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北洲簡介(二)

在此修改一下昨天的文章。1、李典鎮和新壩鎮合併為李典鎮而非新壩鎮 2、共青團和高橋的存在讓揚州損失了大量的沿江線。

PS:昨夜凌晨12點驅車從邵伯回新壩,感慨挺深。北洲雖然與江北已經連成一片,但是還是有其特殊性,從邵伯到杭集的一段路,儘管有霧,卻很稀薄,甫一過田橋大橋,便一路濃霧,需要打霧燈,控制車速不到60才能心安,這也算是奇景了。

北洲的方言是揚州話三大片之一“洲上話”,洲上話的範圍僅限於北洲一洲。然而,不用細聽就能分辨,沙頭、李典的方言與揚州話基本無二,頭橋、紅橋、新壩三鎮卻在語調上要生硬很多,自成一派,可能與沙洲形成的先後有關。其實李典與新壩的合併,在本地人看來挺不可思議,這兩個鎮和頭橋、紅橋鎮中心相隔很近並不一樣,而李典和新壩鎮中心相隔了五公里之遠,兩地人心理並沒有多大的親切感。可以看下圖:

揚州北洲簡介(二)

北洲小夾江示意

小夾江以南和以北的成陸年代是不一樣的,常在北洲生活的人知道,新壩有個地方叫“吳橋”,如圖所示,吳橋的路與圖中另外一個紅圈所在地,霍橋的路,是人盡皆知的“搓衣板路”,兩地的路極易損壞,從我父親記事的時候起,便一直如此。從地圖中可以解釋一下原因:沙頭和霍橋、以及新壩和李典連線處的這兩地原先是北洲內部溝通、北洲與揚州溝通的唯二道路,就算現在,也是最重要的溝通道路,兩者都處於板塊的連線處,由於成陸時間區區幾百年,地基跟本就不穩固,在過載的車長年累月的壓力下,常壞常修不得好。

除了接近揚州東區的沙頭,北洲目前基本沒有成片工業區的規劃,雖然不是限制開發的區域,卻又充滿了耕地紅線。目前,沙頭鎮主打農產品,在揚州都比較出名的“沙頭瓜”、草莓等等;李典鎮憑藉沿江大搞工業;頭橋鎮主做醫療耗材,是全國特色醫療小鎮;高橋鎮是中國雪地靴之鄉;共青團農場大力發展港口。北洲的交通原先是很差的,90年代我從新壩到揚州,沒有公營公交路線,黑巴士到揚州老東站的最長時間能夠有四個多小時。與杭集、大橋的溝通更是隻能撐船。如今,夾江大橋、田橋大橋打通了北洲的任督二脈,沿江公路穿洲而過,給北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北州人民的交通條件大幅度改善。

儘管沒有具體的規劃,位置仍然偏僻,北州人民卻自強不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頭橋人民自主創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頗有九十年代杭集人的風采。李典鎮2019年工業開票佔據了廣陵區總開票的三分之一以上,作為一個4萬人的小鎮,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同時,北洲也以獨特的江鮮美食吸引著外來人口,新壩的河豚烹製傳統技藝以及紅橋的燒羊肉均已入選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紅橋大廚的燒羊肉秘方被全國連鎖的外婆家花70萬買去,鎮上知名的“味之源”是江蘇省飲食協會副理事長級別的單位。

我常和朋友說,家鄉地處偏僻,按照目前中國城市化參照發達國家搞都會圈的模式,北洲只需要安安靜靜當個後花園即可。待未來其他地方已成鋼鐵森林,你在家鄉仍然能聞到稻香、聽見蛙鳴、嚐到江鮮,那是多麼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