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探隧

一、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

答: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係很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說陰經井木,依次為滎火、俞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依次為滎水、俞木、經火、合土。

五腧穴探隧

為甚麼五輸穴陰經井穴起於木,陽經井穴起於金,有關的文章雖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 據我個人研究認為:此乃是從五行之氣與質而決定的。木火清揚上升屬陽,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決定了經絡的上下走向,也決定了陰經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配置。

首先從臟腑所在部位來理解,膈以上為陽,肺心兩髒皆在膈上,其經絡亦走上,循行於手,與其表裡之大腸小腸亦隨之走手;脾肝腎皆位於膈下,其經絡亦走下,循行於足,與其表裡之胃膽膀胱亦隨之走足。

其次 從十二經脈的流注來看,根據臟腑經脈十二時辰流注的順序。始於寅時,終於丑時,每時配合一經,即肺經為寅時,大腸經為卯時,胃為辰時,脾經為巳時,心經為午時,小腸經為未時,膀胱經為申時,腎經為酉時,心包經為戌時,三焦經為亥時,膽經為子時,肝經為丑時。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

將十二經脈的流注時辰置於十二干支盤中,可以看到地支有著這樣一種關係 : 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則肺 ( 寅 ) 、心 ( 午 ) 、心包 ( 戌 ) 手上三條陰經三合火;三焦 ( 亥 ) 、大腸 ( 卯 ) 、小腸 ( 未 ) 手上三條陽經三合木。由於木火清揚上升屬陽,所以其經絡走上部走手。脾 ( 巳 ) 、腎 ( 酉 ) 、肝 ( 醜 ) 足部三條陰經三合金;膀胱 ( 申 ) 、膽 ( 子 ) 、胃 ( 辰 ) 足部三條陽經三合水 ( 見下圖 ) 。由於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所以其經絡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陰三陽在中醫經絡迴圈交濟之基本體現即為陰昇陽降,這是本於易理之坤卦為地屬陰在下,乾卦為天屬陽在上,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陰昇陽降象徵著地天交泰上下交濟的天人合一觀。試以雙腿站立雙手上舉,則可見足三陰從足至胸,手三陰從胸走手,呈現上升之勢;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呈現下降之勢。這就充分體現了陰昇陽降的精神。由於木火清揚上升,所以上升之陰經五輸穴亦必從上升清揚的木火起;金水重濁沉降,所以下降之陽經五輸穴亦必從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陰經從木火起井滎,陽經從金水起井滎,亦與生理合。這樣的配置,陰經陽經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剋,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意義大致是 : 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乙庚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構成所謂「夫妻」關係。相剋而又相合,其餘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類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剋,雖為相剋,但又系相合,實際則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

二、五輸穴之循行方向全為向心性,是何原因 ?

答 :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執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個人參考諸多文獻認為這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五腧穴循行與《足臂》學術思想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 , 《足臂十一脈灸經》 ( 簡稱《足臂》 ) 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絡專書,其所記載十一條經脈的循行,皆起於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說明五腧穴理論與《足臂》學術思想有一定聯絡,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經脈氣血執行的早期學說。

2。 五臟循行理論與《標本》《根結》學說有關

根據《靈樞﹒ 衛氣》篇及《靈樞﹒ 根結》篇所言, 十二經脈原氣皆「根」於四肢末端(井穴), 「結」在頭面、軀幹。「本」是經氣作用發出的所在,軀幹為「標」是經氣影響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 … 。足陽明根於 … 」其經脈脈氣所「根」、「溜」、「注」的部位,與五輸穴脈氣流注有密切關聯,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的特定聯絡,從而可見五輸穴的應用是標本根結的體現。

3。 五輸循行與脈氣的逆數回還有關(或說系衛氣的曲折回還)

《《靈樞﹒ 邪客》說:「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陰之脈的循行,與《靈樞﹒經脈》手太陰之脈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後又舉述了手厥陰心主之脈的內屈、外屈、上入等,亦為向心性,楊上善注說:餘之十經依此類推。這段話的意義道出:十二經脈流注言其常,而《靈樞﹒邪客》則言其變,說明了經絡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制約性。

