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題記

人人都敬仰包拯的鐵面無私,羨慕包拯的名垂青史,欽佩包拯的剛正不阿,崇拜包拯的“彈劾貴族”的勇氣。

現代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血液中都流傳著一部分包拯情結,每個心存正義的青年人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還隱藏著包拯驅散黑暗、光明照耀的勇氣。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崇拜一個人,尤其是古人,不應該只停留在歷史標籤與歷史獎牌,要深入肌理、鑿挖百丈,用尖銳鋤頭刨出包拯品德與美德的精神核心。

包拯也不應該留在評書戲劇中,應該進入普羅大眾日常的生活。本文就帶大家共同進入包拯,試圖還原立體的包拯,追尋,包拯為了心中純潔信仰,他的舍與得。

鐵面無私是社會的評價,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包拯身上的人性美德與人情味穿越歷史長河芬芳雋永、餘味悠長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包拯28歲中進士,放棄入朝做官,放棄了成年人的物質追求,奉養雙親達10年之久?

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夫子把一生每一個十年當作一道臺階,十年一進,才成聖人!而包拯則直接放棄了人生精華十年,蝸居在安徽合肥老家,內心雄心壯志徹底幻化為床前侍奉雙親。

28歲到38歲的我們在幹什麼?唯恐職場落入下風,恐慌同學朋友進步太快,自己追趕不及。

糾結於父母不能創造良好物質基礎,在社會打拼過程中經常與優質家庭孩子對比,埋怨父母創造的起跑線不一樣,導致今日社會話語權不對等

甚至於極端者網友認為,貧窮的父母就不應該生孩子,沒有延續後代的資格,是毀了孩子一輩子!閱讀完包拯,汗顏慚愧。羞恥於,自己也曾將能力平庸,在某些特定時分,歸咎於貧寒的父母。

慚愧於,自己對世俗物質的求之不得,“栽贓”於家境“翹板”的彈力不夠強勁

。網上這種觀點許多,認為原生家庭的下墜力量強大,全都是拖你下滑,越早認識越早展翅騰飛,和原生父母斷離,和原生姐妹斷離,才能助你飛黃騰達。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追本溯源,不知這種觀點的網友,是否通情理與道理。若不是貧寒父母賜予你生命,你是否有機會俯瞰山河美景,參與偉大的時代。

包拯呢?包拯是寒窗苦讀十幾年,屢次金榜無名,28歲即將而立之年,極其艱難考取第一甲進士,千載難逢,遇見睿智開明帝王宋仁宗。

包拯父母卻希望包拯在家陪伴,

這在現代精英教育、“利己”思想下的社會來說,這樣的父母簡直“混賬透頂”、“自私絕倫”

而包拯選擇了侍奉雙親,

包拯在做這個決定前,是流過許多眼淚的,眼淚溼了床榻。

成年人都深知,包拯放棄了什麼?

包拯不是放棄了一個官員職務與“皇家僱員”終身制待遇,不是放棄了一個心中摯愛,包拯放棄的是自己的一生乃至全部

按最大公約數,人生精華按照60年計算,30歲之前在學習裝備,50歲之後著手退二線。30歲至40歲這20年,乃是人生精華的全部。

包拯放棄的10年,斷了階梯的10年,是連不上後續的。有宵小之徒說包拯是賭博心理,以“至孝之名”博取官運前程。包

拯不是賭博,而是捨棄。老子文化中的“捨得”,與太極中的“陰陽”,蘊藏著深厚的國學智慧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包拯是以捨棄世界前程,“道”卻選擇了包拯,安排特殊際遇入朝廷做官,及至做到了宰相高位。這與蠅營狗苟之輩,投機鑽營最後兩手空空形成鮮明對比。

歐陽修在茫茫人海中發現了包拯這位經世之才,將他引薦入朝,讓包拯得以躋身仕途

。包拯後期,在金鑾殿上六次彈劾皇親國戚,和宋仁宗正面硬剛,和貪官汙吏不死不休。正直與勇敢的人都不是一日修煉出來的。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包拯真沒有“人情味”嗎?包拯是性格如此,還是故意“偽裝”?

包拯是純粹徹底的堅守公義與光明,審判面前的人情味則是法律的“瀆職”與“不公”。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監察官,包拯是剛嚴謹守的典範,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

私德也修飾得一無破綻,裡裡外外立於不敗之地

。包拯是性格如此,也是故意“偽裝”?

