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回想起來,真是時光如梭,忽忽間,這都已是15年以前的事了。2007年8月,為紀念遣隋使西渡中華1400週年以及翌年的隋使裴世清等赴日,大阪府連同奈良縣,與中方的上海市和陝西省的外辦友協共同舉行了隆重的21世紀遣隋使、答禮使互訪活動。我也有幸作為上海團的顧問一起造訪了大阪和奈良,還去踏訪了高野山,在深深感受中日交往源遠流長的同時,也為當時日方的盛情接待而感動不已。

為寫這篇文章,我翻檢出了當年的日記和照片,覺得當時的記述還有點意思,這裡就當一回文抄公,摘錄一些當年的文字,讀來似乎更有實際的臨場感。

2007年8月17日 週五,晴

上午9時從下榻的酒店KKR Hotel OSAKA出發,坐車前往難波車站,坐10時多發車的去高野山的南海快車,向東南方行進。高野山在和歌山縣境內,海拔千餘米。一路山巒疊翠,滿目蔥綠。一小時許車抵終點,再坐纜車上行,之後再坐巴士至金剛峰寺。此地現已被列入世界遺產。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高野山的午餐會

先至總持院內午餐,為精進料理,在院內的一個和式大房間進行,榻榻米鋪地,脫鞋進入,在繪有飛天圖案的屏風畫下,整齊地排列著餐食。每人在坐蒲團上席地而坐,餐食盛放在兩個食案上,此外還一個食膳(盤)。這樣的用餐方式,日文稱之“銘銘膳”,中國人在中唐之前,大抵也是這樣的樣式。初唐時的顏師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釋說:“無足曰盤,有足曰案,所以陳舉食也。”唐後期,受西域的影響,逐漸改為桌椅的方式,而此時日本已中斷了遣唐使的派遣,桌椅的生活方式也未能傳入列島,直至近代以後才發生變革。今天的精進料理,器皿、裝盤甚佳,菜餚全素,以豆製品和魔芋類為主,味清淡。由僧人侍奉,為平生初次經歷。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高野山的精進料理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筆者(右)與時任大阪府國際室亞洲交流課課長北野淳一(左)合影

餐後移向金剛峰寺諸寺院。804年隨遣唐使入唐的弘法大師空海在長安青龍寺習得密宗歸國之後,於816年在高野山建立了金剛峰寺和真言宗,此地為真言宗的大本山,在日本各地下轄有三千多座真言宗的寺院。有一處正殿,大概是金堂,脫鞋入內,有內廊與外廊相連,分別有梅間、松間等內室幾十間,還有16世紀末至17世紀的狩野家族所繪的襖(移門)繪原作,頗珍貴。廊簷間,也有戶外的枯山水或稱石庭的,營造得頗有禪意,只是正當烈日炎炎的午後,無斜陽的陰影,缺了一點情調。在寺內最廣大的一處房間內,僧人為我們舉行了歡迎儀式,並誦經祝福,抑揚的梵唄聲,餘音嫋嫋。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金剛峰寺的一部分

出金堂,在周邊閒走,雖為炎夏,但此地海拔頗高,較為涼爽。大部分的寺院建築,昔日的油漆都已漶漫剝落(或許本色即是如此),茅草葺頂,呈灰褐色,倒也顯得古色蒼然,唯有巍然聳立的根本大塔,塗成橘紅和粉白兩色,顯得格外醒目。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金剛峰寺的根本大塔

2007年8月18日 週六,晴熱

今天一天的活動,都在大阪府內展開。

早飯後9時出發,驅車往大阪府南部的太子町訪問。太子町主要是去睿福寺,當年聖德太子的陵墓即築於此,因此又稱聖德太子廟,地名也由此而稱太子町。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太子町的歡迎會

在太子町受到了全町上下的空前熱烈的歡迎,近百名兒童揮舞著中日兩國國旗列隊歡迎,寺內的空曠地上設定了盛大的會場,町長及町議員幾乎悉數到場,由町內的某所中學的管樂隊吹奏熱烈歡快的迎賓曲,所有的人員皆在烈日的炙烤下就坐,實在使我們感動不已。雖然我們也都坐在炎炎赤日之下。

