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硬外沒有到硬膜外也沒有到蛛網膜下腔,最後四步診斷法檢測出硬膜下麻醉

#FormatImgID_1#

作者: 李冬閣 | 稽核: 周康 | 編輯: 李冬閣

前 言

2016年資料顯示美國395萬例分娩中,超過一半的產婦採用分娩鎮痛。

因此,瞭解如何能夠迅速識別和處理硬膜外麻醉併發症(如麻醉平面過高或全脊髓麻醉)是確保母嬰安全的關鍵。

產科麻醉與圍產期學會2014年開啟了嚴重併發症資料庫專案,歷時5年時間,在257000例產科麻醉中整理了157例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其中58例高位阻滯,23例脊髓麻醉)。

全脊麻大家都很熟悉了,高位阻滯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硬膜下置管你注意到了嗎?

硬膜下置管(SC)

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最常見)、硬膜外穿刺失敗後鞘內用藥、身材矮小、硬膜外導管放置不正確(DP)以及脊柱畸形。

硬膜下置管的總體發生率為0。82%,SC的發生率常常被低估,主要原因是硬膜下置管引起的非特異性症狀出現較晚。

下面分享

兩例分娩鎮痛時

出現硬膜下麻醉的病例。

案例一

該產婦有巨大胎兒陰道分娩後出血的病史,肩難產,子宮撕裂,要求硬膜外麻醉。

進行檢查後,硬膜外導管位置放置正確。導管回抽未見血液或腦脊液(CSF),試驗劑量呈陰性反應。首次硬膜外給藥後,硬膜外泵入0。062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2μg/mL,速度為12mL/h。5分鐘後,患者出現低血壓,給予500mL晶體靜脈滴注和100μg去

氧腎上腺素靜脈

注射治療。

由於產婦有創傷性陰道分娩病史,最終要求剖宮產。導管回抽未見血液或腦脊液,評估感覺水平到

T10平面

,在產房硬膜外給予2%利多卡因複合腎上腺素共5mL,3min後再注射5mL。

入手術室,感覺平面最初在T8水平,生命體徵正常,精神狀態良好,經過測試,感覺平面達到了T4水平。切皮後,病人噁心症狀明顯,呼吸困難,雙側上肢無力。手握力正常,沒有吞嚥或發聲困難,導管回抽未見明顯異常。

在第二次追加局麻藥30分鐘後,患者表現出精神狀態惡化和肌力減弱,但在覺醒時仍可以適當地聽從指令。麻醉醫生開始增加吸氧流量,分娩後,病人無反應。隨即進行快速誘導和氣管插管。

產婦出現瞳孔不等大 (右大於左),對光反射弱。手術結束40分鐘後,恢復自主呼吸,順利拔管。拔管6小時後,完全恢復了運動能力。由於高度懷疑為蛛網膜下腔置管,停用硬膜外給藥,進行病人靜脈自控鎮痛。

術後,患者主訴麻醉後頭痛並採用保守治療。

案例二

一名有Arnold-Chiari畸形病史的初產婦入院,Arnold-Chiari畸形,是指

小腦扁桃體下疝

到椎管內或伴延髓和

第四腦室

延長下移,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該產婦要求硬膜外麻醉,鞘內注射0。25%布比卡因1mL後,在L4~L5穿入硬膜外導管,無意外的DP(硬膜外位置放置不準確)。

由於鎮痛不充分,更換硬膜外穿刺間隙至L2-L3。注射0。25%布比卡因0。5mL,並進行腦脊液回抽。0。0625%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2μg/mL,開始泵注速度為2mL/h。

兩小時後,鎮痛不充分,給予3次0。25%布比卡因共6mL。每次注藥前均進行回抽,注藥量增加至12mL/h,並嚴密監護以防高位脊麻的發生。病人未有不適,一直到3小時後分娩。

患者脊柱增強MRI顯示腰椎硬膜下間隙(SS)有異常積液,一直延伸到T11,腰椎硬膜囊微受壓,馬尾神經空間分佈正常。

(圖1)

#FormatImgID_2#

圖1

脊柱MRI檢查

討 論

硬膜下間隙位於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

如果硬膜外穿刺針尖刺穿硬腦膜而沒有穿透蛛網膜,則不會發生腦脊液漏。隨後的液體注射或導管置入都會將組織分離,形成“真正的”SS。

由於硬膜下間隙空間有限且順應性較差,麻醉藥的擴散與硬膜外給藥相似,但其具有更廣泛的阻滯水平和更大的感覺阻滯變異性

(從鎮痛不足到二次擴散引起的全脊髓麻醉)。SS的背側充盈能力最強,運動阻滯和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

實際上,硬膜下麻醉的臨床鑑定一直具有挑戰性。1992年,Collier描述了4個可疑標準:中度低血壓(小於脊髓阻滯)、緩慢起效(20-30分鐘)、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快速完全運動功能的恢復。

後來,Lubenow建議,如果發現兩個主要標準(腦脊液回抽陰性和廣泛性向頭側的感覺阻滯)和一個次要標準(麻醉起效延遲超過10min,可變運動阻滯、交感神經阻滯、Horner綜合徵或全脊髓麻醉症狀),則發生硬膜下麻醉的可能性很高。

2009年,霍夫特曼和費蘭特回顧了70例經放射檢查確診的SC病例,發現Lubenow和Collier標準都缺乏敏感性。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診斷“路線圖”(圖2),考慮了臨床醫生的診斷、面板感覺分佈以及至少6個次要標準中的一個。對過度感覺阻滯的SC檢出率為93%,對限制性或感覺正常分佈的SC檢出率為100%。

在我們的第一個病例中,該診斷路線圖的敏感性為93%,在我們的第二個病例中,診斷敏感性為100%。

如Collier所示,明確的診斷仍然需要放射學證據來確定導管尖端的確切位置。

Hoftman和Ferrante的路線圖演算法:

檢測硬膜下麻醉的

4步診斷演算法。

(圖2)

第一步:醫生根據

置管時的感覺

腦脊液實驗

的結果,確定神經阻滯是硬膜外阻滯還是蛛網膜下腔阻滯。

第二步:將

面板感覺

分佈定義為過度、受限或兩者都不是。

第三步:使用次要標準,

至少需要一個次要標準

才能診斷。

最後一步顯示用於診斷該類別的硬膜下注射的靈敏度,以及由此得出的病例數。

#FormatImgID_3#

圖2

霍夫特曼和費蘭特的路線圖演算法:一種檢測硬膜下注射的四步診斷演算法

參考文獻:

Cowart C R , Orlando B S , Stein D , et al。 Subdural catheter placement resulting in inadequate blocks: Two case reports[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21, 71(1):110221。

▼ 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