包拯當然是裝的,

誰不知享樂比嚴肅舒服,誰不知腐化比清廉快活

?但這是包拯的選擇,包拯既然選擇了光明與公義,包拯就必須故意“偽裝”。

因為包拯深知大理寺審判中的“人情味”就是“監察官”步入監牢深淵的”鑰匙“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貶低包拯無人情味者,則是因為包拯不給對方機會“行賄”。把任何可能導致“腐敗”的口子全部堵住,引起行賄失敗的人的忿恨。人生在世,不引起人忿恨的人,一定是奸佞之人、奸詐至極。

小偷恨警察是社會常態,警察若不讓小偷懼怕、忿恨,警察應該就有問題

。善若讓噁心滿意足,善就隨從了惡,善就是惡的幫兇。惡人若不嫉恨你,你就是惡人。

好人是一定遭受壞人咒罵的。

秉公執法的人一定是遭受過賄賂的人仇視的

。人性”惡“如此,我收紅包,你不收,你就是我的敵人,詆譭你、咒罵你就是我的工作日常。

所以,說包拯沒有人情味的一般是官場同僚和富商。包拯沒有人情味就是對包拯的捨棄。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緣於包拯的警惕才保障了北宋法制的廉潔。

我們透過一例小案例看包拯”絕對的廉潔“

。端硯(端州的硯臺)是當地名貴的特產,在文房四寶之中,與宣紙(安徽宣城的紙)、湖筆(浙江湖州的筆)、徽墨(安徽徽州的墨)齊名,在宋代是重要的貢品之一。

過去的地方官,常以向朝廷進貢的名義,到處徵收,遇有佳品就據為私有,以備日後行賄或作為禮品送人。包公在端州任上,命令工匠按進貢的定額製造,一個也不多收,

所以他在離任的時候,敢說“不持端州一硯歸”,一時傳為佳話

我們透過一個故事看一下包拯沒有人情味?

包拯在未做官時就知道遠離物質誘惑,包拯故意遠離本地富豪。後期做官之後,故意和富豪、同僚保持一定距離,這是包拯的智慧,也是包拯對律法的尊重。

包拯曾和一李姓同學同在一僧舍求學,包拯經常和李姓同學往返於僧舍與家之間,路途中必須經過一富豪人家。

富豪為了培養人脈,設好飯局,竭力邀請兩位,包拯斷然拒絕。改日,富豪又設宴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再次路過時,李姓同學感到盛情難卻,接受邀請,包拯馬上變臉,說,他是富人啊,我們以後或許會成為家鄉的官員,如果現在和他交往,以後不就會被這人情債所累嗎?

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包拯早就知道富人的小算盤,不給他任何機會,以便來日從政不受人情世故所累

。而多年後,包拯果真如當初所言被朝廷安排到廬州做官,此時,包拯能夠放開手腳大幹事業,保持清廉自守,公正執法,而不受牽累。

包拯:富有人情味的好公公

包拯人生坎坷,他的大兒子包繶,很年輕就病死了,大兒媳婦崔氏,19歲嫁到包家,21歲就當了寡婦。

包公很可憐她,勸她改嫁

,崔氏要撫養幼子,不願改嫁。可是非常不幸,過了4年,幼子又病亡。

包公夫婦,不僅自己勸崔氏改嫁,而且動員親家母呂氏(崔氏之母)也來相勸

。呂氏勸崔氏說:“丈夫死了,你守孩子;現在孩子又不在了,你還守什麼呢?”崔氏卻堅決地說:“謝謝媽媽的好意,現在公婆已老,家裡只有一個幼弟,我怎麼能捨他們而去!”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後來包拯去世後,崔氏的母親讓她改嫁,可她依然拒絕,雖然公公去世,可是卻又年幼的小叔子需要人照料,她將小叔子包綬養大成人,然後為包綬娶妻,盡到了一位母親應該盡的責任,大家所熟知的長兄如母這一詞便是由此而來,而這個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

包拯一生沒有朋友?與親戚也不來往,不寫詩詞文章

包拯學富五車,28歲考取第一甲進士。宋朝重文輕武,包拯為什麼不寫文章?為什麼不寫詩歌?為什麼說包拯的精神與品德在現代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寫文章就必有“文賄”、“雅賄”,有的官員寫文章從不示人,但只要寫出來,就必有示人的那一天,否則寫文章從不示人的官員,是如何被人知道寫文章從不示人的呢?

