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而我們的依戀模式則是由我們生命最初的關係塑造的。

假如在幼年,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出現問題,其實,在後來經歷的關係中,會有多次修復的機會。

而心理治療就是這樣一種治癒的關係,它能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安全的依戀,在此基礎上發揮我們的潛能,讓我們可以自由地去愛,去感受,去反思。

來訪者在決定來做心理諮詢前,總是有這樣的疑問:

心理諮詢真的有用嗎?如果有用,它又是如何幫助來訪者改變的?

加拿大心理學家

莫妮卡.布里永

博士,在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這本書中,根據她40年的臨床心理經驗,系統而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一複雜而有意義的問題。

那麼,讓心理治療真正起效的治療因子是什麼呢?

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01

治療框架

治療框架包括了外部與內部兩個部分。

外部設定指的是諮詢的地點以及設施,訪談的次數、節奏與時長,費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對缺席請假的處理等等。

內部設定是指諮詢師有一個內在的治療框架,並且在堅守設定的同時又保持彈性,以及心靈內在的穩定性。

時間、地點、頻次

在諮詢中保持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頻次,實際上就是透過設定創造一種穩定狀態。

來訪者的內心本身充滿了動盪,他們也許曾經被拋棄過,或者被忽略過,他們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當確定每週的某個時刻可以見到諮詢師,他的內心會獲得某種安定的感覺。

他知道,諮詢師不會拒絕他,不會拋棄他,不會無視他的存在,不會在這段關係中突然消失。

在穩定的治療框架下,來訪者的遲到、缺席、延遲付費、遺忘諮詢,這些變化都呈現了他內在人格的不穩定,以及對治療的阻抗,或者對進入一段充滿冒險的親密關係的猶豫。

正是這種不變的框架,才可以讓我們看見來訪者內在的變化。這種穩定性,對於長期進行分析的來訪者來說,會他們的內在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節律。

在那個固定的時刻,他無須思考或提醒就會準時出現在諮詢室。

我有一位來訪者,曾經有一次因為下班仍然思考著工作,直接坐上了回家的地鐵。可是,無意識中總覺得有什麼事情給拉下來,後來猛然想起了當天的諮詢,然後急忙下車換乘。

這個固定的時間其實對她已經形成了身體上的記憶,她知道,我一定會在諮詢室裡等她。

在早期的治療中,來訪者往往會有各種理由,無法保證固定的時間來見諮詢師,這種不穩定凸顯的是與諮詢師建立關係的困難。

對於社會功能有缺陷的來訪者來說,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尤為困難,他們渴望關係,但又害怕過度親密,恐懼會讓他們逃離。

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收費

莫里卡。布里永認為,支付行為是將第三者引入諮訪關係中,並使治療過程成為社會現實的一部分。

支付費用是心理治療的一部分,對來訪者有著多重意義。

來訪者支付費用代表了

他參與治療的渴望與動力

並且是對自己和對治療的一種承諾。

同時,這讓他明白,

心理治療是一段專業的關係,他尊重諮詢師的專業,並且期待從中獲得成長與改變。

另外,

支付費用可以讓來訪者避免對諮詢師產生內疚感

,讓他可以去表達攻擊,表達不滿,傾倒自己認為的“垃圾”。

支付費用還會在來訪與諮詢師之間建立

清晰的邊界

,讓他感受到這與日常生活中的關係的不同。

時長

不同取向的心理諮詢的諮詢時長是有區別的。

時長有兩重含義,單次諮詢的時長,以及整個治療的時長。

單次的時長通常是40-60分鐘/次,對於家庭治療可以延長到90分鐘/次。人們的注意力通常維持在45分鐘左右,所以40-60分鐘的時長,對於諮詢師來說,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全副身心地投入到這一節的諮詢中。

因為諮詢師需要發動自己的五感去工作,而這樣的過程,無疑是非常耗費能量的。

對於整個治療的時長,主要基於以下這幾方面的考量:

來訪者問題的嚴重程度,是最近發生的還是由來已久的,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來訪者的人格水平,經濟能力與可支配時間等。

如果諮詢目標是想解決一個單一的問題,可能短程聚焦的諮詢會有所幫助。

不過,通常來到諮詢室的來訪,都是在嘗試了許多方法,並且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痛苦,透過自助已經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才來求助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抱著一兩次諮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那不過是把諮詢師理想化或者魔幻化了。

長程的心理諮詢就是一個重新養育的過程,他幫助我們看見過去的創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在一段有滋養的關係中獲得安全的依戀,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模式,並且逐漸獲得人生的掌控感。

治療的目的不一定是症狀的消失,而是個體更具創造力,更具整合的能力,以及衝動控制、情感的容忍能力,還有愛與工作的能力。

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02

治療聯盟

心理治療是一段充滿冒險的旅程,而存在主義心理大師歐文。亞隆把這樣的兩個人稱為“旅伴”。

諮訪之間的治療聯盟更像是一種心理契約,一方願意投入金錢,另一方願意投入專業,同時又都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情感,面對未知進行深入的探索,從而獲得根本性的改變,並最終達成雙方約定的目標。

治療聯盟中,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是一種配對的關係。

當來訪者在與母親的關係中存在困難時,諮詢師可以在移情關係中讓來訪者體會到一個不一樣的母親,同時,諮詢師也可以讓來訪者體驗到一個不一樣的父親。

雖然諮詢師在生理上是有性別區分,但在心理上,有經驗的諮詢師其實是

雌雄同體

的。當然,治療的設定本身也具備一個父性的功能,它要求來訪者遵守規則,並且把這樣的規則內化成他人格中的一部分。

斯特恩認為,治療聯盟背後真正的驅動力是情感調諧,就像母嬰關係中的同調,相互影響著彼此的內在世界。

來訪者在諮詢師這裡獲得某種迴應,如果是他期待的,那麼就可以獲得某種滿足;如果不是他想要的,他會感受到挫敗。

而諮詢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姿態,去適應來訪者,也就是跟隨來訪者。

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

03

治療空間

心理治療提供了一個類似於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的過渡性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來訪者可以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被看見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這裡他可以嘗試去表達憤怒、悲傷、怨恨。

而治療空間就像一個容器,所有的不能言說的情緒都可以被容納。這個容器就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子宮,在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

在治療空間中,諮詢師始終是在場的。他關注此時此地,並且開啟所有的感官,全然地傾聽,任由自己被訪談的氣氛浸潤。

諮詢師不僅傾聽來訪者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非語言的內容,甚至還包括那些無意識的內容,諮詢師自己身體的反應,傾聽著來訪者的過去以及他們的幻想。

只有在治療空間裡,這樣的傾聽才成為可能。

諮詢師始終處在一個全然等待的狀態,為不確定留出空間。

也就是,來訪者無論改變或不改變、抗拒或放棄、信任或不信任,他都能感受到被接納。

諮詢師保持著內在的好奇,又不過快地給出解決辦法進行干預,這就讓來訪者獲得了一個探索和反思自我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來訪者的成長。

斯特恩認為,心理治療的改變發生在兩個層面,顯性的改變與隱性的改變。

顯性的改變可能是獲得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隱性的改變則是取決於治療關係的質量,並且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發生,從而獲得情感與認知的整合。

當然,更重要的改變來自於自我的身份認同,也就是“我感”的提升。來訪者開始對“我是誰?”,“我要如何為自己而活?”,“我要過怎樣的一生”這些生命中重要的議題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作者簡介:任麗,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透過電影看人性,透過文字寫人生。電影寫作成長營創辦者,專注於婚姻、情感兩性關係、家庭親子關係、職場人際關係以及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心理諮詢與心理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