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中|國|傳|統|文|化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宗族廟宇,是儒教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據傳,在上古時期,家族中除非有被朝廷授以官爵或考中重要功名者才有資格建造宗族家廟,讓世代先祖按輩排列進入家廟,以享後世子孫煙火祭祀。而一般平民百姓只可建造宗族祠堂。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倉集鎮胡家廟手繪圖片

倉集的胡氏宗廟,人們慣稱 “胡廟”。此廟坐落於現倉集片區六里棚村(原倉集鎮紅旗大隊胡莊組),東接進士牌坊和香店莊(牌坊為胡思忠進士及第後,明朝嘉靖皇帝頒旨樹立),西連胡廟社群衛生站,南至徐淮公路325省道,北到黃河祥符閘。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胡姓 “安定堂”原出自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遷徙臨涇,即今甘肅原縣東南;後又遷徙安定,即今甘肅省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安定”就成為了胡姓的堂號。素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這一支胡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劉宋時期的胡藩。他們世代居住在宿遷。據《胡氏族譜》記載:胡氏先祖從宿預故城遷出,後又於北宋時期因戰事遷徙到宿遷堰頭(現新沂市堰頭鎮)。後又遷至桃源縣順德鄉古城山(原名茶鹽城)。至胡奉欽時遷至古城,先祖胡德公為一世祖。德公生榮,榮公生敬、禮、讓三支。老長房胡敬,世襲軍職,明代初年,因軍事差遣,落戶於湖廣,後世未詳。老二房胡禮遷居桃源縣城(今泗陽城廂,縣誌載所墩琅胡),老三房仍在古城居住,後人散居於泗洪、宿城、宿預等地。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據康熙《桃源縣誌》記載:胡氏六世祖胡思忠,於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乙丑科考中進士。後奉旨敕建宗祠,嘉靖皇帝御筆欽題“進士及第”匾額,並敕建“進士牌坊”。(牌坊就建在胡氏家廟東旁),朝廷並在嘉靖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頒旨嘉獎胡思忠的父母和妻子夏氏。清朝乾隆皇帝曾在第四次下江南駐蹕泗陽時,為胡思忠御題“經術造士”四個金字匾額。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胡思忠首任浙江蘭溪知縣,後以督治山陵功勳,升任辰州知府(今湖南懷化)。告老還鄉後,在胡氏《古城墓誌源流》基礎上創立族譜。從17世開始啟用字輩,輩續為:毓業修繼、慕(茂)立生光、恆豐肄正、世傳乃昌、秉書啟後、揚宗久遠、光澤良才、同興華邦。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據胡氏家譜記載,胡氏宗廟為泗陽胡氏安定堂老三房十世孫胡奉欽出資建造,家廟建於清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廟門朝南,有正大門,門前有兩頃地(200畝)一片廣場,四周有磚砌院牆,前後三進院落,房屋全部為木製框架結構,青磚黛瓦,前院為“靈宮”,中院為“三宮”,後院為“三教宮”。每座院落有通門,四面瓦屋形成天井院。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各院宮室均供奉胡氏歷代先祖靈位。建築風格雄偉肅穆,古樸典雅。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正廳內懸掛兩塊匾額,一塊內容為“圜橋碩彥”,是清廷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河務布堂靳輔贈送。“圜橋”一詞源遠流長,其表示太學生雲集圜橋而聽講學的意思,“碩彥”意指才智傑出的學者,乾隆皇帝也曾在京城的琉璃牌坊上親筆御題“圜橋教澤”四字。

胡氏老三房第十世胡奉欽,字敬之,國子監太學生,所謂“太學生”是清廷高等學府國子監培養的品學兼優人才,胡奉欽經常在縣、鄉學館為家鄉學子講學,並慷慨解囊為貧困學生贊助學資,利用宗親家廟教育後代傳承家訓家風,由此可見,贈送“圜橋碩彥”匾額,正是地方父母官稱讚其厚德所為,與匾額之意名副其實。

【洋河文史】胡廟史記

第二塊的內容是:“盛世耆英”是時任王知縣所贈。據查,“盛世”意指安定興盛的時代。“耆英”為高年碩德者之稱。古代60歲以上者為耆;德智出眾者為英。王知縣題匾“盛世耆英”,意在讚揚他壽高德望,鄉民景仰;寓意盛世人長壽,處處有耆英。

根據文字內容可以看出,這兩塊匾額既是表彰他的才華、德範,又是頌揚他造福鄉里,榮耀門庭。兩塊匾額,同樣記載了那個朝代的人物、社會、文化、科舉制度、和書法、雕刻等很多的歷史資訊。

胡姓宗族大,人口多,分佈廣,在2019年7月份的全國人口統計中,胡姓總人口為1572萬,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31%。名列我國第13大姓氏。倉集胡姓宗廟比較周邊的姓氏宗廟,知名度較大;建築規格較高;佔地面積較多;姓氏文獻資料較為完整,本可以作為優秀的歷史文物儲存和傳承,並可列入省、市級古建築保護單位,遺憾的是所有廟宇、牌坊均在文化大革命的“掃四舊”中被銷燬。

點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