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開“天窗”稻田“給鳥吃”

農田開“天窗”稻田“給鳥吃”

農田開“天窗”稻田“給鳥吃”

農田開“天窗”稻田“給鳥吃”

一群群白鷺、野鴨在細雨中飛翔。“鴨子又來了!水稻養熟了,這幾片稻田是留給鳥吃的。”天福國家溼地公園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寧悄悄站在馬場水塘邊,觀測著野鴨飛來的蹤跡。

“留給鳥吃”,是天福溼地的慣例,每年的收割季節都要保留封存二三十畝農田,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食物。天福溼地種地很特別,農田要開“天窗”,種地部分撂荒,讓稻田中的生物保留棲息與躲藏地。

入選“生物多樣性全球典型”

在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由蘇州市溼地保護管理站申報的《太湖流域700畝農田停留全中國10%的鳥種》(天福國家溼地修復專案)榮獲“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在公佈的案例中江蘇省共6個案例入選,蘇州僅此一個。

天福國家溼地公園原為水稻田、魚塘及河流,修建滬寧高速等道路時,該區域成為取土區,原有水系、生態景觀發生改變。2006年,天福溼地開展了生態修復工程,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在現代化城市群、生態環境碎片化的長三角區域內,打造了一片彌足珍貴的生態保留地、江南水鄉農耕文化傳承展示區。

“天福溼地是最珍貴的一塊水稻田和候鳥歇腳地了。”劉寧介紹,天福溼地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這條遷徙路線沿著我國東南沿海,涉及候鳥500多種、水鳥300種左右,候鳥近千萬只。溼地野生鳥類多樣性的觀測資料是國際公認的評估溼地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2016年度天福溼地僅觀察到76種鳥類,多年不間斷監測顯示,鳥類種群和數量持續增長。截至目前,鳥類212種、昆蟲325種、植物549種,底棲類15種,魚類35種,兩棲爬行類16種,哺乳類9種。其中,鳥類較建立初增加了156種;植物類較建立初增加了314種。據統計,天福溼地擁有蘇州市50。58%的鳥類種類資源,2018年以來連續5年發現並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鵐,天福溼地已經成為黃胸鵐這一瀕危物種的遷徙“中轉站”。

為解決湖泊溼地缺乏鳥類覓食和棲息的淺灘問題,天福溼地用水生植物編制生態浮島,為越冬雁鴨類營造棲息地,再透過植被管理,保障候鳥棲息環境。2020年,天福溼地與蘇州市溼地保護管理站及臺灣關渡自然公園開展了溼地修復,對原先的環境進行了最佳化,擴大水鳥棲息面積。設計大小、深淺不一的水塘,搭配水位調節等措施,滿足了不同季節不同鳥類對棲息地的需求。天福溼地在夏季營造10cm~20cm深度不同的水塘,吸引鴴鷸類、鷺類棲息;到了冬季,各塘水位控制在20cm~40cm。

“四季水田”讓溼地公園更美

“四季水田”,是對部分已休耕的區域進行蓄水,增加水面面積,擴大鳥類棲息地的面積,打造溼地多功能管理區,形成人與鳥類共享稻田的模式。

天福國家溼地公園是一個以生態稻田溼地為特色的溼地公園,農業用地7000畝,其中永久性水稻田面積約為4000畝。作為全國少數幾家以永久性水稻田作為溼地的公園,“四季水田”模式讓溼地公園更美、生態更好了。監測表明,鳥類在冬季水田的停留抑制了雜草及越冬昆蟲生長,鳥類排洩物增加了土壤肥力,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施用,提升了稻米的質量和安全,使得農業與溼地更加和諧。

“四季水田”還促進了水質淨化,在冬季,公園透過將河道水反哺給稻田,經過近半年的沉澱和對有機質的分解,稻田水質得到淨化。同時,稻田的滲透性也使得部分水源進入地下,補充了地下水;另一部分得到初次淨化後的水源透過構建的田—渠—溝—灘—河水系網路、生態池塘等,進行再次沉澱及淨化,最終將過濾過的稻田退水排入河道,降低河道富營養化,提升水質。“四季水田”還能為部分水生生物,如水生昆蟲、水生植物、底棲類等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彼此間相生相剋,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物鏈,展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蓄水後對部分在稻田越冬的昆蟲進行抑制,減少來年水稻種植期間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間接提升水質。

天福溼地設有61個生態監測點,監測專案包括水質、氣象、空氣質量、土壤和動植物資源等。根據連續資料監測,天福溼地整體空氣質量逐漸提高,PM2。5呈逐月下降趨勢、負氧離子呈逐月上升趨勢;在水環境質量方面,流出公園的水體均優於流入公園的水體。

展現蘇南水鄉農耕溼地景觀

“晚上到‘四季水田’,水稻田上水了,作為冬季候鳥棲息地,別的地方是‘聽取蛙聲一片’,這裡全部是鴨叫,雁鴨類的都會飛來,晚上在稻田裡覓食。”僅聽聲音,劉寧很遠就能分辨出是哪裡飛來的候鳥。天福溼地人與鳥類共享稻田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國901家國家溼地公園,有一半以上在這裡學習培訓。

天福溼地水系蜿蜒曲折,生物種群豐富,近年累計投資5000餘萬元,“水鳥棲息地恢復”“冬季稻田休耕蓄水”等生態工程成為蘇州溼地公園棲息地修復的典範。天福溼地地處太湖流域吳淞江水系,屬於以永久性水稻田為主體的自然溼地、人工溼地複合生態系統,園區溼地型別豐富,包括人工恢復的小型湖泊溼地、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河流溼地、充滿野趣的沼澤溼地和以永久性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溼地,展示了蘇南水鄉典型的農耕溼地景觀、資源及文化,是目前太湖流域重建人工溼地中單位面積承載量最大的示範地。

在上海、崑山現代化高樓群落之間,天福溼地展現出一幅蘇南水鄉農耕溼地景觀:水稻田3400畝,果蔬種植630畝,萬頃良田加上葡萄、甜柿子的採摘遊,天福溼地還有糧食和蔬菜、水果的農事體驗及生產創收。值得一提的是,天福溼地還創辦了崑山市首家“田間學校”,培養了一批農業“田博士”“土專家”。

(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