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頭痛臨床治驗分享

王少華,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豐富。現擇其頭痛臨床治驗介紹如下。

臨床表現

主症陰虛陽亢頭痛的一般規律為:起於辰(上午7-9點),甚於午(11~13點),止於酉(17—19點);或巳時(9—11點)作,申時(15-17點)罷。

痛的部位,以前額及額角為多見,其他後腦、巔頂、眉間、半側或滿頭者可見到。

痛的程度,有悠悠然隱隱而痛,有脹痛,有劇痛如錐刺、針戳、雞啄者。此外,其痛的特點,還有春夏劇,秋冬瘥:白晝劇,暮夜瘥;天晴劇,陰雨瘥;煩勞劇,安靜瘥等。

常見伴發症狀眩暈,口乾;其中有兼口苦者,有兼五心煩熱者,有兼夜寐欠安者,有兼多夢者;脈虛數或弦數,舌多赤或絳,苔淨或苔薄。偶見伴發症狀腦中烘熱,面赤顴紅,目澀幹,目脹如脫,耳鳴,健忘,心悸,胸痞少納,脅痛,泛泛欲嘔,咳痰,便秘等。個別患者,尚可出現下肢寒冷、早洩、小便短頻等陽虛症狀。

滋陰潛陽方用加減建瓴湯

生地、杭白芍、枸杞子、石決明、生牡蠣、龍齒、柏子仁、杭菊花、嫩鉤藤。

本方用於頭痛晝劇暮安,眩暈,口乾,目澀或目脹如脫,少寐,多夢,舌赤或絳,脈象虛數者。

如有耳鳴加煅靈磁石,打碎先煎;心悸、健忘者,加炙龜板、遠志;咳痰、泛泛欲吐者,去龍齒,加陳皮、白殭蠶、天麻;兼陽虛見症者,加龜鹿二仙膠、菟絲子;胸痞少納者,去枸杞子、生地,用砂仁少許,加陳皮、綠萼梅。兼見外感形寒者,視痛之部位酌加表散引經藥:如前額痛加白芷,額角痛加水炒柴胡,後腦痛加川羌活,巔頂痛加藁本。

滋陰降火方用自擬柔肝抑火湯

桑葉、菊花、鉤藤。

本方適用於頭痛如錐刺,晝重暮安,中午痛甚難忍,眩暈,腦中烘熱,面赤顴紅,五心煩熱,口乾而苦,夜寐欠安,易怒,舌赤,苔黃,脈弦數者。

如脅痛,加青皮、川楝子;頭痛用上方而症狀改善緩慢或火象特甚,或兼便秘者,去黃芩,加生甘草、龍膽瀉肝丸。

病案一

患者,男,30歲。頭痛起自3載前仲春,迭經治療,效果不顯。刻下痛甚於前額額角,春三月則脹痛眩暈,夏三月痛勢轉甚。刻下痛起於辰巳之交,劇於午前,止於酉中。夜寐欠安,多夢,口乾能飲,目澀,耳鳴,胃納不香,脈虛而數,舌赤苔無。審得先天不虧,惜乎早婚溺於房室,以致陰虛於下而陽亢於上。

法當滋陰潛阻,方宗建瓴湯意。藥用:生地12克,牡蠣、石決明各20克,龍齒、杭白芍、枸杞子、櫓豆衣、杭菊花、柏子仁、嫩鉤藤各9克,生甘草2克。

二診:前議陰虛陽亢,用上病下取法,取藥2劑果然未治痛而痛勢已緩。2日來痛起於巳後,止於申前,藥既應手,未便更章。前方加煅磁石20克,打碎先煎。

三診:服藥3劑,頭痛’已減十之八九,作於午時,過午即止。眩暈已定,夜寐已安,胃納迭增,口不渴,目不澀,耳鳴大減,舌赤轉淡,苔薄,惟脈仍虛數,陰未復。續用:生地、熟地、杭白芍、枸杞子、櫓豆衣、山藥、龍齒、嫩鉤藤各10克,生牡蠣、石決明、靈磁石(打碎先煎)各20克。

四診:上方服3劑,頭痛2日未作,餘恙已瘥,自覺無不適感。前方去靈磁石,加雲茯苓9克。

本例先後服藥11劑,服至第6劑後,頭痛即止。至6月下旬完全恢復,按以前發病日程提前3個月告愈,後未發作。

病案二

患者,男,45歲。2載前於清明節後頭痛,至霜降方止。去年病情相仿,今年甫屆春分,頭痛已起。目前白晝痛不可忍,入夜漸安。滿頭疼痛,前額、巔頂尤甚。作於辰前,劇於巳中,痛如錐刺;腦中烘熱,必得溼巾裹首而略安;迨至酉時之分,痛勢始衰。白晝畏見日光,每喜陰雨,煩躁易怒,面色潮紅,目脹如脫,口乾而苦,渴喜冷飲,飲水無多,晨暮能食,中午谷不沾唇。小溲黃,大便秘。脈象弦數,舌絳,苔前半光,近根黃厚。

證屬陰液不足,邪火有餘。不滋陰無以潛其亢陽,不瀉實無以折其火威,擬方兼顧為是。方用:杭白芍、生地各12克,青黛3克,女貞子、稽豆衣、生山梔、冬桑葉、杭菊花、嫩鉤藤、丹皮各9克。另龍膽瀉肝丸18克,早晚各服4.5克。

二診:前議虛實挾雜,‘法宗補瀉兼施,2劑藥後如鼓應桴,頭痛已退。面赤消,口渴止,陰氣來複之兆:苔黃退,大便行,邪火衰減之徵。然爐煙雖熄,灰火未泯,況炎暑當令,護陰為要。尤應禁食辛辣,更宜遠煩靜養。前方去龍膽瀉肝丸,加夏枯草9克,3劑。

三診:兩投柔肝抑火之劑,頭痛若失,它恙亦瘥。脈但弦而不數,舌轉紅,黃苔悉退。再以丸藥鞏固療效。方用:杭白芍、生地、石決明各90克,稽豆衣、女貞子、枸杞子、制首鳥、冬桑葉、杭菊花、生山梔、嫩鉤藤各60克,丹皮45克,青黛12克,生甘草20克。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9克。

注:以上內容屬於個人治療經驗,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具體治療方案使用,中醫治療個體化辯證,一方一藥必須遵循理法方藥絲絲入扣才能處方!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