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堂·一】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能力?這是最好的答案了!

各位家長,你教養孩子的觀念什麼樣的?

什麼是家長教養孩子的觀念?

所謂家長教養孩子的觀念,即家長的孩子觀。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請各位家長給自己的孩子畫像:

你家孩子哭的時候是什麼模樣?你家孩子生氣時是啥樣子?你家孩子無助時是什麼模樣?當別的孩子想玩你家孩子玩具時,你家孩子是什麼模樣?

首先,我給各位家長簡單介紹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一些知識和方法。

1.兒童心智發展的四大核心能力的培養

第一自我認知能力培養,包括四項關鍵經驗:自我覺知、自信自尊、自我控制、性別角色;第二人際關係能力培養,包括三項關鍵經驗: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師生關係;第三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包括五項關鍵經驗:生活自理、合作分享、挫折應對、衝突化解、直面欺凌;第四情緒管理能力培養,包括四項關鍵經驗: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這四大兒童心智發展的核心能力要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3—6歲)高度重視和積極塑造。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2.在你眼裡"兒童"是什麼?

各位家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們夫妻的看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我們兒童心理學工作者認為,在我們眼裡:沒有兒童,只有人!兒童也是人,也有人的自主性;也有需要,也有情感,也有情緒!兒童不是一個小人、小動物,而是一個有自主性、有自尊、有需要的主體。兒童是主體,是一個成長的主體,即個體自主性。不瞭解兒童,不瞭解兒童的身心狀況,不瞭解兒童的差異性,如何教養兒童?

例如:你的孩子膽子怎麼樣?孩子的膽子與遺傳有關嗎?還是家庭教養所致?既與個體的氣質型別有關,也與安全感有關,安全是我們人類的天然需要,即生存環境的確定性。

例如:你的孩子粘不粘人?粘人的的孩子,一是母子依戀關係有問題,依賴與自理沒有解決好,依戀型別屬於不安全型;二是與安全感有關;過度依戀媽媽;害怕爸爸。

再比如:你教養3歲幼兒的困惑有哪些?你對孩子的期待?孩子的秉性怎麼與我想的不一樣?孩子愛炫耀,2歲多的孩子吃飯不讓我喂,小朋友來家了不讓人家玩他的玩具,我和孩子爸爸教養觀念不同,隔代教養給孩子成長帶來的混亂……。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3.在幼兒3歲以後的生活中會發生一件重大事件?

孩子離開家到幼兒園生活,開啟一段全新的人際關係新生活,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空間、新的夥伴、新的成年人、新的飯菜;在幼兒園,幼兒要擴充套件關係,發展技能,參與集體活動,學會與同伴分享,獨自面對欺負等等。

家長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嗎?孩子不去怎麼辦?家長如何給孩子說去幼兒園這件事?如何處理孩子去幼兒園過程中出現的分離焦慮?

說到零距離,又帶出另外一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母嬰關係與依戀型別,即母親與幼兒的關係。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4.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決定嬰幼兒的人際關係模式

1)母嬰關係是一種包含遺傳和心理的關係;

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既是遺傳意義上的母子關係十月懷胎,又是心理情感意義上的關係嬰兒出生後對母親的依戀,還是養護人意義上的關係照料與教養,在此基礎上母親與嬰兒發展並形成安全、有愛、健康的母嬰關係。母嬰關係本質上是互相適應的關係,母親適應嬰兒,嬰兒適應母親。

2)

嬰兒的人際交往始於母嬰之間的互動;社交是人類的天性,

人類在幾百萬年的發展中進化出了社交的天性,我們天生就是愛社交的社會動物,被深層次的依戀、歸屬動機驅使著的我們喜歡與親朋好友待在一起,要和他人進行聯結;但是作為人類個體的嬰兒是如何認識自我、理解他人、感知社會的呢?

3)

母親的養育行為即是社交行為;

嬰兒對人類世界的最初瞭解,實際上是透過母親的面部、聲音、身體和手的接觸開始的,母親的這些行為為嬰兒正在產生的經歷提供了人際互動以及建立交往關係的條件。母親的觸控、說話、餵奶、抱持、微笑等行為作為感知材料刺激著嬰兒的嗅覺、觸覺、聽覺、視覺,嬰兒在感知覺這些外界刺激的過程中開始構建自己關於人類事情的知識和閱歷;母親的存在,母親的臉、母親的聲音、母親的凝視、母親的移動,這些人類行為都給嬰兒構建心理圖式和發展社會行為創造了條件。所以我們說母親的照料既是養育嬰兒的行為,也是與嬰兒進行社會交往的行為。

4)

母嬰關係是嬰兒人際交往的雛形;

母親在嬰兒面前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一種為了滿足嬰兒身心發育需要的養育行為,即母性行為,它是由嬰兒誘發的;在母嬰互動中,母親既完成養育嬰兒的任務,又與嬰兒發生相互適應的母嬰互動活動,嬰兒在與母親的人際互動過程中學習人際溝通,形成客體概念,發生自我意識,積累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人際溝通模式,為嬰兒心理功能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母親的養育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母親與嬰兒之間的社會互動,在整個嬰兒期(0歲至3歲)嬰兒的成長都是圍繞如何構建健康良好的母嬰關係而展開,特別是嬰兒出生的第一年,嬰兒逐漸學習如何與母親互動、與母親遊戲、與母親交流,形成嬰兒今後人際交往的基本能力。

