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閱讀前請點選“關注”,每天都會發送婦科腫瘤的相關文章,讓覓健陪您一起關愛婦科腫瘤~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治療疾病更需要掌握“度”。所謂“度”就是程度、限度。治療是適度的,適度治療就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治療。

但是其實在癌症治療過程當中,有些患者還是存在關於過度治療的誤區,比如“對於一刀切的觀念”以及“放化療次數越多,殺死的癌細胞也就”“有了新藥就往患者身上用的”等等的治療觀念的誤區。

過度治療往往比癌症本身更讓人可怕,很多癌症患者正面臨著過度治療。

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頭條正版圖片

一:什麼是過度治療?

早在1967年,流行病學家傑克。溫伯格就有在相關的調查顯示了這一概念,不同地區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方法不盡相同,這種選擇並不完全依照臨床指南。後來到2008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將過度治療定義為

過量或花費過高的治療。

而這種過度治療的觀念,在癌症患者治療當中也是常見的,基於”精準治療”,每一位患者所採取的治療方案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患者並沒有按照指南和專家共識所給診療規範和建議來採取治療,超出預期治療規範,出現了過度治療。

簡單來說,超出治療目的給予治療被認為是過度治療。盲目地採用各種方法來實現徹底治癒,最終將反噬到自己身上,甚至還會進一步地導致病情的惡化。

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圖片來源:頭條正版圖片

三個”過度治療“典型表現

一、一刀切

患有乳腺癌的覓友們,一側乳房病變,生怕另一側乳房也會發生病變,便決定“一刀切”,盲目追求手術切除正常組織後以免疾病再度復發,或者本身病情無需進行切除,為了保險以及穩妥這種做法嚴重地影響了生存質量和功能鍛鍊。本不該切除的乳房,因為一刀切這種錯誤觀念帶來的後果就是長長的手術傷疤、雙側肢體功能受阻等。

二、盲目追求多療程放化療

強行追求放化療不僅不能夠實現原本“治癒”的希望,反而會促使病情惡化,臨床上許多老年患者的死亡正是由於過度治療的副作用和傷害所導致。要根據自己的病情與轉移情況,做預防性放化療?還是治療性放化療?有轉移和沒有轉移放化療的療程是不一樣的,

不要以為放化療做得越多越保險。

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圖片來源:頭條正版圖片

血象指標過低,就要停止不要強上放化療。比如,患者白細胞過低堅持進行化療,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骨髓抑制

要多聽幾個醫生的意見參考,如果有的說要繼續做放化療,有的說可以不做了,那就要綜合參考醫生的意見再做決定,不要以為的放化療越多,就能更好預防復發轉移,關鍵是適度。

三、盲目用藥

我們總聽過“是藥三分毒”,如果盲目地將各種偏方都往身上套,不僅與恢復健康相悖,一些覓友們尋求所說的“神藥”,但而大多數偏方都是來路不明的“神醫”分享,偏方使用的藥材往往不在有關部門正式的監管範圍內,而對於藥品的毒副作用也沒有明確的說明,很多“偏方”並不是救命,甚至還會因為長期使用導致嚴重的後果。所以進去。

三招避免過度治療

1、瞭解自身疾病

過度治療正是因為患者以及家屬對於疾病知識存在缺陷,不瞭解以及沒有正確瞭解到疾病知識。盲目地採取各種方法想要根治,而導致疾病進一步的惡化,產生嚴重的後果。

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圖片來源:頭條正版圖片

所以從確診的那天起,

患者和家屬應該透過正規的渠道去了解癌症

,透過專業的書籍以及諮詢專業的醫生,加入覓健以及交流群,與相同病情的姐妹一起交流抗癌經驗來獲取疾病知識,更加了解自身疾病,透過所學知識在治療過程中也能夠為自己“診治”。

2.諮詢主治醫生

主治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最瞭解,患者在治療過程遇到任何疑問,

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向主治醫師諮詢,多溝通、多交流

,尋求專業的解答和建議,不要盲目地聽取“偏方”“神藥”,以免加重病情,得不償失。

3.保持理性

醫生給出適合的治療建議,決定權在患者手中。患者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可以多諮詢癌症領域知名醫生的建議,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選好治療方案後,全力配合醫生,以免延誤治療。

與治癒癌症背道而馳,過度治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圖片來源:頭條正版圖片

透過規範的治療,能夠有效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所謂的“新療法”“偏方”也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相信科學,在沒有專業的臨床研究以及資料出來,就不要把自己當作小白鼠去嘗試各種不靠譜的治療。

個體化的精準治療使得癌症治療逐漸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癌症患者全程管理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醫生運用於臨床。更多的患者及家屬透過學習,瞭解更多的相關知識,有了自己的主見,有了跟其他覓友交流的機會,所以癌症患者在面對治療時,要規範、合理、科學的治療,才能夠延長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切勿在過度治療了。

參考文獻:

[1]葉曉芬,蔡映雲,呂遷洲。論疾病診治中的“過度”和“適度”[J]。醫學與哲學(B),2016,37(10):1-4。

圖片來源:頭條正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