又從此中的「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條文來看,此係衛氣循行之特點, 《靈樞﹒ 邪客》說:「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肢分肉面板之間而不休也。」衛氣特性「慄疾滑利」,彌散之力什強,能不受經絡約束及制約而擴散至脈外,張隱庵注為「脈中之宗氣從心主滎於十二經脈之中…其脈外之氣(衛氣)亦隨本經而曲折於面板之間。」因此也可看作是「衛氣的曲折回還」 。

4。 五輸循行與營氣血氣出入有關(脈外血氣的迴流)

(1) 血氣從氣街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血氣從頭、胸、腹、脛四街之氣街而出,與衛氣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曰: 「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於脈中,脈外之血氣從井滎而溜於脈中。」

(2) 營氣從絡脈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張隱庵注《靈樞﹒ 衛氣》說:「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內血氣從絡脈而滲灌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絡脈而溜注於脈中,外內出入相通也」脈中營氣從絡脈出而與衛氣在肌腠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水谷所生之血氣從大絡出於面板,復從五腧注於經脈,故曰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如此看來,五輸穴可以說是營衛血氣交會出入的部位所在,脈外之氣由此循經返回本髒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

5。 另一體系:認為向心性排列自古 ( 內經 ) 即成體系,內經中便有向心性排列 而《甲乙經》對於十二經絡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軀幹循行,全部為向心性,其後之《千金方》及《銅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經之體例,如此說來自內經而甲乙經,五輸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說系針灸的另一體系。

至於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執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討論了。

三、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 ? 怎樣應用 ?

答 : 《靈樞九針十二原》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 : 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係。《靈樞官能》說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

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絡,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臟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絡併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 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 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絡,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佈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於頭;滎穴對應於面;俞穴對應於頸或腰 ( 一或二級對應 ) ;經穴屬火金對應於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髒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髒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 : 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

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經穴及合穴 ) 時間時甚 ( 如俞穴 ) 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顫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 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 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

四、《 內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

答:1。內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滎,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面板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注: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 。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溼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內在合,陰溼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溼,刺合穴瀉入內之邪。

「……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內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滎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

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臟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髮之令可以相應。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絡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的原則)和春季的生髮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

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2。 難經四時分刺法: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 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內經所言並無衝突。

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絡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準則。內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擬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滎、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滎穴魚際 :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內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五、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 ?

答 :《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將中衝穴定在中指之端 , 湧泉穴定在足心 ,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致之外 , 其他各井穴位置 , 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自《甲乙經》以後 , 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於《甲乙經》之說。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於井穴的記載 , 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 , 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髒 , 取之井」。表明井穴是治療五臟重症的要穴。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 ( 見難經第七十三難 ) 者,而提出「當刺井者 , 以滎瀉之」 , 「當補井者 , 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這也或許是醫家對於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致。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1。 《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 :《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 , 手大指端內側也。」「隱白 , 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這兩經加了「內側」兩字。其他井穴位於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 , 亦皆在指端 , 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甚至說 “ 腎足少陰之脈 , 起於小指之下 , 邪走足心。” 連腎經亦起於 ( 足小 ) 指端。《靈樞》將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 , 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 , 用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 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 , 恰恰是 “ 病在髒、取之井 ” 的不謀之合,只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別而已。

2。 在《靈樞經·繆刺篇》關衝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隱白加了「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內側去端如韭 葉」:這裡的「端」仍是指端 , 去端僅韭葉之距離 , 是指指端正中 ,即今之「十宣」之位置。「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繆刺論》中用得很普遍。隱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內側 , 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內側」之說 , 不同於他穴 , 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內側」應係指「橈側」 , 這實際上仍應系在指端。

3。 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如關衝、厲兌、大敦、少衝、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 葉」。

4。 唐代時 井穴位置 除中衝湧泉外已全部 由「指 ( 趾 ) 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說由漢代歷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麼 ,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 ? 有人推測認為 , 可能系 1。 同指 ( 趾 ) 二穴 , 需要避讓。大敦、隱白皆位於足大趾 , 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於是兩個穴分別分佈於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衝穴 , 為心經之井 , 中衝改為心包經之井 , 由於少衝與少澤同位於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於是少澤穴也就由 “ 小指之端 ” 改到了 “ 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如此一來 , 連湧泉、中衝就已有四個位於 “ 爪甲角 ”, 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2。 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 , 以竹籤刺入指端 , 稱為 “ 籤爪 ” 。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

因而有人認為對於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於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 其理由為 : 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 , 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於此 , 若井穴皆在爪甲角 , 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並且認為這是迴歸《靈樞經》,有利於井穴位置的統一。

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係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靈樞經穴位並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之十宣穴。謂之「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於此」並不全然合理 , 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 , 但為什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有著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於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

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大指內 ( 撓 ) 側,少商即在「大指內 ( 撓 ) 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其於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 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適在黑白肉之交會處, 稍一外偏便是白肉, 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 ?