歡迎儀式之後,參觀聖德太子墓。之後又沿著古街道參觀了昔日留存的“書院造”風格的民居,入內,一位當地的女子為我們演示了簡式的茶道,品飲了抹茶。又去看了當年派往隋王朝的使節團正使小野妹子的墳墓,一路都受到了熱忱的歡迎。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聖德太子陵墓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藤井寺

下午2時許,驅車前往藤井寺市,2004年在陝西發現了當年的遣唐使井真誠的墓碑而引起了史學界的高度關注,井真誠乃藤井寺人,藤井寺也被抹上了濃郁的唐風色彩。在經過市內的商業街時,受到了當地市民揮舞著中日兩國國旗的歡迎。參觀了真言宗御室派的藤井寺(也寫作葛井寺)之後,往市民活動中心,我們全團成員換穿他們贈送的夏季浴衣(ゆかた),出席了當地為我們舉行的歡迎會,市長等要人悉數出席,場面隆重。之後參加了當地市民的一個“夏祭”,還發了五張券,可購買各種飲料、食物並換取了小禮品。天氣很熱,但氣氛更熱。

2007年8月19日 週日,晴熱

之後移入(奈良縣)櫻井市的一處會館,在內晚餐後並換上隋唐時中國文官的服飾,日方則換上了飛鳥時代的官服(這些都是日方精心準備的)。我個頭矮小,衣服顯得寬大,其他人穿起來都很好看。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與上海代表團的兩位復旦學生的合影

然後移往金屋河川敷公園,這裡古稱“海石榴市”,一條名曰初瀨川的小河流經此地。抵達河畔時,正是薄暮十分,絢爛的晚霞漸漸暗淡下去,暮色悠悠盪盪地升騰起來,仍可見河水的清淺。上海和陝西的團各列一隊,在擊鼓和吹笛者的引領下,緩緩走向會場,據云當年小野妹子及隋的使者裴世清一行就在此地登岸。會場內奈良縣知事荒井正吾和櫻井市市長長谷川明等各路要人20餘人已在迎候。在一陣激越的太鼓聲和悠揚高亢的笛聲之後,知事和市長分別致辭,中方的兩位團長亦致答詞。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全體合影(第三排左5為筆者)

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我們各自將寫有自己心願的紙燈籠放流到河面上,我寫的是“全家健康、中日友好、世界和平”。這些被點燃了的紙燈籠,隨著涼爽的晚風,緩緩地漂流到河面上,星星點點,如夢如幻,煞是好看。

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遺蹟中探尋中日新未來

(日後補記:後查閱《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對裴世清出使日本及受到的歡迎有如下記載:“明年,上遣文林郎裴世清使於倭國。……倭王遣小德阿輩臺,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歌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裴世)清相見,大悅,曰:‘我聞海西有大隋,禮儀之國,故遣朝貢。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儀,是以稽留境內,不即相見。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惟新之化。’”)

晚8時半許,在市役所的一處房內換好衣服後,坐車返回大阪的酒店。

以上是當年部分日記的摘抄,在摘抄的時候,當年的場景也一幕幕地宛如昨日的景象,在眼前清晰地浮現。這期間,中日關係也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十五年,但當年日本友人的盛情和友情,至今都仍然溫暖著心頭。一千四百多年前,聖德太子順從歷史的潮流,打破了中日之間一百多年沒有官方交往的堅冰,重敘兩國的友好之情,之後,唐王朝建立之後,日本又十六次派出了遣唐使,每次都會在唐待上幾年,全面傳入了唐的先進文化,開啟了所謂的“唐風時代”,之後日本又在汲取東亞大陸文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了本土燦爛的島國文化。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世界風雲多變,但國與國、尤其是鄰邦與鄰邦之間的友好相處,應該是彼此要共同維護的一條鐵則,衷心期待中日兩國沿著隋唐時期以來的歷史足跡,來共同開闢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新未來。

作者 徐靜波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