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九魚亭

司馬遷接受的是腐刑,也稱宮刑。漢武帝時期,死刑犯如果想要保命,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拿錢來贖,另一種就是接受腐刑。

公元前130年,車騎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李廣奉命從雁門出兵,因為寡不敵眾,李廣被俘,好不容才逃了出來,由於戰敗,李廣被判處死刑。

好在李廣身為大將,頗有積蓄,所以用錢贖回了性命。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司馬遷不同於李廣,司馬遷當時的官職是太史令,這職位是文職,主要負責文書記錄等工作,所以也沒有油水可撈,自然就掏不起贖命的錢,所以為了完成他著作,司馬遷只能選擇腐刑。

司馬遷之所以受到如此責罰,是因為一個人,就是西漢將領李陵,我們在此需要簡單介紹一下李陵的過往。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當戶的兒子,和李廣類似,李陵有一身的好功夫,擅於騎射,有統兵大才。

公元前99年,李廣利統兵三萬出擊匈奴,而漢武帝卻讓李陵負責押運糧草,李陵心中不滿,便向皇帝討要了五千步兵,想要建功立業。漢武帝佩服李陵的勇氣,就真的同意了。

史料記載“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事實上,以步克騎,並非易事,李陵這次的舉動有些意氣用事。

很快,李陵就遭遇到了三萬匈奴騎兵,但漢軍在李陵的統領下勇不可擋,第一次就殺敵數千。

之後匈奴單于再次集結八萬騎兵,想把李陵部隊一網打盡,李陵邊退邊打,五十萬支箭矢幾乎用盡。但也殺掉了萬餘名匈奴騎兵。最終李陵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以五千步兵,和十一萬匈奴騎兵對戰,還能殺敵萬餘人,可謂是戰場的奇蹟,但終歸李陵是投降了。漢武帝聞聽訊息,殺掉了李陵全家,從這裡開始李陵的人生就變成個悲劇。總的來講,李陵稱得上英雄兩字,但捨身取義的畢竟是少數,或許李陵真的只是佯裝投降,奈何漢武帝殺其全家,至此,李陵就再也回不了漢朝了。

李陵兵敗的訊息傳來後,京城謠言四起,很多人把李陵視為叛徒,而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

史料記載“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以李陵以往的表現,他是個忠心報國之人,他愛惜士兵,於是能得到將士誓死效力。雖然李陵被俘,但仔細分析他仍會想辦法以功抵過,況且李陵以五千敵十萬,已經是古人罕有。這大致就是司馬遷那幾句公道話。事實上,司馬遷說得並沒有錯,而很大程度上,造成李陵投降的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明知道五千步兵,根本就無法抵擋數萬匈奴騎兵,仍同意李陵出兵。

漢武帝也沒有派出援兵,就這麼眼睜睜看著李陵覆滅,所以對此漢武帝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一、漢武帝為什麼割閹司馬遷?

皇帝是九五之尊,怎麼會承認錯誤呢,惱羞成怒的漢武帝就將司馬遷定為死刑。李廣利是皇室外戚,雖說李廣利不會統兵,經常打敗仗,但李廣利仍得到了皇帝的特殊照顧,再看李陵,是一個天一個地。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給李陵開脫,就是在詆譭李廣利,

當時因為李陵不想給李廣利運輸糧食,這才賭氣只帶了五千步兵,外戚和旁人對比,漢武帝還是站在了外戚一邊。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最為主要問題的則是李陵投降了,如果李陵戰死沙場,那麼漢武帝也將給予李陵相應的榮譽。只不過李陵沒有捨身取義,其次,有人在故意詆譭李陵,可能其中有李廣利的人,可能還有匈奴單于的原因。由於李陵投降之後,有人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

漢武帝一怒之下,才殺掉了李陵全族。

司馬遷是被牽連才被判處死刑的,事實上,這裡面壓根沒有司馬遷什麼事,如果司馬遷沒有多說那幾句話,也不至於落得個受腐刑的下場。

二、漢武帝要殺司馬遷,有什麼政治目的?

對漢武帝來說,李陵和司馬遷都不重要,因為他們跟皇室沒有關係

,只是司馬遷說了些有損帝王尊嚴的話,激怒了漢武帝。

割閹的目的是什麼政治目的是什麼?

其政治目的,也就是為了皇權的威嚴,皇權不允許被他人慢待分毫,即便漢武帝冤枉了李陵,即便漢武帝錯殺了李陵全族,這都無法動搖皇權的根基,

漢武帝就是要告訴司馬遷,閉上嘴。

三、總結

李陵從投降之後,他的人生就變得黯淡無光,這位原本剛毅如鐵的硬漢,終老在異域他鄉,難道李陵不想回來嗎,事實則是他再也回不來了,因為他無法忍受他人的侮辱和指責。

司馬遷接受了腐刑,但也堅定了完成《史記》的信念,終歸司馬遷還是完成了他的夢想,寫完了這部著作,《史記》也成為二十四史之首,必將傳頌萬世。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原作者:我們愛歷史

原連結: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2ebcf920102z9rh。html

宣告:本文內容來自部落格作者,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絡新浪客服。本賬號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