六、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答:原穴的分佈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於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於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蹠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佈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

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髒 ( 陰經 ) 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 ( 陽經 ) 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難經.《難經.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 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 。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 ,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而陰經在腕踝以下只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 ( 的九回 ) 第五 ( 總六十一 ) 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

合穴為何能治療臟腑之病?

答 :《素問. 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 咳論》:“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

這是從五輸穴的分佈來確定其治療範圍的。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 大意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 滎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滎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彙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幹較為敏感,較易得氣。 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 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臟腑病,不同於滎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 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髒病 ( 病在髒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髒病針井穴 ) , 陰經之合穴屬水 , 主先天 主原氣腎氣。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 , 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

又十二經別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內臟,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別也有一定關係。 此外十二經別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迴圈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於心,但膽經之經別貫穿心臟,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

“五腧穴”就是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經脈所屬的“井、滎、俞、原、經、合”等六十六隻“五行穴”。此六十六隻腧穴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若能配合恰當,確實能發揮更好的療效。本文擬就古人文獻中的記載,將其意義和應用規律提出來和大家商榷。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有關靈樞福壽夭剛柔篇“病在陰之陰者”四句的探討

靈樞壽夭剛柔篇說:“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面板為陽。”又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這二段引文中,前面一段文意即是用陰陽學說的對立統性來分別五臟和六腑、筋骨和面板的不同性,後一段就指出了治療的原則。

這段文字中的“陰陽”二字,查考了甲乙、類經等書均是一樣,似無訛誤可尋。但是為了這倒錯卻使原文上下之意不能相接,歷代注家也因不敢擅改,以致所註內容多與內經其他各篇的取穴規律自相矛盾,令人費解,難以適從。茲舉三家的註釋如下:

(1)明、馬元臺靈樞注證發微:“病有在陰之陰者,即五藏有病而在於筋骨,當刺陰之滎腧;病有在陽之陽者,即六腑有病而在面板,當刺陽之合;病有在陽之陰者,即六腑有病而予筋骨,當刺陰經之經;病有在陰之陽者,即五藏有病而在於面板,當刺陽經之絡”。

(2)明、張介賓類注:“陰之陰者,陰病在於陰分也,當刺其滎腧,以諸經滎腧氣微;陽之陽者,陽病在陽分也,當刺其合穴,蓋所入為合,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陽之陰者,陽病在陰也,當刺陰之經穴,蓋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陰之陽者,陰病在陽也,當刺諸絡脈,蓋絡脈浮淺,皆在陽分”。

3)清、張志聰靈樞集註:“病在陰之陰者,病內之五藏,故當刺滎腧;病在陽之陽者,病在外之面板,故當刺陽之合,謂六腑外合於面板,故當取腑經之合穴也;病在陽之陰者,病在外之筋骨,故當刺陰之經,謂五藏外合於筋骨,故當取陰之經也;病在朗之陽者,病在內之六腑,故當刺絡脈“。

以上三位注家的意見各不相同,雖然各有發揮,但因不敢擅改經文,致多暗晦之詞,而對此數穴的應用規律,實未語中其的。第一:馬氏之注,這種配穴方法,筆者檢視了很多針灸書籍,如此的處方例子很少,未能在文獻中得到證實。第二:張介賓之注,脫離了靈樞上文以陰陽分別內外和臟腑、筋骨、面板的精神,以致也不夠理想。第三:張志聰之注,雖較透徹,但是由於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陰陽二字掉錯,故也不能和內經中的原意相合。

筆者在學習中發現了這個矛盾的地方,因此特在這裡提出來和大家作一探討性的商榷。我的意見認為這四句原文應改為:

