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之我見(下)

關於病,一般來說,人至古稀就容易罹患病痛或疾病纏身,甚至一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裡疼就是那裡疼。人老了,體質差了,活動範圍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心情差、身體弱,精神萎靡,恍惚憂鬱,極少數人甚至有了厭世的想法,這個時候究竟該怎麼辦?

“生老病死”之我見(下)

1、看開想開,正視現實。病痛賴在自己身上,不僅久治不愈而且反覆發作,甚至於舊病未去新痛又至,就象一臺老舊的機器,零部件總在不停地調整和更換。“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個時候只有正確面對,接受和認同它的存在。以放鬆的心情、愉悅的心態,主動地配合治療,科學地進行休養;

2、不要無故抱怨家人。當今社會競爭的壓力空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去面對,不可能全身心撲在你的病痛上,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相互體恤,儘量避免和減少給他們帶來麻煩和壓力,更不能隨意發脾氣、擺臉色、哭天搶地、埋怨家人,那樣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糕,並人為拉低了你自己的格調和品行;

3、丟棄陳腐觀念。我們這一輩人是當年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響應者和實踐者,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當受到病痛侵襲,生活確實不能自理的時候,該看開的要看開了,建議首選去養老院,丟棄養兒防老的陳腐觀念。“久病床上無孝子”,這樣難免油然而生出傷心和絕望,似乎從情感上接受不了,但如果真正領悟過來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包容子女、尋求解脫的好方法。

“生老病死”之我見(下)

關於死,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著在奔向死亡,我們活著來到這個世界,就沒打算再活著回去。人生就像是一場演出,沒有彩排的機會,演出結束就該謝幕,而人活著的最大意義就是體驗生命的意義,領略生命的感悟,創造生命的價值,延續生命的脈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生死平常事,何必太介意。

人不是傳說中的神仙,“返老還童、長生不老”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便透過高科技的養生保健,最終還是難以擺脫死亡的陰影。“錢鈔能保命,皇帝萬萬年”,何況我等普通平頭百姓。《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步入年邁,如果做到老來不怕死,那就會活得相對輕鬆,或許也能提高生存質量。這個時候如果再相信一點“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將生死置之度外,何嘗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喜事。

有的老年人,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走得快一點”,這樣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能儘量避免給他人增添負擔。“閻王讓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生命無常,沒有辦法人為掌控,只有做好隨時“走”的思想準備,該交代的事情提前交代,該了卻的心願趁早了卻,等到真該走的時候,坦坦蕩蕩、安心上路、了無牽掛。殯儀館的告別儀式上,才能安然地“仰在叢中笑”。

拒絕過度治療。在病入膏肓或彌留之際,放棄無謂的毫無意義的過度醫療,放棄“生不如死”的臨終搶救,那種維持“苟延殘喘”式的所謂保命,毫無意義且勞民傷財。希望國家能儘早地施行科學而規範的“安樂死”,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臨終關懷,能讓自己平靜而有尊嚴地離去,在生命垂危的時候,希望家人幫助自己實現安樂死,讓自己能夠從容地面對死亡,但絕不能讓他們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這樣才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垂危老人最崇高的尊重。

“生老病死”之我見(下)

結束語:人的一生短暫而又脆弱,風風雨雨幾十年,只是彈指一揮間,嚐遍了酸甜苦辣,歷盡了悲歡離合,看淡了成敗得失。對步入年邁後“生老病死”的話題,同樣也看得開、想得透、悟得深。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血雨腥風,誰都不會成為幸運兒,唯有積極面對、坦然接受。最美不過夕陽紅,只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珍視老年時光、珍惜年邁生活,就會迎得一片最燦爛的晚霞。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願每一位年邁或行將年邁的的同輩人,努力參透“生老病死”的定律法則,辯證地看待問題,人人都活的精彩,死的體面。

這個標題涵蓋很廣,要敘述的內容很多,可頭條的篇幅受限,只能蜻蜓點水,拋磚引玉,略表一二。

(部分網路圖片 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