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古代所有封建朝代裡,當屬清朝留給後世的畫作最多。一是年代距離較近,儲存畫作可能性更大;二是清朝畫壇

百花齊放

,名家大家

數不勝數。

只是在這之中,各種怪畫也

層出不窮。

像現存於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蜂虎》圖,就一直使人爭議長達三百餘年的時光。直到放大十倍,人們才終於

知曉玄機。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蜂虎》作者

作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其一的《蜂虎》圖,令中外無數遊客

乘興而往、敗興而歸。

原因無他,主要就是看不懂這幅畫究竟是什麼意思,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以及畫作中的老虎,怎麼顯得如此

“猥瑣”。

正如下圖所示,本是山中猛獸、森林之王的老虎,歷來給人威猛霸道的感覺。可《蜂虎》圖中的老虎,前肢捂頭,抬眼望天,實在有損

霸道二字的威嚴。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後人想了解箇中緣由,看懂這幅被無數藝術家和評論家認可的傳世名畫,那還得從《蜂虎》圖的

作者

開始說起。

《蜂虎》圖作者名為

華喦

,字德嵩,福建人。即是清朝傑出繪畫大家,也是

揚州八怪

(此處八指數次,因畫風接近,所以可以

併入

)之一。

而他的繪畫才能,絕不侷限於老虎的繪畫。古代

山水、花鳥、飛禽走獸、人物肖像

等等,無不信手拈來。

兼眾家之所長,揚個人之所能。

僅憑這一點,華喦便能在中國古代畫壇中佔一席之地。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華喦小時候出生於一個貧窮家庭之中,儘管

繪畫天賦

出眾,可家裡卻很難在這方面為他提供任何支援。

無奈之下,華喦只能用

樹枝作筆

,以

沙地為紙。

可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真就讓華喦的畫技日益增長。

等到年紀稍大,在整個時代的背景下,華喦也開始外出求學考官。只可惜求學時間實在太短,最終只得一個

八品小官。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心灰意冷後,華喦再次回到揚州,靠著賣畫維持自己的生活。好在彼時揚州多俊傑,鄭板橋、金農等文人都在此處生活,這也讓華喦單調的生活

充滿色彩。

尤其與眾多古代名家切磋交流之後,華喦的繪畫技藝

更進一步

。工筆寫意、簡略灑脫。雖然技巧看起來十分簡單,其中意境卻

尤為深遠。

及至後來揚州八怪一一去世以後,民間甚至流傳這樣一句話:

華喦的畫是最好模仿的,可華喦的意境卻是最難重複的。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放大十倍的玄機

那麼就華喦所作的《蜂虎》圖來說,又有哪些玄機呢?為什麼說

放大十倍

之後,人們才懂得其中意境?

原因就在於這幅畫作中的老虎,始終呈現一種

病懨懨、畏畏縮縮

的樣子。給人的整體感官更是瘦骨嶙峋、營養不良。

若不是有相關資料能夠證明,人們甚至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華喦的畫作,看起來根本

不像他的風格。

謎團縈繞在眾人心頭,直至畫作修復以前,所有人都在思考,華喦想要表達什麼。

藝術是情感的寄託

,連情感都分析不出來,藝術也未免太過單調。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好在放大修復之後才發現,原來畫作右上角的蜂,才是真正的

點睛之筆。

也正是有了這隻蜂的出現,這才有了

《蜂虎》圖

的名稱。

透過蜂和老虎的對比分析,自然也就明白老虎為什麼會顯得猥瑣且精神不振。一直蜂追著自己,隨時準備致命一擊,哪裡還能維持之前的

威嚴。

甚至在此之前,這隻老虎就有可能意外闖入了蜜蜂們的地盤。好不容易以受傷為代價逃出以後,竟然還有“漏網之魚”

陰魂不散。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可老虎拿蜂又沒啥好的辦法,再回頭看看它的表情,其中的無奈更是刻畫得

淋漓盡致。

可為何又說這和華喦的個人經歷有關呢?在猛虎圖

層出不窮

的情況下,華喦又為什麼要畫一幅《蜂虎》圖。

將猛虎比作高官就能明白,華喦最終考取八品小官,實在沒什麼

話語權。

只是他心中亦有不甘,於是

權貴如虎,華喦如蜂。

臺北故宮怪畫《蜂虎》,300年來爭議不斷,放大10倍後才發現玄機

在華喦心中,權貴雖然表面威風、可同樣會被小小的蜂欺負。有權力的人一生囂張跋扈,最終必定陰溝翻船。只等時機到來,

蜂亦能威脅猛虎。

當然,也有另一種解釋,將蜜蜂比作華喦生命中的

小人

,華喦本人則是猛虎。生活與現實的無奈,讓他

心如猛虎

,卻也只能

畏畏縮縮。

無論哪種意境,都惟妙惟肖,這也難怪無數後世藝術家,

心生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