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文|劉雨琦

2013年,亞馬遜雲正式入華,攪動了當時中國雲計算並不算大的一池春水。

它的鯰魚效應持續至今,再度加劇了國內雲計算廠商的“內卷”局面。一場峰會,又讓原本緊張的空氣多了一些火藥味。

10月13日-10月14日,2022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峰會中,宣佈了四大戰略舉措,並對企業出海、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案。從技術到能力,從業務到服務,從合作到生態,亞馬遜雲將當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條條捋清。

更透露了一個關鍵訊號:這位全球頂流已經打開了雷達掃描中國的廣袤土地,並欲在各行各業插上屬於自己的小紅旗。

亞馬遜雲科技CEO Adam Selipsk在峰會上表示:“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亞馬遜雲科技全球最具戰略意義的佈局之一。”2021年7月,亞馬遜雲科技北京區域新增第三個可用區,打造具有高擴充套件性、高容錯和高可用性的彈性區域。至此,中國已經成為亞馬遜雲科技除美國以外,唯一一個擁有三個完整區域的國家。

亞馬遜雲用了8年時間做準備,如今要邁出下一步了。

縱觀亞馬遜雲目前在中國的業務,大體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全球業務,包括中國企業出海及跨國企業中國業務,如遊戲出海、跨境電商、支付等;二是中國本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以電商、製造業、供應鏈等為重點行業。

根據艾瑞諮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算上中國出海業務後,亞馬遜雲的份額佔27。8%,位於第二。但如果不含出海業務,亞馬遜雲只有6。3%的份額。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顯然,對於國內企業,亞馬遜雲在出海業務上吸引力極大,而在本地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上,AWS顯現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狀。

亞馬遜雲準備如何發揮優勢,補齊短板?

出海造英雄

巨頭的嗅覺總是靈敏的。最近幾年,中國企業的出海一直處於“快車道”。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當下擁有超過50萬家出海企業,並已經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出口轉為技術驅動型和思維創新型企業。埃森哲在2021年做了一項中國“獨角獸”公司調查,發現45%的獨角獸公司,將海外擴張視為重中之重,82%的公司打算在24個月之內進入國外市場。其中,計劃出海的企業中,中小企業佔65%,表現出強烈的出海意願。

無論是遊戲、金融、電商、社交還是資料庫、智慧硬體,各行業都在紛紛把生意做到國外去。究其原因,一是這些行業在國內都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海外空間更大;二是出海難度低,這些產品不會與當地文化發生衝突,更容易打入市場。

某出海遊戲公司告訴光錐智慧:選擇出海雲廠商的標準和國內情況十分不同。一是安全效能的考量,二是雲廠商對當地合法合規政策的瞭解和本地化部署,三是靈活通用,在未來潛在的出海地區保持可用,降低遷移成本。

不可否認的是,哪怕國內雲廠商已經在光速追趕,但我們依然需要正視與世界第一之間的差距。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以資料庫服務為例,目前亞馬遜能提供15種,不僅有自研的、開源的,還有其他品牌的資料庫。而其他一些雲服務商可能僅提供四、五種。

而在全球範圍內的便捷性方面,亞馬遜雲科技透露,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運營著87個可用區,服務245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國內出海公司的目的地。雖然中國雲計算龍頭阿里雲在全球化佈局上也並不遜色,公開資料顯示,阿里雲目前在全球28個地區運營著85個可用區,覆蓋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但在區域分佈上,阿里雲並沒有那麼平均,可用區主要集中在亞太和歐洲部分地區。

在幾天前的峰會上,亞馬遜雲也明確了將加大“全球一體化”戰略。在“連中外、襄百業、攜夥伴、促綠色”四大戰略措施中,第一個便是成為全球化拓展的最佳技術橋樑。針對中國出海企業,透過亞馬遜的全球業務體系,快速拓展海外佈局。

這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上述遊戲公司提到:“出海公司最怕的就是不合規,搞不懂本地合規政策,就像閉著眼睛走路,不知道什麼時候掉坑裡。”

“一般我們上線一款遊戲,不同國家的政策不同,需要10-20個工作日的稽核期,用亞馬遜雲之後,能夠比較快速過審,甚至幾乎不用等”。

同時,亞馬遜雲全球一致的技術架構,能夠保證企業在發展潛在出海地區時,底層資料和能力不需要遷移,降低遷移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另一方面,由於出海的中小企業越來越多,更加在意成本控制。

針對“如何挑選雲伺服器”知乎中曾經有人發起過一項調查,排名第一的參考標準是“能否試用”。第二才是安全性、費用等。與國內雲廠商相比,亞馬遜雲的付費模式採用先體驗後付費模式,甚至可以按月付費,一定程度減輕了中小企業的部分壓力。

不過,價效比和高效也正是中國雲廠商未來的切入點。據瞭解,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都在積極出海佈局,開展本地業務。

一位跨境電商創始人曾在採訪中講道:“在印尼等東南亞地區,阿里雲的效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讓他們決定換廠商的關鍵點在於溝通和效率,國內拉個群就能搞定的問題,外企要發三天郵件。”

外來的和尚,本地的經

關於“外來和尚”的討論,在2013年,亞馬遜雲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從資料來看,在近10年的時間裡,亞馬遜雲並沒有真的成為“本地人”。

拋開出海業務,亞馬遜雲在中國的份額僅佔6。3%,在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天翼雲之後。顯然,在國內雲廠商的強競爭力之下,即便是世界第一的AWS,也沒能在中國的本土市場闖出一片

新天地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總結了中國市場失敗的三個教訓:不夠激進、投資不足,本地化不夠。

