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公元279年,西晉朝堂上發生一場持續了半年的大辯論。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一個議題能在封建專制王朝裡持續如此之久,也算是罕見。辯論是由鎮南大將軍杜預的一封奏疏引發的,奏疏裡說的只有一件事:即刻伐吳,統一天下。

杜預其實名氣很大,他是入了武廟的殿堂級人物,不管是軍事理論還是作戰實操都是一把好手。他本是大族子弟,仕途起初很平穩,卻因得罪了權臣石鑑而始終不得志。後來杜預得到平南將軍羊祜的賞識,才算有了轉機。278年,一直在主持滅吳戰備的羊祜突然病重,杜預便因羊祜的舉薦當上了鎮南大將軍,繼續備戰滅吳。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杜預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將東吳的戰備情況摸了個底兒掉,還順便施了個反間計,令東吳的荊州主將張政遭受貶黜,吳軍軍心動盪。恰在此時,西北地區的禿髮樹機能之亂被平定,晉國沒有了兩線作戰之憂。杜預即刻上表,請求立刻伐吳。

按理說統一是人心所向,晉國對吳國又有著絕對國力優勢,為何西晉朝堂上還會有這麼多異樣聲音,開戰的決心遲遲下不了呢?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反對伐吳的主要人物是太尉賈充和中書監荀勖,前者是最受晉武帝信賴的權臣,後者是當世大儒,他們的意見自然會得到高度重視。賈充之所以不同意開戰,主要是因為膽小。他是晉國太尉,理論上是晉軍最高軍事統帥,所以一旦開戰他肯定是最高負責人,若勝了還好,若是失敗了,他就要為此負責。前幾年西北叛亂正酣,賈充被推舉去平亂,他千方百計地推脫掉了,就是怕打輸了影響權勢。事實證明賈充是對的,西北亂局確實糜爛了數年,不是短時間就能搞定的。這一次,賈充也要穩字當頭,只求無過,不求有功。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荀勖反對也是求穩,畢竟西北叛亂剛剛平定,國家需要休養,他認為現在開戰不是最好時機。除了這兩人之外,還有很多朝臣態度曖昧,有些人是出於嫉妒,他們不

想將平吳的功勞落在他人身上。有些人的想法則是莫名其妙,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比如竹林七賢之一山濤,他說“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釋吳為外懼,豈非算乎”。意思是國家外部沒了威脅內部就容易生亂,保留吳國,對維持晉國內部的團結是好事。這話乍聽還挺有道理,可若人人都這麼想,戰火會連綿不斷,國家永遠得不到統一。

這些五花八門的反對聲音讓傾向於開戰的晉武帝無法“乾坤獨斷”,恰在此時,晉吳邊境的東線傳來訊息:吳國上下備戰,有意主動進攻。晉廷上下都認為應該先做防禦準備,挫敗這次襲擾能進一步打擊吳軍計程車氣,將來滅吳會更加順利。晉武帝無奈之下,只能同意,下旨將滅吳推到明年。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杜預收到訊息後很是震驚,畢竟此時荊州前線對晉軍形勢大好,推後開戰,只能讓吳人有時間做更多準備,日後決戰阻力只會更大。他立刻上了第二封奏疏,請求晉武帝堅定滅吳決心,至少要先把荊州全部打下來。

然而,晉武帝還是下不定決心。杜預等不到回信,是心急如焚,隨後上了第三封請戰摺子。這回杜預學聰明瞭,他不再只講軍事,而是玩起了政治。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杜預重點剖析那些反對的聲音,賈充之流不願開戰,歸根究底只是貪戀權力,只圖個人享受,罔顧國家利益,並不是為皇帝和社稷著想。明年東吳會做更多的準備,那些反對的人還會有新的理由進行反對,如果一味兒聽取他們的意見,滅吳將永遠實現不了,華夏將永遠無法統一。自古以來凡做大事,就不能只講少數服從多數,皇帝自當乾坤獨斷。

杜預的第三封奏摺終於打動了晉武帝,滅吳作戰終於正式開始。

公元279年,杜預的三封奏摺

一直反對的太尉賈充最終還是被晉武帝委任為了平吳總指揮,杜預則繼續負責西線的荊州。

晉吳開戰,久違的統一終於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