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我們在生活中還能經常聽到,不舒服了去藥房抓點藥。

抓藥,意思是中藥店店員按照藥方配藥; 拿著藥方到中藥店買藥。

中藥明明是一劑一劑配的,怎麼叫“抓”呢?

那“抓藥”是怎麼來的呢?

“抓藥”一詞說來話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與唐代孫思邈有關。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唐代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採藥,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採藥,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谷。因為採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採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裡,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藥王就是這樣採藥走到哪裡,行醫治病到哪裡。他給病人診治後,就從口袋裡拿出藥來,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藥店出現後,為了使眾多藥物不易混雜,更便於分類取藥,店主也仿照藥王的辦法,將藥櫃內做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小抽屜裡再隔成三個或四個方格,來貯藏放置各種藥材。小抽屜的外邊寫上中藥名稱,以便記取,免於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藥店買藥時,有的地方仍叫抓藥。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孫思邈,人稱“藥王”,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著有傳世之作《千金方》等。如果說張仲景開創了中醫藥的理論和方法,那麼孫思邈就是完善了中藥的管理與開發。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

中醫文化之中醫買藥為什麼叫“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