光錐智慧向多位從業人士瞭解到,亞馬遜雲的水土不服,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數字化進度與美國的差異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思邁特智慧曾對光錐智慧分享道:“國內和國外在資料素養上有較大的差異。國外的BI不支援資料的錄入,因為在做BI之前資料就已經很完備了,但中國企業在分析的過程中可能資料都沒準備好,資料錄入和BI需要同時去做,這也是中國企業的特殊性。”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除了國內企業對於資料安全性的考量,亞馬遜雲與其他雲廠商之間的互通不暢。

Gartner資料顯示,中國的混合雲採用率在2021年達到了42%,預計到2024年,其滲透率將達到70%,其發展並不再侷限於技術層面,混合雲的運營範圍已經從傳統的專注於單一的本地環境風險緩解和成本控制,發展為在管理風險和成本的同時,提高敏捷性,並對在各類雲環境中完成這些任務的複雜性進行管理。

在這樣的趨勢下,多雲融合是企業選擇雲廠商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不能互通,即便亞馬遜雲一家的效能再強,也並不能形成整體競爭力。

上述出海遊戲公司講到一個普遍情況:“有的企業,協同辦公用

釘釘

,資料庫跑在華為雲上,可能同時使用了三家以上的雲服務,如果底層不能互通,就只能所有業務都跑在一個雲上,遷移成本高,選擇範圍小。”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光錐智慧:“前幾年,亞馬遜雲的模式都是美國模式,雖然先進,但不合適。”

不過,亞馬遜雲已經開始著手解決本地化不足的問題。

從峰會中透露出的資訊可以看到,亞馬遜雲在中國圈定了金融、製造、汽車、零售與大眾消費品、醫療與生命科學、教育、遊戲、媒體與娛樂、電商、能源與電力等十大重點行業。

這和當下國內幾家雲廠商的主攻領域幾乎不謀而合。金融、零售、遊戲處於國內上雲的第一梯隊,應用場景與資料息息相關且計算量大,但由於發展時間較久,也已經在國內形成了成熟的市場格局。

比如騰訊雲以音影片和遊戲見長,零售電商更傾向於阿里雲打磨出來的產品。目前,國內正在進入數字化的“深水區”,也就是製造業、能源行業等非網際網路行業正在上雲。

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對於亞馬遜雲來說,也存在著新的增量機會。

對於這些急需上雲的傳統客戶而言,除了行業特有的痛點與需求需要解決,更重要的是能否針對自己公司做特定的最佳化和本地化處理。這無疑考驗了亞馬遜新組建的服務團隊,對各自所在行業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本地實際情況與亞馬遜的國際經驗相結合。

具體到業務上,亞馬遜為包括大眾、三星、西門子等外資製造業廠商,海爾、三一重工等國內製造業廠商提供服務,這些服務主體的業務都與亞馬遜主體業務頗有相通之處。

舉個例子,大眾透過亞馬遜的雲科技推出了自有的“工業雲”平臺,能夠整合超過120家工廠、1500家供應商及超過3萬個地點資料。透過庫與庫的對比,一些原本在後續才可能發生的問題,能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事實上,亞馬遜雲選擇的路徑和京東雲當下的業務佈局有一定的相似性。從電商到供應鏈,從供應鏈到工廠的業務場景的層層遞進和拓展,並打造好服務團隊,進行深度服務。

中國生態初建成

技術和業務的差距已經在步步追趕,生態能力才是下一個賽點。

亞馬遜雲的觸角在國內已經開始蔓延開來。

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亞馬遜雲沒少在中國交朋友。

第一類是諮詢公司。

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宣佈深化與SAP、普華永道、Infor三大合作伙伴的戰略合作,完成從諮詢到解決方案,再到服務交付的完整上雲和雲上創新的整個閉環。

第二類是ISV服務商。

包括系統整合商、獨立軟體供應商等,亞馬遜雲透過能力認證、支援計劃、解決方案和市場拓展四個方面,推出了ISV全成長路徑,透過技術、銷售資源等亞馬遜獨有的全球資源和支援。

以上不同的角色,組成了亞馬遜雲合作伙伴網路(APN)。自亞馬遜雲科技成立開始,合作伙伴就是關鍵的業務戰略,在過去的15年中,亞馬遜雲APN在全球已經有了超10萬家合作伙伴分佈在150個國家。

事實上,關於生態能力的打造,已經成為頭部雲廠商的共識。

今年7月,在2022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中,阿里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雲全球銷售總裁蔡英華表示,要恪守邊界,與夥伴形成分工明確的合作模式。這是阿里雲構建生態的一種策略之一,分利給合作伙伴,以此不斷拓寬邊界。

騰訊雲則主打價效比,今年幾次調整代理商政策,給予代理商較高的返點政策,多位雲代理商對光錐智慧表示:“騰訊雲代理商返點能達到15%左右,幾乎是最高的,折扣力度也大,中小企業效能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優先推薦騰訊雲。”公開資料顯示,騰訊雲目前合作伙伴數量超9000家,在30多個行業推出400多個解決方案,年營收規模破千萬的合作伙伴達到數百家。

而對於華為雲來說,對合作夥伴的倚重更是行業內皆知,其大多數專案都透過合作伙伴參與招投標。也正是因為龐大的中間商體系,華為雲的政企業務才能尤其在下沉市場中勝出。

今年華為雲合作伙伴大會上,再次明確了“市場加速”的訊號。以做大市場和增強能力作為雙重驅動,以B2B2B模式覆蓋更多客戶,中間的B便是合作伙伴,因為合作伙伴更懂終端客戶,可以服務好客戶。

亞馬遜雲重新做鯰魚

不過,無論是哪種形式,都說明數字化轉型走向深處,雲廠商已經不能再孤軍奮戰了。

一場新的全面PK正在展開,雲廠商們的較量中,實體經濟數智化的

車輪

滾滾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