包拯在這方面堪稱典範,包拯是高階文化知識分子,

包拯是經北宋文豪歐陽修舉薦做官的,和北宋另一位文豪王安石一起辦公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我們先看歐陽修的文化造詣,不看官職。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

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的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我們再來看王安石的文化造詣,不看官職。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的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包拯與王安石、歐陽修同一間屋子辦公,包拯若無文采,何以入歐陽修的法眼。包拯若無文采,何以考取進士第一甲。只是包拯有所為有所不為,包拯選擇了司法廉潔,選

擇了徹底的純粹,把一生獻給獨立的法治精神,避嫌與極高警覺性是包拯成為“包青天”的第一要義

把文采“收刀入鞘”,將才華“永久封存”

包拯尚未做官時,包拯就和富豪保持距離,做官後,捨棄自己文章流芳百世的機會,把文采“收刀入鞘”,將才華“永久封存”,不給“雅賄賂”一點餘地。

同僚與皇親權貴即便不是真金白銀的賄賂,同僚對包拯詩歌的一句讚美,皇親對包拯文采的一句恭敬,本質就是賄賂的一部分,無形就拉近了與包拯的機會

有持不同看法的反對者,建議此生不要從事司法工作。難道一起合個影就是“行賄”,難道一起“喝個茶”就是行賄?沒錯,是這樣的。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包拯深諳此理,所以包拯成就了包拯的傳世美名。透過包拯的事蹟,我們可以看出品德與道德及好名聲如何獲取?

是以捨棄為代價,捨棄自己正常權益為代價。包拯寫篇詩詞歌賦不違法,但容易給人行賄的機會

在北宋,信件是唯一與老家親友交流方式,包拯平生不寫私人信件

史書裡記載他平生不寫私人信件,沒什麼朋友,與親戚也不往來。他流傳下來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詩和晚年的一篇家訓,其餘全是奏議。

現代人有即時通訊軟體,北宋的包拯和百里之外的親族交流,唯有信件。包拯指定是遭受許多非議的,甚至是至親至近之人。包拯身居高位,卻從未寫過任何一篇信件,還是在古老的北宋。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包拯平生文字只有向皇帝上陳的奏章

包拯唯一存世的有奏議十五卷, 今存《包孝肅公奏議》(《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後世研究者的重視。《包孝肅公奏議》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呈現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度,尤其他關於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

包拯深知會不寫私人信件得罪傷害親友,但包拯若給來信親友回覆,則會帶來腐敗的隱患。第一、包拯在京城是高官,回信的接收人,很有可能以此為炫耀,在當地不守法紀,當地縣官礙於包拯親屬,極有可能徇私枉法。

第二、一個口子開了,就會有第二個寫信者,不回信就會帶來處事不公。包拯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輝映千秋,主要在於“焚燒自己”,照亮法治廉潔。

本人極其反感社會此種論調,當一個高標準矗立在那裡,如同包拯一樣,

包拯就是一個法治與廉潔的標準

。當一個人達不到包拯的標準,他就說包拯的標準是有問題的,是違反人性的。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為什麼會說這種人最可恨,自己達不到就坦蕩承認自己達不到,但是卻不願意承認,反而拉低高標準,歪解高標準,這種人則是社會蛀蟲、民族敗類。

如同雷鋒精神一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你做不到就說我做不到雷鋒那樣。絲毫不丟人,但你不能說雷鋒精神過時了,說雷鋒精神是有問題的。

筆者就很坦蕩,

我做不到雷鋒那樣,但我尊重欽佩雷鋒,我願意學習雷鋒、學習包拯,慢慢向光靠近

後記:

願天下“包青天”多,願天下歪曲“標杆者”少

包拯:你知道他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多少,流過多少眼淚嗎?

包拯的捨棄看似頑固執拗,但對腐敗的“人情味”不正是監獄的鐐銬嗎?貶低包拯者無一例外是因為包拯的光輝照射了其內心的陰暗。

包拯的廉潔人生是中華民族諸多光的一束,真刀真槍和腐敗作鬥爭,剛烈勇猛地和皇親正面相對,這不是這個時代缺少的嗎?

包拯放棄了尋常人的享樂與情感,包拯收穫了“青天”的美譽。願天下“包青天”多,願天下達不到“標杆”,汙衊歪曲“標杆者”少。

我堅信,包拯廉潔的一生,是流過許多眼淚的,眼淚溼了床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