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看得懂的學術通識書 虞雲國陳尚君陳思和等學者“安利”了哪些

“眼下,經典通識類作品越來越多,上海聚珍‘中華經典通識’叢書正是突出代表,其核心是一流思想的大眾表達,讓普通人都看得懂,把高階學術變得易為大眾接受,把前沿的思想放進去——如果不把一線的學術放進去,作為通識作品就是不合格的。”日前,“2022年度中華書局上海聚珍好書評選會”上,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期待業內多出類似的“大家小書”。

滬上高校學者、文化界人士、資深編輯等評選年度十佳圖書,其中既有面向大眾解讀傳統文化的《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裡的傳統》及“中華經典通識(第一輯)”等大眾普及讀本,也有如《古筆》《陽明學十講》《土山灣畫館人物誌》等富含深厚學術底蘊的大眾歷史文化之作,更有如《敦煌守望四十天》帶著煙火氣導引讀者走近敦煌歷史文化的輕閱讀圖書。

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也關注到“中華經典通識”叢書,該系列第一輯由陳引弛主編,張國剛、郭永秉、陳引弛、竺洪波、詹丹著,“作者都是當行學者,比如陳引馳《莊子》研究多年,郭永秉《老子通識》把老子研究的最新學術動向融入,特別是通行本與出土文獻的比勘等,有新鮮感。”他還推薦了《古筆》——在文物文獻層面,對於中古時期遺存的運用以及運筆令人驚喜;《陽明學十講》立論視角與眾不同;《演而優則士》對於《世說新語》的解剖,體現了作者的西方理論學養,很新穎……

在上海師範大學虞雲國教授看來,中華聚珍在立足上海、關注上海、利用上海資源這點上很突出,如上海市徐彙區文物局主編,張偉、張曉依著《土山灣畫館人物誌》和上海韜奮紀念館編《生活書店會議記錄》都基於上海本土學術研究出版。而在結合學術與大眾這方面,《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裡的傳統》《古筆》等既堅持中華書局傳統,又面向大眾取向,能夠做出特色。

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線上發言時評價:參評圖書涉及面較寬,如古代經典、近代文化及出版史、醫學等領域,都做得很紮實。《生活書店會議記錄》從學術積累的角堅持陸續出版,今年排印本全部出齊。《古筆》令人耳目一新,《土山灣畫館人物誌》體現了中華書局紮根上海的中華特色。

此外,董鐵柱《演而優則仕——〈世說新語〉三十六計》,承襲了老師魏斐德一貫的歷史寫作風格“和顏悅色,道不遠人”,將《世說新語》裡事件繁雜、人物跳躍、先後沒有邏輯關係的短章,透過重新定位、梳理,形成更貼近生活的主題,讓“閱讀”變“悅讀”。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但是在雕版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的工藝等方面,至今仍有許多爭議。艾俊川《中國印刷史新論》憑藉在古籍鑑定方面的深厚功底,綜合了包括版面觀察和語義考辯在內的多種研究方法。於賡哲《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透過對海內外史料的細緻爬梳,結合實際案例,探索了傳統社會中疾病與人心、醫療與社會等之間的關係。

周志文《陽明學十講》有文采,有故事,有細節。葛劍雄、孟剛主編《譚其驤歷史地理十講》拓展了譚其驤歷史地理學說在普通讀者中的影響。鄒振環《世界想象——西學東漸與明清漢文地理文獻》關注到大航海以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各色地理知識和動植物知識在中國的流傳與迴應,以小切口關聯到中國與世界的交通的宏大問題,對於《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地理著作的梳理,展現出深厚學術功底。

“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敦煌守望四十天》是一個好的嘗試。彩版的改型書《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裡的傳統》結合內容的特殊性,出彩圖後,市場反映熱烈。有些新選題做得很好,然後根據一個成功的點形成書系、書群,這有助於精品書系的品牌建設。”資深出版人徐俊談到,上海聚珍重視選題的文化性、學術性,重視選題的文化含量,重視學術成果轉化,像《中國印刷史新論》《譚其驤歷史地理十講》《古筆》《陽明學十講》等學術原創書,滿足了大眾和一部分專業讀者有針對性的閱讀需求。陳飛雪認為,選題原創力和圖書編輯力,是上海聚珍最大的特色。聚珍強調“守正出新”,以“原創”守“正”,以“編輯力”出“新”,對業界同行有啟發。

“《敦煌守望四十天》與眾多有關敦煌的圖書不同,書中有作者體驗性的東西,與讀者產生共鳴,這比簡單進行知識羅列但讓人無感的讀物相比,是有開拓性的。”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談到,就中華書局的格局來說,其成立上海聚珍的意義,改變或填補了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單一面孔,形成了可親近的圖書品種,促進學術出版與大眾的溝通,如《陽明學十講》《譚其驤歷史地理十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