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鐵鏈女事件為何要三級跳到省調查組才能講清楚?

豐縣鐵鏈女的事終於有了詳細的調查結果,我相信江蘇省的通報取信了網際網路上的大多數人。然而我想說,這不是勝利,鐵鏈女作為一個基層事件,縣裡說不清楚,徐州市說不清楚,最後要三級跳到江蘇省委省政府組織調查組,才做到把充斥網際網路的質疑大體驅散,這當中只有教訓,只有要認真改變基層工作作風、下力氣修補官方公信力的緊迫性。

鐵鏈女事件的來龍去脈最終由官方講清了,但是公眾更深刻的印象是:官方對敏感事件的調查通報是嚴重存在對一些環節不實陳述可能性的。而且這種不實陳述一旦發生,糾正它需要很高級別的官方下挺大力氣才能做到。

整個事件無疑進一步侵蝕了官方公信力,接下來一旦再有敏感事件發生,形成巨大輿情,公眾如果對官方最初調查結果報以懷疑態度,將不值得驚訝。換句話說,要消除鐵鏈女事件的負面影響,需要很多努力和相當一段時間的消化。

竊以為,當圍繞一個基層事件形成敏感輿情時,當地政府排除主流媒體參與,對澄清事件的過程實施強管控,然後由官方開展調查迴應輿論,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說就是高風險的,很不適應網際網路輿論場的現實。

豐縣事件發酵起來後,主流媒體基本沒有發揮作用,當事人被“雪藏”,形成豐縣單薄調查面對網際網路質疑迭出和一般性不滿同時湧來的局面。豐縣又沒有展現徹查此案並且對域內相關問題刮骨療毒的決心,當地官員急於敷衍了結此案的態度幾乎一目瞭然。豐縣調查結果不被信任是必然的,他們打敗仗是必然的。

設想一下,如果在事情剛剛發酵起來的時候,豐縣開放媒體與當事人的接觸,村鎮兩級幹部積極配合媒體開展深入調查,那個縣能有什麼損失呢?縣委書記和縣長會走到被就地免職的那一步嗎?豐縣、乃至徐州地區過去買賣婦女現象頻仍,這從來不是秘密,有什麼值得掩蓋的呢?

就是一種慣性的工作作風:不相信媒體,對輿論總報以警惕,喜歡讓事情更加“可控”,能少披露點資訊就少披露點,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這樣的為官做事態度與網際網路文化發生了撞擊,激怒了更多公眾,豐縣因此掉入無法自拔的激烈漩渦中。

豐縣的這件事表明,民意是控制不了的,它也特別牴觸被控制。鐵鏈女事件再離奇,它也只是這起輿論事件變得轟轟烈烈的一個由頭。

輿論真正瞄準的是官方在這個過程中“掩蓋”或“疑似掩蓋”的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成為靶子時,輿論事件才會形成無窮無盡的發酵力。所以前四份報告被輿論詳細對比不一樣的地方,用來質疑官方的可信度,這成了此次公共輿論事件中最大的炒點。

我想說,各地政府千萬別“懼怕”輿論。輿論的背後是廣大人民群眾,與輿論友好相處就是聯絡人民群眾的重要方式。不錯,輿論由於是開放的,很容易有別有用心的勢力混進來帶節奏,但不能因此就把輿論等同於那些不良勢力。輿論的基本價值取向大多數時候不會錯,不良勢力想帶節奏,也不能跳出那些基本價值取向。

遇到敏感事件的地方政府需要擁抱公眾的價值取向,急公眾之所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輿論,實現對事件的妥善處理。有些基層政府一出問題就往“敵對勢力操縱”和“媒體大肆炒作”甩鍋,這種態度嚴重偏離公共輿論事件的基本邏輯,需要進行徹底的反思。

中國有著非常複雜、多樣的基層,總不能一出基層敏感事件,就三級跳到省委省政府,甚至動用全國的一些資源進行澄清吧?基層事件應該在基層的範圍加以處理,媒體力量應當成為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的主力之一。竊以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治理才能在宏觀上輕鬆起來,把精力投向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即使有人煽風點火帶不良節奏,也會大多數時候被各種聲音的汪洋大海有效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