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稻漁種養”,一田多收!魚鮮稻也香

近日,我省舉辦“2022黑龍江冷水魚·捕季”系列活動,讓黑龍江的冷水魚再次受到廣泛關注,而我省推出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也憑藉其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等優勢,實現“魚鮮稻也香”,受到業界推崇。

據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旭彬介紹,稻田養魚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稻田水域空間的有效結合,是種養結合、稻魚共生互補的生態種養模式。稻田為魚提供生長的空間,田中雜草、害蟲又能為魚提供天然的餌料,魚在稻田中活動能夠增加水的流動性,增強水中的氧氣含量,魚在水裡遊動翻鬆土壤,使氧氣易於進入土層,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刺激水稻根系的生長,稻田中的魚以雜草和昆蟲為食,魚糞又是天然肥料,可增加稻田的肥力,可謂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作為全國最大的優質粳稻生產省,我省共有5700餘萬畝稻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等優勢。我省開展稻田養魚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在經歷20世紀50-70年代末、80-90年代末兩次波動式發展後,規模有所回落。2013年以來,我省抓住有利契機,穩步推廣實施稻漁綜合種養。2022年,我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連續3年保持基本持平。全省12個市(地)、57個縣(市、區)的水稻主產區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到102。9萬畝。其中,稻魚共作73。1萬畝、稻蟹共作25。7萬畝、稻鰍共作2。85萬畝、稻蝦共作(小龍蝦)0。75萬畝,其他0。5萬畝。

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能透過種養結合、生態迴圈,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促進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協調綠色發展,既破解了國家“要糧”和農民“要錢”的矛盾,又能解決了漁業“要空間”的問題,是一種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現代綠色迴圈農業好模式。為充分發揮我省水稻種植面積大,特別是綠色有機水稻佔比大的優勢,自2013年以來,我省積極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推廣工作,推廣實施面積逐年擴大,質量效益逐年提高,實現了以稻促漁、稻漁雙收,取得了明顯成效。(記者孟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