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合,滅六國而一統四海,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可謂是千古壯舉!

當時秦始皇之威,諸侯莫不戰戰兢兢。

從公元前230年滅了韓國到公元前221年滅了齊國,統一六國之地而創一秦朝,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雖說是“奮六世之餘烈”,可倘若始皇帝能力不行的話,別說是六世了,哪怕是六十世恐怕也做不成這千古壯舉。

秦始皇的眼光、格局和戰略,放在那個時代裡,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而獨一無二的!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想當初秦軍渡過黃河而攻克韓國都城新鄭,繼而滅了韓國,幾可謂是一戰而定,震驚了各諸侯國。

可是到了攻打“三家分晉”的另一家——趙國的時候,秦軍明明已經在長平之戰中消滅了趙軍數十萬主力軍,數十萬趙軍在此戰之中遭到秦軍斬首坑殺,為什麼卻沒能乘勢一舉攻滅趙國,而是直到公元前222年才滅了趙國呢?

趙國又為何能夠在慘敗的形勢之下,繼續挺到了公元前222年?從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到公元前222年趙國徹底滅亡,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挺了38年,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長平之戰形勢圖

趙國之所以能夠如此頑強,應當歸功於趙國的“板塊化”,所謂的板塊化實際上也是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的三元化。

趙國因為歷史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形成了三個“板塊”區域,也就是三個政治以及軍事中心,這是在長平之戰後救了趙國一命的原因所在。

這三個中心板塊,一個是以趙國都城邯鄲為中心的核心板塊,一個是以晉陽為中心的第二板塊,一個是以代郡為中心的第三板塊。

一個板塊,就是一個政治中心!

一個板塊,就是一個軍事國防中心!

一個板塊,就是一個經濟文化中心!

所以,對於趙國來說,每一個板塊就是一條命。

這也是秦軍攻克了邯鄲之後,趙國卻仍然能夠繼續在代郡抵禦秦軍的原因,倘若當時秦軍沒能一舉攻下代郡的話,趙國很可能還能繼續撐幾年。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這事拿到明末來說的話,對於當時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而言也是如此,朱棣雖然遷都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一直作為明朝的陪都,擁有完整的統治機構,也就是三省六部,只要當時朱由檢能夠放下臉面而南遷的話,倘若他能夠在南京一改用人之昏,未嘗沒有重拾山河的可能性。

即便重拾不了山河,也能像南宋那樣偏安一隅。

對於明朝而言,南、北二京的存在實際上也是間接地將明朝分割成了兩個板塊,一個是以北京為中心的核心板塊,另一個則是以南京為中心的第二板塊。

即便以北京為中心的核心板塊已失,可是歸屬於明朝的軍隊仍有數十萬之多,難道不能退守第二板塊?

這事完全可行,南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北宋定都汴京,汴京又叫什麼?東京!因為北宋還有南京、西京和北京三京,這也就是說宋朝同樣另外有三個中心板塊,作為宋朝除了東京汴梁之外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中心而存在。

靖康之恥發生以後,宋高宗就是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稱帝,從而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趙國之所以這麼命硬,也是硬在擁有上、中、下三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中心板塊,這三個板塊有著超乎尋常的國防戰略意義。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趙國之所以能夠行成“板塊化”,則又離不開趙國的歷史以及地理因素。

趙國是“三家分晉”而來,另外兩家則是魏國和韓國,從趙、魏、韓三家的版圖來看,趙國算是這次“分贓”行動的最大贏家。

趙國還沒脫離晉國的時候,趙襄子於公元前475年用計滅了代國,將代國納入了趙氏的版圖之內,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和統治代地,讓代地能夠反饋給趙氏更多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那麼趙氏便得加大對代地的投入,讓代地徹底地融入到趙氏集團。

隨著趙氏對代地的投入越來越多,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個領域,尤其是趙武靈王設定代郡之後更是如此,所以代郡自然也就成了趙氏在北方的一個新興的“城市圈”,也是趙國除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核心板塊之外的另一箇中心板塊。

代郡也就因此成了趙國又一個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中心。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除了代郡和邯鄲這兩個板塊之外,實際上趙國所處的地理環境讓趙國不得不重新分割出一箇中心板塊,也就是以晉陽為核心的第三板塊。

這也是趙國的無奈之處,太行山脈幾乎橫貫了趙國的中心地帶,邯鄲板塊在右,晉陽板塊在左。

在那個交通和通訊極其落後的時代,趙國想要更好地統治太行山脈兩側之地,那就只能將它們分割成為兩個板塊,從而透過板塊之中的“中心城市”來對每個板塊進行更直接有效的統治!

