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安史之亂對於華夏曆史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本來唐朝是走向了全盛時期,然而經過了這場叛亂後就開始一蹶不振,就逐漸走向了破產。在公元755年,這場叛亂就爆發了,當時在大唐東北的范陽,安祿山就起兵謀逆,令完全沒有準備的大唐不堪一擊,這樣叛軍才迅速殺到長安。那麼就有問題了:唐明皇對於將領安祿山是特別信任的,將地位和財富都給予了他,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謀逆?經過研究之後,學者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換做是別人也會這樣做。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從歷史中,我們要吸取經驗教訓,對於安史之亂,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這一段的歷史課題可謂不少,而在這些研究課題中,特別重要的一個課題就莫過於安祿山為何要謀逆?從道理上來看,安祿山也不過是三鎮節度使,然而和整個大唐相比,他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他謀逆完全是孤注一擲,被鎮壓是早晚的事情。對於這一點,他這樣一個精明的人應該會想到。從感情上來看,唐明皇對他始終非常信任,將至高無上的地位都給予了他,可以說對他有著天高地厚之恩,倘若謀逆的話也在良心上說不過去。於是目前有不少人都想不通,為何他會謀逆?實際上,這個問題還要從唐明皇開始說起。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透過唐朝史書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安祿山有不少負面評價,當時李隆基對他這位大唐中後期的重臣特別信任,一個節度使居然能管三個地區,可以說就相當於西北地區的軍閥。對於安祿山,我們總覺得其不過是個奸佞小人,卻對此人的水平有所忽略。他能成為節度使也是憑藉自己立下的不少軍功。這一路上也是磕磕絆絆的,必須到處對他人點頭哈腰,還要拜楊貴妃當乾孃。就算他有300斤左右的體重又如何,居然還能跳起如旋風一樣的舞蹈。始終在朝廷裡“戴著面具”,工作做的特別出色,天子始終被其矇蔽,覺得這人非常信任。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有人就曾對唐玄宗說了:安祿山這個人腦後有反骨,然而李隆基卻不當回事,畢竟他是這麼想的,只要對自己的利益不產生影響就沒有什麼大事。而在安祿山的生平中,其最怕之人莫過於李林甫了,原因是對方實在可怕,只要這二位交談時,總能將安祿山的想法給說出來。不過還是有人想不通:深受唐明皇重用的安祿山為何會走到這個地步。倘若對史書仔細閱讀的話,就能將事情的端倪給找到。即使他本人早就有謀逆之心,然而他是想著等李隆基圓寂後再選擇起兵謀逆。只不過中間發生的變故實在不少,因此就走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而唐明皇的多疑就是直接原因了,看上去,唐明皇這個斯文天子有著出眾的氣質,實際上他的疑心也比較嚴重,這是天子的通病。就像是在聽到自己的兒子李瑛產生二心之後,他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就將其殺害。不光這樣,跟著一起被連累殺害的還有皇子李瑤和李琚,唐明皇的舉動令朝廷上下都感到無比震撼。即使唐明皇非常信任安祿山,然而對於對方的疑心,他始終不能消除。特別是對方被楊國忠誣陷了多次以後,唐明皇對其就有著更加嚴重的疑心,甚至想要將其給殺掉。安祿山善於察言觀色,可謂十分精明,從唐明皇的字裡行間,怎麼會聽不出來“試探和警告”。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安祿山這位武將需要鎮守邊境,於是他待在天子身邊的時間可不多。然而唐明皇在晚年就經常對安祿山發起召見,這就可以看出問題了,通常情況下,皇帝召見外邊的臣子特別是武將時,絕對是沒有好事可言,畢竟天子不斷召見你就是已經起疑心了,不用說,絕對有人在背後對你進行詆譭。實際上,每次進京之時,安祿山都是特別矛盾的,擔心這次進京是最後一次了,需要明白一點,唐明皇如果確實認定你有二心了,那麼你到京城後會被直接抓起來,甚至連審理都沒有就將你殺了,於是,安祿山的恐懼不無道理。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而李亨在李瑛死後就成為了太子,此人也是個聰明人,有了前車之鑑後就始終小心翼翼,經常進行提防。即使對於唐明皇的猜忌和試探是一直無法擺脫,然而一直沒有留下把柄。不光這樣,李亨和前任太子李瑛相比還是有一大優勢的,當時任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是其好友,河西、隴右、河東、朔方這些地區的兵馬都掌握在其手中。而其和李亨的交情更是非同一般,李亨有了這樣的兄弟後就在宮中的腰桿更硬了,唐朝西北地區與河東地區的兵馬都對太子給予了支援;對於唐明皇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而安祿山存在的價值也不過是對太子的勢力進行制約,而且安祿山比較聽話,於是唐明皇對其特別信任和寵愛,從此一馬平川,甚至後來還成為了東平郡王,這在唐朝歷史上就誕生了首位封王的異姓節度使,可謂是開了歷史的先河。備受恩寵的安祿山和唐明皇成為同一戰壕的戰友,正是由於河北兵馬都掌握在安祿山的手中,於是唐明皇就有資本去敲打西北軍區的頭目了。不過局勢在公元749年再度發生轉變,太子李亨最忠實的後盾王忠嗣被舉報說擁戴太子奪位,本來是要滿門抄斬的,最後被貶為漢陽太守後不久就鬱鬱而終。而安祿山看到王忠嗣離去後就認為了謀逆的資本,然而同時也是讓其處在漩渦當中,正是由於王忠嗣的存在,於是安祿山才能掌管20萬人馬,就是和對方相互制約;目前的安祿山在王忠嗣離去後已經一家獨大,對於皇權來說,肯定就是最大的威脅了。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而此時的安祿山對於唐明皇而言也已經不再是戰友了,反倒是一大隱患。而且還有更加糟糕的事情,那就是李林甫這位戰友也已經圓寂,這樣就沒能撼動太子李亨的地位,反而讓對方更加牢固。昔日依靠唐明皇的寵幸和李林甫的擁護,安祿山就對太子李亨趾高氣揚,經常在公開場合對太子說三道四。而目前太子的權勢更上一層樓,李林甫也已經吸取,唐明皇的年齡也已過70,只要唐明皇歸神,那麼太子就會對他進行清算。而且楊國忠也和其有嚴重矛盾,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堂兄,由於楊玉環深受唐玄宗的恩寵,於是讓她的孃家都跟著興旺發達,於是憑藉妹妹的關係,楊國忠才能成為宰相。本來楊國忠和安祿山是死黨,後來,唐明皇看到安祿山取得巨大成就後就對其特別看重,於是安祿山遭到了對方的嫉妒。於是,在李隆基面前,楊國忠對安祿山往往進行誹謗,何況經常說他有謀逆之心。

既然安祿山身受唐明皇器重,那麼他為何要謀逆?換成別人也會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才會往往被李隆基叫進宮中。李隆基是個特別多疑的人,他對自己的兒子都不相信,那對於安祿山這種大臣還用多說嗎?因此在幾次奉詔進宮之後,他對李隆基的聖旨根本不當回事,而是直接選擇謀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安祿山在形勢所迫之下才選擇了謀逆,不然他會被多疑的李隆基給辦了。於是學者才會說,倘若其他人處於那個位置也會那樣做,為何不選擇謀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