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要煮多久?該用多少量?

王付 肖相如頻道

導讀:

跟著王付先生學習張仲景使用附子的劑量和煎煮方法。

張仲景用附子設方達39首,其中用生附子煎煮時間沒有炮附子長;有34首方用量以“枚”作為計量單位,如干姜附子湯中用附子1枚,筆者推測漢代和如今的1枚附子重量沒有顯著差別;選用劑型有湯劑,丸劑與散劑等。

試將經方附子煎煮與用量歸納於此,以期對現代臨床運用有所幫助。

01

煎煮時間

一、煎煮生附子

張仲景用生附子有8首方,其用量均為1枚。

如干姜附子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此3首方均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茯苓四逆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而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4首方均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假設煎煮方藥耗水一升按5分鐘計算(計算時間未必十分準確,但可作為統一計算標準),乾薑附子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茯苓四逆湯的煎煮時間是10分鐘,而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煎煮時間則是不到10分鐘。

張仲景用生附子主治較為急重的病證,煎煮10分鐘可取生附子峻猛之性,達到回陽救急之目的。

二、煎煮炮附子

(1)炮附子1枚有16首方。

如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約15分鐘)

芍藥甘草附子湯“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約18分鐘)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桂枝加附子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湯)“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約20分鐘)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附子粳米湯“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真武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理中丸變丸為湯劑若“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約25分鐘)

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小青龍湯“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約35分鐘)

竹葉湯“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去沫。”(約38分鐘)

張仲景用1枚炮附子,煎煮時間為15~38分鐘。

(2)炮附子2枚有3首方。

如甘草附子湯“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約15分鐘)

附子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約25分鐘)

張仲景用2枚炮附子,煎煮時間為15~25分鐘。

(3)炮附子3枚有3首方。

如大黃附子湯“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約15分鐘)

桂枝附子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白朮附子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20分鐘)

張仲景用3枚炮附子,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

(4)炮附子3兩有1首方。

如黃土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張仲景用3兩炮附子,煎煮時間約25分鐘。

權衡張仲景用3兩炮附子與用2枚炮附子煎煮時間大致相當,亦可旁證用炮附子3兩與2枚的量亦基本相同,即10g左右。

張仲景用1枚炮附子煎煮時間最長達38分鐘,用3枚炮附子煎煮時間最長為20分鐘,用3兩炮附子煎煮時間為25分鐘,

可見張仲景決定炮附子煎煮時間是根據病證表現與病變證機而確立的,並非因量大即煎煮時間長。

用炮附子之所以煎煮時間偏長,是因為取炮附子醇和之性而達到緩緩攻邪且不峻猛之目的。

另有張仲景對附子瀉心湯則沒有明確指出煎藥所耗時間,即“附子,炮,去皮,破,另煮取汁,一枚(5g)。”

附子要煮多久?該用多少量?

02

權衡用量

一、從“枚”,“個”用量權衡劑量換算

經筆者實地考察,驗證了附子和杏仁等的重量。

附子1枚約5g,大附子1枚約8g。

如四逆湯用附子一枚為5g,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附子二枚為10g。杏仁五十個約10g,如麻杏石甘湯中用杏仁五十個為10g。

以此研究、分析、推測四逆湯(炙甘草二兩即6g,乾薑一兩半即4。5g,生附子一枚即5g)、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即12g,芍藥三兩即9g,甘草二兩即6g,麻黃二兩即6g,生薑五兩即15g,白朮五兩即15g,知母四兩即12g,防風四兩即12g,附子,炮,二枚即10g)、麻杏石甘湯(麻黃,去節,四兩即12g,杏仁,去皮尖,五十個即10g,甘草,炙,二兩即6g,石膏,碎,綿裹,半斤即24g)的其他藥用量,

每1兩按3g換算比較合適,而且符合當今臨床治病用量。

二、從病證表現權衡劑量換算

如大黃附子湯是主治寒結證的重要代表方,

方中用附子量必須占主導地位,用大黃量則不能超過附子,

若大黃量大於附子,其功效必定是以瀉熱通下為主。

據此推測、權衡,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即9g,附子,炮,三枚即15g,細辛二兩即6g)中大黃3兩換算為9g,則符合臨床治病用量,才能達到溫陽散寒通下的治療目的。

