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讓大腦休息

一、為什麼要打坐讓大腦休息

打坐或者站樁,對身體健康都很有幫助。其原理是靜下來,回到“恬淡虛無”的狀態,於是就會“真氣從之”,也就是生命機能會逐漸恢復、充沛起來,這樣身體的病痛就會康復,回到健康的狀態。並且只有在這種徹底休息,恬淡虛無的真氣充沛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才會開始康復、進化,進而可以讓人變得頭腦清醒、記憶力變好、反應變得靈敏。這個其實已經有了很多相關科學研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平時生活裡很大一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大腦,一是因為大腦要思考,二是因為眼睛、耳朵等感官運作都要用大腦。打坐能讓大腦休息,腦部濁氣降下來,與腎氣相交,這個過程叫做“心腎相交”(或叫“水火相濟”)。例如有時候快睡著的時候因為“心腎相交”會渾身一震,然後很快就睡著了。所以靜下來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可是如何靜下來呢,其實很多時候是自己不願意靜下來,因為習慣了在感官的境界裡討生活,習慣了不停地看、不停地聽、想、觸……就好比滾輪上的小白鼠,一直在跑,滾輪一直在滾,停不下來。

這還是需要逐步養成習慣,每天靜坐一會兒,每次不一定要坐很久,哪怕只坐十五分鐘也好。但是初步打坐,每天零零散散加起來至少要一個小時以上。這樣逐漸地養成靜坐習慣之後,也體會到靜坐的好處之後,再逐漸增加靜坐的時間。

回來說靜坐和腦的關係。其實稍微靜坐有經驗了就會發現,要讓大腦休息不太容易。只要你的精神沒法徹底脫離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境界,達到迴光返照,那麼大腦都沒有徹底休息。

怎麼樣才算是大腦徹底休息了呢?腦袋、身體都徹底放鬆、休息了,就像進入深度睡眠一樣,呼吸也是若有若無的,但是心裡明明瞭了的、無比清楚的,沒有做夢、也沒有關注六塵境界。這種時候才算是大腦完全休息了。按照後世道家所說,就是超越後天境界,返回先天境界,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屬於後天境界,而先天境界是尚未進入六識之境的。

二、那麼如何打坐才能做到大腦徹底休息呢?

1、第一步,首先要放下分別。也就是例如外界的聲音,你在聽,但是不判斷、不分別,聽而不聞;身體的感受,不判斷、不分別。同理,對六塵境界都不分別(包括不思維)。這第一步其實不容易做到,如果熟練的可以參考佛家的“反聞聞自性”第一步,從聽聲音這裡入手做到對聲音不分別,相對容易。或者實在靜不下來就先透過觀呼吸等方法,先靜下來,再做放下分別的功夫。​

放下分別的功夫做久了,就會發現自己雖然不分別這些六塵境界,但是心卻依然是粘在這些境界上的,無法脫開來。也就是說,例如外界的聲音,不想聽也得聽,做不到不聽;身體的感受,不想感受也在感受,做不到不去感受。這時候就需要再進一步了,而這裡也恰恰是比較難的一步,其實許多人打坐好多年,他也只是停留在第一步而已。​

2、第二步,這時候要再進一步,就要放下對六塵境界的攀緣了。這一步是特別難的,例如你轉移注意力,或者強迫自己放下,都是徒勞的,因為這都不是放下。​

這裡需要一把鑰匙,那就是“般若”、“唯識”。這裡就不展開來談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書看。但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例如某人做夢,夢到自己、他人、山河大地世界,他在夢裡不知道這是夢,把一切都當作是真的,於是在裡面愛恨情仇,把自己繃得很緊,驚醒過來,發現自己已經全身是汗;假設他突然發現剛剛那些原來都是夢,於是他決定不再陷入夢境,這個時候他才算是放下了。

可以說若是沒有“般若”、“唯識”,你就無法真的放下對六塵境界的攀緣,因為就像認為夢境是真實的,就會一直在夢裡面不願意出來,在夢裡找答案,在夢裡找解脫。實際上只有看清了夢的本質,才能放下夢境,才能選擇不做夢。​

打坐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等你看清六塵境界的本質之時,你的心才會放下,才會決定不去攀緣塵境,才能到達真正的迴光返照。這時候就會進入另一重境界,非常奇妙,唯有自己去體會,無法描述。​

等真正放下攀緣,心完全內住之時,大腦才是徹底休息了,這時候不光大腦,包括五臟六腑都開始休息了,表面看這個人好像睡著了,但是這個人心裡卻是清清楚楚的,沒有一絲的迷糊,而且這個人的呼吸已經非常輕細、若有若無了。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才能勉強算是“恬淡虛無”,這時候就會發現身體內部的氣脈很快起變化,所謂“真氣從之”,精氣神也開始充沛起來,逐漸感到光明。

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否對外界什麼都不知道呢?不是的,反而是清清楚楚的,只是他的心已經沒有粘在六塵境界上,也沒有對外界起分別,因此外界的動靜不會對他起干擾。舉例比如有人在旁邊對他說話,他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關注這個人說話,他可以選擇如如不動毫不受到影響,當然如果是重要的事情他也可以選擇睜開眼睛來和這個人對話。不過這是初步入靜的狀態,如果入深定深了,可能是真的聽不到外界的聲響的,我也水平有限,只能淺淺地靜下來,沒體驗過入定。

三、回顧重點

這個“般若”、“唯識”,是隻有佛家才明確提出來的,道家也有隱藏的,但其他宗教都是沒有的。《道德經》裡也是有的,只是一般人看不懂。《道德經》裡說“道”生萬物,並且這個“道”,並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要靜下來,歸根、覆命,到達玄之又玄的境界才能體會“道”,也就是說一切現象、塵境都是這個“道”的化現,這不是和“般若”、“唯識”很像嗎?因為只有這個才能破除心對現象的執取,達到放下、迴光返照、返本歸元。所以要說放下攀緣,是隻有按照佛家的方法修行才做得到的。否則那就是定在某種現象、物件上面,也許可以入定,但是無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當然這裡只是談打坐,我的水平也是很淺的。其實來講“般若”、“唯識”是很深奧的,學得好的話,不光是打坐的時候有用,平時生活待人接物也是起作用的,可以說是一切時都起作用的,“般若”、“唯識”是通於一切境界的。​

說句題外話,有些人很喜歡告訴別人自己每次打坐多久,分秒算得很清楚。其實能坐久是好事,不過每天寫文章告訴別人自己坐多久,要看自己的心態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提起別人打坐的動力,那是好事;但如果是為了顯擺自己,那就不太好了,因為這樣子的心念,就會導致自己打坐的時候無法真的“放下”一切塵境,做不到徹底的返本歸元。畢竟人是一堆會動的零件組合起來的整體,打坐的時候破掉“人”的相,會連話都不想說,因為畢竟沒有我們平時所謂的“人”,對誰去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