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開啟戲曲藝術的另一扇門

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景俊美

對確定性的追求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創造和掙脫的樂趣同樣也是。202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於戲劇而言是艱難的一年。不過,技術的加持開拓了新的演繹空間,雲上成為一種非常態中的常態。第九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這樣的環境下啟幕,自2022年11月2日起,歷時近兩個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推出了京劇、評劇、揚劇、漢劇、淮劇、北京曲劇、湘劇、豫劇、越劇、呂劇等11個戲劇型別14部作品。其中,北京曲劇、揚劇、呂劇均是首次創作小劇場作品並首次參加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開拓了自身戲曲史上的新徵程。

整體看,第九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延續了前幾屆重創新、重人才培養、重扶植優秀作品的特點的同時,又呈現出一些新的藝術品質。其中,以更加探索人性、人生和人物內心中的大千世界為歸旨的作品更加集中、更加精細,也更加突顯。如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這部由北京市曲劇團首部創演的小劇場戲曲劇目,初一登臺就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讚譽。這首先得益於選對了文字。該劇根據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充盈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劇中,主創以小人物的“我”以及“我”的一輩子為敘事主線,展現了舊時代中的“我”以及“我們”那充滿辛酸的人生歷程。創排風格上,融入了“紙人”“騎馬”等創新元素,既接續了戲曲程式的嚴謹性表達,又深刻反映了“京味兒”特色中的人物命運。

無獨有偶,揚劇《千里江山》從宋徽宗和王希孟兩個人物的精神對話切入,展現了一部不一樣的“只此青綠”。該劇的最大特點是精神對話和內心探索,透過觀劇可以深切感受到抵達藝術極致時的人性悖論,這種悖謬與矛盾看似不可理喻,實際上展現了精神世界的複雜性,有的人比如王希孟這樣的藝術追求者,甚至要以生命為代價去抵達藝術的巔峰。該劇的創新度很高,但又不失傳統,比如唱腔裡的老味兒,聞之不由要為之擊節讚賞。漢劇《一夢幽篁》也是一個有關精神世界深度挖掘的作品。該劇重點探索了嵇康之死,以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的深切合理性。這個戲立意很高,直抵了文人精神世界裡的不得已與人性必需。

除人文意蘊的多樣表達外,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還體現了包容性、探索性和開創性的特點。如評劇《月下斬貂》,由民營院團北京凌空評劇團出品,創排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難題,均一一克服,並完美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關羽”。這個關羽既延續了忠義英雄的傳統形象,又體現了這位殺伐果決的英雄的內心慈悲,即“忠義不是手起刀落的凌厲,而是刀下留人的不忍”。劇中,編導設計了開場前20多分鐘關羽即如一尊雕像坐在舞臺中間,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傳遞了關羽的“神性”光輝的同時,也彰顯了演員張超群深厚而紮實的藝術功底。隨著“白門”“落紅”“拜月”“屠虎”四折的逐一展開,觀眾看到了關羽從“神”到“人”,再由“人”到“神”的精神世界和人物歷程。

淮劇《影的影》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更加具有體系和延續性。從編劇管燕草始,“人文新淮劇”藝術理念的提出既是淮劇人劇種自覺的一種體現,更是傳統戲曲如何實現現代轉化的藝術探索。從《半紙春光》《孔乙己》《紙間留仙》,到《新烏盆記》《畫的畫》《影的影》,這一系列藝術創作的有力推進,集中詮釋了淮劇人從創作理念到創作方法、創作原則及藝術技巧的堅定性、整體性和延續性。《影的影》展現了“求而不得”的絕境、“得非所得”的困境和“舍而不捨”的囧境,以跨越性的故事對比和人物對比,刻畫了細膩的情感世界,對愛情、婚姻和家庭充滿了拷問,其中的人生況味令人深思。

小劇場宛如一枚多稜鏡,映照了藝術的大千世界,迴應的更是現實生活的波瀾壯闊和多姿多彩,這是戲劇應有的表現,也是“戲如人生”的最好寫照。整體看,無論是文字的、形式的、音樂的、表演的、舞美的探索,小劇場都開拓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劇中的悲歡,唱的正是人世的歌哭、男女的恩怨以及人性深處最靈動又最深隱的真實。也正是這些探索,踐行了戲劇藝術邁向未來的重要嘗試。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