三、從湯劑用量權衡劑量換算

權衡附子湯主治證、甘草附子湯主治證,其用附子均是2枚即10g,以此推測附子湯(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即10g,茯苓三兩即9g,人參二兩即6g,白朮四兩即12g,芍藥三兩即9g)、甘草附子湯(甘草,炙二兩即包,附子,炮,去皮,破,二枚即10g,白朮二兩即6g,桂枝,去皮,四兩即12g),其他藥用量每1兩按3g換算,則符合當今臨床治病用量。

又如黃土湯中用附子三兩按9g換算,再權衡方中其他用藥定量以此換算(甘草三兩即9g,乾地黃三兩即9g,白朮三兩即9g,附子,炮,三兩即9g,阿膠三兩即9g,黃芩三兩即9g,灶心黃土半斤即24g),以此用藥定量則符合當今臨床治病用量。

四、從丸劑用量權衡劑量換算

張仲景用附子為丸劑有4首方,除烏梅丸之外,其他3首方用量既可作為丸劑用量又可作為湯劑用量。

如烏頭赤石脂丸中蜀椒一兩即3g,烏頭一分即0。8g,附子,炮,半兩即1。5g,乾薑一兩即3g,赤石脂一兩即3g。“蜜丸如桐子大,先服食一丸,日三服。”

亦可將烏頭赤石脂丸按原方用量變湯劑並換算為克(g),用於寒凝引起的心絞痛具有顯著療效。

又如腎氣丸中乾地黃八兩即24g,薯蕷(即山藥)四兩即12g,山茱萸四兩即12g,澤瀉三兩即9g,茯苓三兩即9g,牡丹皮三兩即9g,桂枝一兩即3g,附子,炮,一兩即3g。“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亦可將腎氣丸按原方用量變湯劑並換算為克(g),用於腎虛引起的腰痛具有良好作用。

復如瓜蔞瞿麥丸中有瓜蔞根二兩即6g,茯苓三兩即9g,薯蕷三兩即9g,附子,炮,一枚即5g,瞿麥一兩即3g。“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亦可將瓜蔞瞿麥丸按原方用量變湯劑並換算為克(g),用於腎氣不化引起的口渴具有顯著療效。

而烏梅丸中烏梅三百枚即500g,黃連十六兩即48g,細辛六兩即18g,乾薑十兩即30g,當歸四兩即12g,黃柏六兩即18g,桂枝,去皮,六兩即18g,人參六兩即18g,附子,炮,去皮,六兩即18g,蜀椒出汗,四兩即12g。“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

亦可將烏梅丸按原方用量減少1/10變湯劑並換算為克(g),用於上熱下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具有顯著療效。

可見,

將丸劑變湯劑按張仲景用量每1兩換算為3g,符合當今臨床治病用量。

五、從散劑用量權衡劑量換算

(1)內服散劑:有3首方。

如薏苡附子散中薏苡仁十五兩即45g,大附子,炮,十枚即80g,“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如薏苡附子敗醬散中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草五分,服用“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

更如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圻”、“服方寸匕,日三服。”

可見,無論是薏苡附子散,還是薏苡附子敗醬散,或是四逆散,

不管附子在方中用量是多少,但服用附子量應小於“方寸匕”即6~9g,亦即炮附子為散劑服用劑量必定小於湯劑。

(2)外用散劑

如頭風摩散中大附子,炮,一枚即8g,鹽等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外用附子量亦應小於“方寸匕”。

透過分析、研究、歸納、總結經方附子煎煮與用量,得知生附子煎煮時間沒有炮附子長,

即生附子煎煮時間短可用於急性病或危重病,而炮附子煎煮時間長可用於內傷雜病或慢性病

又根據附子用量單位而推測、判斷,

張仲景設方用量每1兩按3g換算比較合適,符合當今臨床治病用量,

假如每1兩按10g或15g或其他量換算,即使有理論依據,亦不符合當今臨床治病實際。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經方學用基本功》,王付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2012。6。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百度圖片。

//////////

附子要煮多久?該用多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