“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腧;病在陰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粑;病在陽之陽者,刺絡脈”。

這樣才能符合內經中其他各篇的五腧穴運用規律。修改以後的意思是

:“病在陰之陰,即病在五藏,應取藏經的滎穴或腧穴治療;病在陰之陽,即病在六腑,應取腑經的合穴來治;病在陽之陰,即病在筋骨,應取藏經的經穴來治;病在陽之陽,即病在面板,應取絡脈治療。

這樣更正的理由,可以從幾方面來論證:

1、從經絡學說來論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餘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榮輸與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答曰:‘取之於合’。”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理解,所謂合穴,乃是滎輸之氣所合入的處所,即經脈原氣深入之部。而足三陽之合(足三里、委中、陽陵泉)和位在其上的手三陽之下腧穴(上巨虛、下巨虛、委陽)更是陽脈(腑經)別入於內,連屬於六腑的部分。所以靈樞四時氣篇說:“邪在府,取之合。”因六府在內,為陰之陽。據此,則“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句,應改為“病在陰之陽者”的理由,十分明顯了。

至於“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應改為“病在陽之陽者”的理由,也可以從經絡學說來理解。經脈深在,絡脈淺居,絡脈之中還有孫絡,浮處面板。素問皮部論說:“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傅入於腑,廩於腸胃。…”從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理解,邪氣中於面板,必定入客於絡脈,這時當然要刺破絡脈,洩瀉其滿的病邪,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為此,靈樞五邪篇說:“絡脈治面板。”拿這句引文來對照壽夭剛柔篇經文,則刺脈,應改正為“病在陽之陽”(面板)的理由也彰然而毋侍贅言了。

2、從內經治療的例項中來論證:考查內經各篇,有很多的治療處方是遵循著改正以後的這一規律而來的。現舉例如下:

1。靈樞五亂篇:“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2。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大陽病耆……取巨虛上亷;胃病者……取之三里也;小腸病者,………取之巨下廉;三焦病者、……取之委陽;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肌病者,…取陽陵泉”。

3。素問欬論篇說:“冶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素問痺論篇也說:“五藏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從以上的內經治療法引文中,進一步說明了府病取合的規律性。為此,第二句“刺陽之合”所適應的疾病,必為“陰之陽”的銜文無疑了。

證實了第二句訛誤之處,則第四句的錯誤也可以相對地得到證實。因為在同一段文字中,決不會有二個“陰之陽”——-腑病的治法的。故此也必為“陽之陽”無疑。

二、有關五腧穴意義的探討

在討論五腧穴意義之前,首先得簡單地談談經氣的意義。筆者的理解,經氣包涵著二個方面:其一是在經脈內外循行的榮衛之氣流行不息的一種生理現象;其二是指經絡本身的作用,即所以能夠行氣血、營陰陽、調虛實、處百病的一種功能現象,也就是經輅的原氣。難經八難說:“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所以經絡的原氣,也可以理解為經袼釣生命現象。五腧穴的來由,乃系象徵這種經絡原氣的作用而產生的。“四肢為諸陽之本”。故十二經脈的原氣皆以肢端為根、為本,上向粘聚於頭面軀幹,而為標,此等關係在靈樞根結篇六經根結和靈樞衛氣篇十二經標本中可以體驗到。因此,靈樞九針十二原籍以之喻作流水,它說:“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如果將其說得更明確些,井穴是經脈的原氣所出之根本,如流水的泉源一樣;滎穴是經脈之氣剛自井穴初生,其作用尙較微弱之處,如流水初出始流的樣子;俞穴是經脈之氣所注輸入內的地方,如流水漸入深處,而灌注一樣;經穴是經脈之氣所行經的處所,和流水漸深,迅速流過相似;合穴是經脈之氣深人作用於內藏和軀幹的部位,恰如川流歸海相類似。

這裡還須要重點的討論一下“原穴”和“合穴”。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手足陽經的標部都在頭部,但手足陰經其標部大都在背腧。對背腧的意義,張介賓認為:“五藏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所以是五藏之氣轉輸於背部的地方;因此,也可這樣理解:手足陰經的經氣,是直接注輸於內藏的。而手足陽經的經氣僅作用於其外經所經過的部份,而最後至於頭面的。