這麼一來,趙國也就擁有了三個中心板塊,只要還存在任何一個板塊,那麼趙國都能透過“戰略性轉移”在那個板塊中繼續自己的統治。

秦國想要滅亡趙國,那就必須得同時滅了邯鄲、晉陽以及代郡這三個板塊,否則的話趙國就能憑藉別的板塊繼續和秦國對抗。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趙國的這三個中心板塊,從今天的角度去看實則又可以看作是三個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國防戰略意義的“軍區”。

雖說這三個板塊使得趙國形成了“政治中心三元化”,但說到底國都邯鄲才是整個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陽板塊和代郡板塊是“次政治中心”,在政治地位上晉陽加上代郡也不如一個邯鄲。

但是如果從軍事國防的角度去看這三個板塊的話,雖說邯鄲仍然重於晉陽、代郡,但晉陽和代郡也擁有著不可或缺性。

邯鄲“軍區”,負責抵禦齊國和魏國。

晉陽“軍區”,兼顧魏國、夷狄以及秦國。

代郡“軍區”,一則可以擋住燕國和匈奴南下,二則可以牽制齊國。

這三個“軍區”相互之間形成犄角之勢,一同拱衛趙國。

所以,哪怕趙國在秦趙之戰中丟失了邯鄲板塊或者邯鄲、晉陽一同丟失,趙國仍然可以透過轉移政治中心的方式保全趙國。

將代郡板塊這個“次政治中心”變成“主政治中心”,一如趙構在靖康之恥後在應天府稱帝而將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那麼趙國自然就可以繼續延續,趙國後來也確實這麼做了。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代郡板塊作為趙國至關重要的一個軍事國防中心——一個“軍區”,不僅支撐著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還擔起了趙國在國防方面的主要“軍事輸出”的責任。

代郡板塊真正能夠承擔起作為一個軍事國防中心,應該說是絕對離不開李牧的努力。

李牧何許人也?他是趙國繼廉頗之後的又一個名將,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之所以能夠再挺將近40年,正是因為趙國得一天降“神將”李牧!長平之戰後,趙國原已岌岌可危,不料卻出了個李牧,幾乎讓趙國完成了翻身和逆襲。

代郡在李牧的手上,從一個落後的地方逐漸發展成為了趙國的軍事支柱,哪怕是經濟上,代郡也有了顯而易見的迅猛發展,正是靠著經濟的發展,趙國才在代地擁有了一個十數萬精銳的北方軍團。

李牧軍團之強,往上可打匈奴,往右可擋齊國,往下可御秦國,這個軍團也因為地理因素以及行成時間而在長平之戰中得以保全。

所以,李牧軍團是趙國末期得以繼續維繫幾十年的軍事支柱,也是讓代郡能夠真正地成為趙國一個軍事國防戰略中心的軍事力量。

只要趙國國君能夠繼續重用李牧,即便不能將秦國打回老家去,也能夠繼續維護趙國,只可惜趙國國君趙王遷卻因為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一氣之下而謀殺了李牧,這等於是自我摧毀了趙國的最後一道堅固的長城。

無怪乎史家們會發出“李牧死,趙國亡”的感嘆!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李牧冤死,以致邯鄲淪陷,趙國公子嘉唯有北逃代郡,從此趙國政治、軍事等各領域中心徹底北移至代郡,代郡板塊也就因此救了趙國一命。

公子嘉逃到了代地之後雖然自稱代王,可說到底他所延續的還是趙國的法統,如同晉朝的衣冠南渡和宋朝的建炎南渡一般,所以也可將政治、軍事等各領域中心北移之後的趙國稱之為“北趙”。

從公元前228年邯鄲淪陷而公子嘉北逃代郡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攻佔代地而俘虜公子嘉,趙國以“北趙”的形勢繼續存在了6年的時間。

倘若趙國沒有“板塊化”的話,早在長平之戰結束的那一刻,趙國就會像韓國一樣被秦國一戰而定。

趙國正是因為“板塊化”的緣故,才能夠行成了三個政治中心,三個軍事國防中心,所以才能在長平之戰後仍然能夠擁有十數萬的精銳之師,也能夠在邯鄲淪陷之後,得以輕而易舉地將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做“戰略性轉移”至代地,從而繼續維繫自己的法統。

這是趙國之所以能夠在長平之戰中喪盡了數十萬主力之後,卻仍然能夠再挺38年的根本所在。

只可惜,趙王遷卻在一夜之間敗光了李牧利用“板塊化”為趙國所積蓄的家底,雖然還有代郡作為退路,但沒有了李牧的趙國,也只是一頭待宰的羔羊罷了。

長平之戰後,秦軍已消滅趙軍主力,趙國卻因“板塊化”再挺38年

長平一戰過後,趙國能夠繼續喘氣將近40年,除了趙國自身“板塊化”的因素之外,當然也有秦國的原因。

雖說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斬首和坑殺了40多萬趙軍,但是秦國自己也有將近20萬的兵力折損,或許正是因為這近20萬的兵力折損才讓秦軍一怒之下坑殺了那麼多的趙軍。

所以,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雖然是一場開啟攻滅六國序幕之戰,可是因為損耗問題,也讓秦國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好好地喘一口氣,等待實力的恢復。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的休息喘氣,再配合上趙國的“板塊化”,也同樣讓趙國有了喘氣和恢復的機會,這自然也是趙國能夠在長平之戰後繼續堅持了38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不過,能臣良將想要發揮作用,也得有能君明君配合,否則終究也是有力無處使,李牧的下場和趙國的結局即是如此。

李白曾經寫過“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的詩句,可是,沒有了李牧的趙國,何止是邊人飼豺虎,是以一國之人喂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