們是否可以透過改變微生物組來改善大腦功能及認知行為?其實目前,益生菌的抗抑鬱和抗焦慮潛力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

那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認知和心理健康的?論文中指出了一種潛在機制,

微生物群可以透過微生物-腸-腦軸(MGB)與大腦進行雙向交流

微生物-腸-腦軸是指腸道微生物群參與了腸-腦軸的功能反應,在腸道與大腦的“資訊交流“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

腸道菌群可能不僅會透過調節飲食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和膽汁酸)和代謝前體、來影響大腦,還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迷走神經訊號、神經遞質水平(如乙醯膽鹼和5羥色胺等),深入影響大腦的生理和功能

微生物組參與大腦“資訊交流”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動物研究的支援。

透過抗生素治療耗盡微生物組的小鼠,或在無菌條件下飼養、缺乏微生物組的小鼠,會表現出一系列行為缺陷。而正常微生物組的重新定殖有助於抵消這些缺陷。

研究者還發現,某些精神和神經發育障礙的人群,

如焦慮、抑鬱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群組成與健康人不同。

與健康人群相比,

患者體內的益生菌丰度較低

,例如可以產生丁酸鹽的普氏棲糞桿菌(

faecalibacterium

)的含量較少。

那是否可以透過建立一個特定疾病相關的微生物菌群,來調節患者的健康狀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對大腦有好處的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

《柳葉刀》:“精神益生菌”吃出快樂

圖片來源:123RF

什麼是精神益生菌?

精神益生菌

(psychobiotics)

是指能夠改善我們大腦健康、對患有特定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的患者產生健康益處的活細菌。

作為一類益生菌,當患者攝入足夠數量的精神益生菌時,可能會透過改善腸道通透性、產生和傳遞神經活性物質(如γ-氨基丁酸和血清素)等,作用於腦-腸軸,發揮抗焦慮和抗抑鬱作用。

目前的精神益生菌菌株有植物乳桿菌PS128、植物乳桿菌P-8、短雙歧桿菌CCFM1025、約氏乳桿菌BS15等。有證據表明,精神益生菌在緩解抑鬱症狀和慢性疲勞綜合徵方面有益處。這種益處可能與某些精神益生菌的抗炎作用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活動能力降低有關。

調節微生物組以改善大腦健康的思路,也為一類新型微生物靶向療法開闢了一系列機會,如益生元、合生元、糞菌移植,甚至飲食等。

精神益生菌的治療現狀和未來

文章指出,到目前為止,

精神益生菌最有希望的應用領域是治療抑鬱症狀

。薈萃分析表明,與補充安慰劑的參與者相比,補充精神益生菌(主要是單獨或聯合補充乳桿菌和雙歧桿菌菌株)數週,可降低參與者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

還有研究表明,改變飲食模式也可以改善參與者的情緒狀態。一項新近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試驗顯示,

採用地中海飲食12周後,有助於降低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症年輕男性的症狀,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地中海飲食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採用該飲食模式可以攝入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酚類化合物等營養物質。有證據表明,這種特定的飲食模式可以增加有益菌菌群的丰度,如雙歧桿菌屬。還有研究也指出,參與者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結合服用抗抑鬱藥物,可能會對抑鬱症狀不穩定的人群有抗抑鬱作用。

《柳葉刀》:“精神益生菌”吃出快樂

▲飲食調節腸道-大腦的機制,包括微生物來源的代謝物、激素、免疫、代謝和神經通路;健康的膳食攝入,如膳食纖維、多酚或發酵食品可以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當然,這些研究也可能存在一些侷限性。比如,許多精神益生菌的試驗包括了同時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還受益於微生物靶向治療。其次,用來衡量精神症狀的工具多種多樣,缺乏統一標準。最後,不同益生菌產品的型別和劑量可能存在差異,以上都可能會混淆研究結果。

目前,還有大量研究正在測試精神益生菌在眾多精神疾病中的治療前景。例如,

已有試驗開始探索益生菌對自閉症的效果,以及發酵食品對抑鬱症的效果。

總體而言,精神益生菌的概念是相對較新的,相關研究整體仍處於起步階段。研究者期待,將來大規模的對照研究能夠帶來新見解,未來精神益生菌的具體使用建議將切實可用,並最終納入臨床指南。與一些傳統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相比,該療法安全、成本低、創傷小。

在標準治療效果不佳或耐藥人群中,精神益生菌的補充干預尤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