六腑所稟之氣,從前節邪氣藏腑病形篇的引文中已經指出,皆自位在足三陽經上的合穴處別入。所以靈樞本輸篇說:“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由此可見,陰經和陽經,其經脈原氣對藏府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基於上遠的關係,故對合穴也可以這樣來理解,

陰經的合穴其經氣深人內藏,故均可治療本藏的疾病。陽經的合穴,其中手三陽經的合穴由於其脈氣不直接作用於本府,所以甲乙、銅人等書中皆沒有主治本府病的記載;足三陽經的合穴及手三陽經的下腧穴(即手三陽經在足三陽上的三隻合穴),由於是陽脈別入內府的地方,因此是治療本府病的主要穴位,通稱“六府之合”

其次,六陽經脈各有一原,六陰經脈以俞代原。所謂“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大十五節氣味也。”

靈樞中所說的十二原,乃是陰經(藏經)的原穴,即肺原太淵二、心原大陵二、肝原太沖二、脾原太白二、腎原太谿二;加上膏之原鳩尾一、肓之原脖胦(氣海)一,計共十二穴,故是五藏稟受經氣的處所。又因為此十二原皆是五腧穴中的“俞”穴,所以亦是經氣注輸入於內藏的地方。清·徐大椿認為:“各經之氣留住深之處即為原。”也同此義。若再從“原”字的意義上來探討,難經六十六難中解釋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為原。…故所止輒為原”。從這段引文中,也可以這樣理解,原穴是經脈的原氣留住而深人作用於內藏的腧穴,也是輕脈原氣所聚集的部位,因此能夠治療經脈和內藏的疾病。

至於陽經的原穴,靈樞本輸篇中皆以所過作原,故其意義和穴近似,都是經氣過的穴位。凊·張志聰解釋說:“五藏合五行,六腑應六氣,六氣之中有二火,故多火之原,而原附於經也?六陽經脈在五臉穴之外,另多一原穴的理由即在於此。

此外還有五腧穴的五行屬性問題,也和臨床應用關係很大,必須加以討論。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陰井金,陰滎火,陽榮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陰經火,陰合水,陽合士。”

上表,自左而右,五行皆屬相生,這就是說,五腧穴的氣化是相遞而生的。自上而下,五行皆為相尅,但這僅是一種表面現象,內中包涵著夫妻剛柔陰陽天干相合的關係。因為陽經五行所屬的天干皆為陽於,陰經五行所屬的天干都是陰乾,其中乙庚、丁壬、甲已、丙辛、戊癸均是相合的。故此明為相尅實際上是制中有生,說明表裡二經是陰附調和,相相生的。

尚有一點值得提示一下,即是陰井為木,陽井為金的理由。對這個問題張志聰解釋得很好,他說:“五藏之俞出於井木者,五藏合地之五行以應生長、化、收、藏之氣,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六腑之俞出於井金者,六腑應天之六氣六氣生於陰,而初於地,從秋冬而春夏,此陰陽逆順之氣也”。五藏合五行,以春生為始,故以井木為先;六腑應六氣,生於陰而始於秋,故此井金在首,其理完全是參照天地陰陽的變化而來的。

對十二經脈五腧穴的名稱,在各雜誌上及針灸大成上均有記載,本交為了節省篇幅起見不再列表。

三、五腧穴的應用

1、靈樞壽天剛柔篇對於五腧穴的應用原則:

根據改正以後的經文,可以歸納出下列原則:即藏病取藏經的滎穴和俞穴;府病取位在足陽經上的六腑之合穴;筋骨有病應適當配合有關藏經的經穴同治;面板中邪,浮絡溢滿時,應刺絡脈出血。

2、難經六十八難的應用原則: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藏六府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這種配穴的方法以症為主,凡五藏六府之病,所見上列何症即對症配用何穴。對此配穴法,明代高武針灸聚英發揮中有進一步闡釋,茲將其列表於上,以便查考。

3、難經六十九難的應用原則:

此即子母補瀉配穴法。難經原文中說:“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這是以五行生尅的原理,在藏府絡脈有病時的一種配穴方法,特別在母邪傳子或母虛子弱的病理況下最為適宜。

