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土氣”的文化人

本文轉自:隴東報

一個“土氣”的文化人

—— 《精神民俗探問:文化呼告》序

孫建君

建榮,我總感到你是一個身上有“土氣”的文化人。這“土氣”就是生你養你的黃土地惠顧給你的積澱了幾千年的那股歷史與文化氣息,既親切又深厚。不論是在隴東塬上,還是到了浙東水鄉,聽你講話、看你做事,這股子“土氣”都揮之不去。你讓我為你的新書寫序,我覺得還真要好好看一下,是不是有看頭,值不值得大家看,要是不痛不癢地寫了幹嘛呢?有什麼用呢?連自己都交代不過去。

讀後我感到,你在這本書裡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寫出了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真切想法,用黃土地人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對文化做出了一個相對客觀的把握與評價。這事就難了,很多人都在寫,但很少能把真實的東西寫出來,你寫出來了,這很不容易。書上的照片我也覺得很不錯,你跑了許多路去拍的,同樣吸引了我。

你對於文化的態度是:發現什麼問題就說什麼問題,樸素地、客觀地呈現出來,做具體地分析,沒有不管什麼事情都往政治上歸結。實際上,很多文化方面出現的問題,原因是綜合的,不是單方面的。你也沒有將文章寫得很“晦澀”,故意弄些玄虛的概念來表達,你是實事求是的心態。

我在你的空間裡,常常看到你為指導學生而寫的很多東西,你寫不同型別的文章、作詩、寫散文、寫教學札記,發表對當前教育的看法,記錄當下教學的收穫,那是你教學生涯中很重要的積累。你對社會現狀留意很多,你也常從浙江回甘肅做一些保護家鄉文化遺產的工作。你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經見都記錄下來了,這難能可貴。

你在這本書裡面可不是簡單地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談的範圍很寬,分了十幾類,如文明辨思、文人自省、文化自覺、民俗語文、民間文學、同道真言……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深刻的主題,每一篇文章也都抓住一個點,把自己的思考與道理講清楚,而且都寫得不錯。你從思想上找出了這些文化的互通點、共同性,你對問題沒有視而不見,也沒有把自己放在問題之外,而是以一個當事者的身份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你的主旨是清楚的,目標是明確的,你寫出了你對我們這一代人的理解。

馮驥才曾說過:“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淺薄的民族”“一個糟蹋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文化能夠賣錢,但是不能糟蹋文化賣錢”。你批評的也都是那些不愛惜文化的事,大多分析得很好。文化傳承,一個是技藝傳承,一個是學術傳承,你在學術傳承方面是盡心盡力的,對待學術有超然的心態,這使得你逾越某種陳規,能坦率講出心中的話。

你寫出了一個文化人的心聲。你雖然接受過系統學習,是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教書,但你沒有脫離土氣,沒有脫離土地,沒有脫離民眾。你接著地氣,保留了西北人的淳樸,我看你是終身脫不了這個土氣了。你雖然離開了家鄉,但對隴東那塊土地還是情有獨鍾,不忘本、根還在,盡力為家鄉做事。當然,你現在也將浙江當作了自己新的家鄉,去發現江南文化的美好,這使得你能在祖國文化這個大框架下,去考慮問題了。

你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受西北文化的影響很深,這體現在你對教育的追求上,你的教學方法也就保持了很多傳統的東西。有時候,你就像過去的私塾先生。現在的老師像你這樣搞教學的人已經很少了,你很投入,不計得失,對學生保留了誠摯的期待,對他們都抱有信心,希望他們成人、成才。你不忌諱自己的想法,敢於對他們提出批評,經常有感而發。你這人,買個便宜的喜愛的書,就高興得不得了,好像撿了多大的便宜。你是個文人,終身脫不了這腳踏實地的學究作風。你做的這些,我真是都很佩服的,你把想寫的寫出來了,想做的事做到了。

人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你認真做過的這些事情、寫出的文章、積累的攝影,我想都是會留下的,都不會白乾,它們都會產生影響。你現在南方,離開了西北本土,我本來覺得是很遺憾的。離開家,很不容易的,但是看你在那裡,痴心教學,能帶出一些學生,也是個安慰,是個回報。南北兩地的文化各有特色,形成了比較,這又是你的一個重要的收穫了。

你對教學這麼熱情,這麼投入,不忘初衷,對大學的文學教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民間藝術、對鄉土文化,你一直很關注,你總是想著怎麼透過這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希望培養出的學生有思想、有情感、不忘本。你總不忘教書育人,與學生談文學、談寫作、談藝術、談人生……不論談什麼,最後都能回到對學生的教育上,回到人文教化上。

你在堅持、在堅守,維護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尊嚴,當代社會很需要有人堅持不懈地做這樣的事情。我看你記錄了一些老歌謠、一些民間俗詩,你有一股踏破鐵鞋去尋覓的勁。做了總歸是有作用的,我知道你是想把自己的願望和想法留下來。你給學生留下的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這是你的目的,也是這本書的價值。

建榮,你好好做下去,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這一切既是我們這一代人生命的體驗,也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體現。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