5)嬰幼兒期是兒童安全健康人際關係建立的最佳時期;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的依戀理論認為,母嬰關係建立的最佳時期是在0歲至3歲之間,特別是0歲到1。5歲期間。這個期間是我們民間社會所說的孩子認人的關鍵期,意思是說,在這個階段,母親與嬰兒之間透過餵奶、凝視、觸控、抱持、聲音、遊戲等人際互動方式建立母嬰關係,嬰兒形成對母親形象的記憶,記住母親凝視、身體姿勢、面部表情和聲音的特點,在嬰兒的內部世界構建出一個母親的心理影象,形成對母親情感的依戀,母親成為嬰兒情感依附的安全基地,在嬰兒高興或不高興時,都可以向母親發洩,母親成為嬰兒情緒發洩的接納者。母嬰關係,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第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終生都需要的情感關係,同時又是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溝通時基本的人際溝通模式。

講到母嬰關係,情感依戀這個問題就繞不過去,我簡要給各位家長介紹一下母子依戀與依戀型別。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5.母子依戀關係決定孩子的依戀型別

1)什麼是依戀?

依戀是人類嬰兒與主要養護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建立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表現。依戀是嬰兒與特定照料者之間的情感聯結,依戀發生在嬰兒和經常與之接觸、關係最密切的照料者之間,因此情感依戀最多的是發生在母嬰之間。依戀是在嬰兒和母親的相互交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母嬰互動關係。2)

依戀的心理含義:

它是人與人之間身、心、情的聯結,心理、情感的依賴,情感、思想的交往,身體、心理的安全感。有家長給我說:“左老師,孩子,怎麼和我們不親近?”我就問這位家長,在孩子0到3歲期間,孩子是誰一直照料的?這位家長告訴我,是由她的婆婆照料的。這就對了,實際上婆婆是孩子的母親。好了這裡又引出另外一個話題,隔代教養的利與弊?各位家長怎麼看待隔代教養?3)

依戀與母嬰關係的重要意義;

安全感的建立、信任的獲得、情感依附、愛的連結、自我意識的形成

人格特徵

)、

父母印象形成等。

4)依戀型別;

根據嬰兒與照料者(母親、或者替代母親)的依戀程度,把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

安全型依戀

母親是安全基地,是情感依託,是溫暖的港灣。

矛盾型依戀:

此類嬰兒缺乏安全感,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離開反應激烈,情感痛苦;母親回來後既想親近,又反抗母親的安慰。

迴避型依戀:

母親在場或不在場都無所謂,嬰兒與母親之間沒有形成親密的情感聯結。5)

依戀型別與家庭教養態度和方式;

依戀是在嬰兒與母親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過程中發生、形成的。母親的教養態度,教養方式對嬰兒的依戀型別具有一定的影響,即依戀型別會成為那種模式;科學健康的教養可以促進嬰兒積極健康依戀型別的發展。母親的說、笑、觸控、適時滿足需要、陪伴、抱持、共同活動、遊戲等都可以促進嬰兒健康依戀型別的形成。

科學教養孩子11:如何幫助幼兒適應人際與環境的變化

6.嬰幼兒的氣質特點與依戀型別有關嗎?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俗語說明什麼?這是在說人的脾氣,即氣質。例如,你的孩子害羞嗎?你的孩子愛哭嗎?

1)什麼是氣質?

氣質在心理學中是指人的生物遺傳特性,以及行為傾向;即個體在情緒和行為中表現出的強度、速度、靈活性、指向性等心理行為方面的穩定性特點。例如有些孩子喜歡活動,有些孩子喜歡安靜;有些孩子喜歡交往,有些孩子不喜歡交往。

2)氣質型別;

根據個體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出的強度、速度、靈活性、指向性等不同特徵,以及神經活動過程的特點,心理學家把個體的氣質劃分為四種典型的型別。膽汁質——興奮型;多血質——社交型;粘液質——安靜型;抑鬱質——情緒型。

3)家長從哪些方面瞭解孩子的氣質型別?

①情緒性,即情緒反應的強度;②活動性,是高活動還是低活動;③交際性,主動交往還是被動交往;父母可以以上這三個父母來觀察、瞭解自家孩子的氣質型別。但是,所謂氣質型別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主導性氣質,例如某某人的主導性氣質是膽汁質,但是他有時也會表現出抑鬱質的氣質型別的特點。

4)氣質無好壞之分;氣質

是我們從父母那裡遺傳獲得的,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的氣質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例如膽汁質,精力旺盛,熱情、豪爽,喜歡交往,做事效率高;但缺乏耐心、情緒波動大、愛衝動、脾氣暴躁等;粘液質,做事有條不紊,認真仔細,情緒平和;但缺乏激情、凡事都不溫不火。

文章為心理老師左叔(老左心理工作室)原創,已在微信公眾號發表過,轉載或在其他媒體使用請與心理老師左叔聯絡。

心理老師左叔致力於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傳授心理健康方法,培育心理健康意識,提升感受幸福能力。請各位朋友關注心理老師左叔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