此種配穴法,包括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兩個方面,例如腎經的實症,可取本經的井木湧泉穴(腎屬水,水生木,水實瀉木子)和肝經的大敦穴(肝屬木,大敦為木性經的木性穴),此即“實則瀉其子”之法;虛症時,可取本經的經金復溜穴(金生水,水虛補金母)和肺經的渠穴(肺屬金,經渠為金性經的金性穴),此為虛補其母之法。

有時本法也可結合五行相尅的原理來應用,尤其是當發生相乘相辱的病理機轉時更有必要。素問五執行大論:“氣有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故當補本經所勝和所不勝的腧穴和補所勝及所不勝的他經的同性腧穴。例如

腎經的實症:水有餘就會去尅制己所勝的火和去反侮己所不勝的土,這時即須要補本經的俞土穴“太谿’和滎火穴“然谷”及補脾經(土經)的俞土穴“太白”以及心的滎火穴“少府”來防治其未病

。又當“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的時侯,應瀉本經所不勝及所勝的腧穴和瀉所勝經及所不勝經的同性腧穴。例如腎經的虛症,水不足已所不勝的土就會來侮乘,己所勝的火也會反過來相尅。因此要瀉本經的土穴“太谿”和火穴“然谷”及瀉脾經的土穴“太白”和心經的火穴“少府”來解除其壓制,以加強作用。

四、難經七十五難的應用原則:

此種方法稱為“瀉南補北法”。也適用在五行制化失調,而發生反尅現象的病理機轉之時。

但是其特點僅只反侮其所不勝,而不發生侮己所勝的疾病症狀。難經原文:“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男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金虛木實,就是肺虛肝實,金克木,木克土,肝木實時,反克肺金而致肺虛,這是氣有餘侮其所不勝的現象,木實侮土應該脾土亦虛,此是制已所勝的必然趨勢,但是原文中沒有提到土虛,故是本法適應症的特點。

五、子午流注配穴原則:

此法是以五腧穴為基礎,結合人體氣血迴圈隨著時間在經脈內出現盛衰的生理特點,用干支時辰來推算取穴的一種方法。其大意是:以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屬奇數的作陽;乙、丁、己、辛、癸屬偶數的作陰;根據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的原則作為主要取穴的依據。如果陽日逢陰時或陰日逢陽時即為穴不開,則可取與之相合的日子的合穴施治,如逢時沒有開穴、也沒有所開的合穴,則可用子母補瀉配穴法代替。

六、陽經的滎穴和俞穴的應用原則:

前面已經談到藏病應取陰經的滎穴和俞穴來治療。對陽經的滎穴和俞穴的主治效能,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滎輸治外經。”其意即是陽經的滎穴和俞穴以治療經脈所過之處的外經病為主,不能用治內府病。這一原則的具體處方例子,可以在靈樞五亂篇中找到,故此也是五腧穴臨床應用的一項重要規律。

七、原穴的應用原則:

難經六十六難說:“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陰經以俞代原,藏病取滎輸,故原穴也能治療本藏的疾病;陽經之原,以經穴合之,經火生合土,故治療府病的作用也能理解。

惟手三陽經,因其下俞穴皆在足經,本府之氣是上合於本經的,故此古人文獻中對這三經原穴的主治記載,均未提到可治本府的病候,此點還須大家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此外十二經脈的原穴都能治療本經的一切疾病,不論虛症和實症皆可應用。古人常將病經的原穴和與其為表裡的他經的格穴配合同用,稱為“主客原絡”配穴法,監床療效也很良好。

八、井穴的應用原則:

十二井穴在臨床上的應用有以下二種情況:

1。經絡盛滿,陰陽大溢時。靈樞始終篇說:“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藏內傷。”在這種病理機轉下,就需要刺十二輕井穴,洩瀉其溢盛的脈氣。中風閉症及中暑症時常要用到此法。

2。邪客於絡,佈於四末,施行繆刺時。靈樞衛氣失常篇說:“皮之部,輸於四末。”邪氣中人,先客於皮毛,各以其皮部入傅於絡脈,不得人於經俞,因此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佈於四末,故行繆剌時必須取各經的井穴施治。素問繆刺論中有詳細的記載,此問不多贅述,僅舉其原即以作參考。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