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週的時間細讀了羅永浩的書《我的奮鬥》,總想寫些東西分享一下,總覺得這樣才算有所收穫。可是在取標題的時候便難到了,原本的標題是 淺讀羅永浩《我的奮鬥》,但是出於學習和不自信的本能,還是百度了一下標題技巧,《燒紙錢的由來》遠不如

《焚燒的紙錢,祖宗收到了嗎》來的趣味和吸引,我想只要文章有內容(原本想用深度一詞,但是顯然未能到達那個水平),只要不是赤裸的欺騙流量,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去吸引讀者。所以,

羅永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羅永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被老羅語錄洗禮過的年輕人,同時又見證了被砸的西門子和錘子手機的興衰,羅永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困擾了我多年的問題,所以就讀了《我的奮鬥》這本書。全篇主要以敘事和訪談錄為主,印象深刻的主要是老羅與老師的鬥爭史和老羅的父親。

書中有這麼一段:初中的時候,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校園的記敘文。老師點評的時候說:“你看,咱們班同學寫得都很好,說‘五星紅旗飄揚在校園上空’,只有羅永浩,他寫的是‘五星紅旗耷拉在校園上空’,一貫的譁眾取寵。”我就很奇怪,於是舉手站起來說:“老師,這個成語你用錯了。我寫的作文就交給您一個人,就算‘譁’了誰,‘譁’的也是一個人,現在是誰把文章拿到五十多個人的班裡大聲朗讀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譁眾取寵。” 可以想象,羅永浩的邏輯和語言能力在初中時期已有所成,看似戲虐的解讀滿是對制式教育的不滿和“奮鬥”,這也能夠理解羅永浩對中國教育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制式教育下學生的擔憂。

什麼是制式教育?用羅永浩的話說就是:“你們小時候肯定做過這樣一道題,《魯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句話?》,可能魯迅自己也沒說過為什麼,但是奇怪的是教委居然知道,並且有一個全國性的標準答案。” 不由地想起自己讀書的時候,我可從未真正思考過魯迅為什麼,我思考的只是標準答案應該是什麼,可能我們都已經失去思考的能力。不由地讓人反思,我們的下一代該如何去教育。

老羅的父親顯然是羅永浩之所以是羅永浩的主要驅動因素。當老師跟羅永浩的父親告狀,說羅永浩上課讀課外書的時候,羅永浩的父親問羅永浩:“你上課看的什麼書?”一看是《羅馬帝國衰亡史》,他一想,我兒子只有15歲就看這樣的書,於是忍不住說:“哎呀,這是一本好書啊。”父親的眼神充滿得意。可見,父親對於羅永浩的選擇和思考是充分鼓勵的,這也能夠理解為什麼羅永浩提出輟學,父母並未有很大反應去阻撓。

我想,絕大多數人喜歡老羅不僅是喜歡老羅的幽默,更是喜歡老羅的勇敢,勇敢的去說,勇敢的去做,勇敢的去堅持,堅持說和做。我們可能都曾幻想或希望我們也如此勇敢,所以才喜歡羅永浩。羅翔老師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知行合一,人人都知道,卻又不知道。在知中行,在行中知,這才是修行。這便是羅永浩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