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黃金,是一種稀有金屬,為獲得這一預示著財富的讓人渴望的稀有金屬,數不清的人們歷盡千辛萬苦。

在阿拉斯加形成瘋狂般的淘金熱潮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個角落蜂擁而來。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在艱苦、嚴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跡罕到的這塊地方,不知道要經受多麼大的困難。但是,等待他們的就是這樣的困難。

在1925年上映的電影《淘金記》中,便呈現了阿拉斯加這一時期人們的淘金生活,劇中主角查理在冬季捱餓,甚至還要啃鞋底充飢,但最後還是坐著大輪船,衣錦還鄉,回到了文明的社會。卓別林式的喜劇表演也讓此片成為一代經典。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淘金記》(The Gold Rush, 1925)

除了這部經典電影以外,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也在多部小說中描述了他作為淘金者的經歷,如《燃燒的戴萊特》《阿拉斯加的孩子》《野性的呼喚》。

淘金熱是如何發生的?它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這些淘金者最後真的致富了嗎?讓我們來一探這瘋狂逐金背後的歷史故事。

文末福利,不容錯過

美國淘金潮的開端

1848年1月,木匠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在蘇特磨坊的水流中發現了一點金沙。很快,他和約翰·蘇特的其他僱員開始在加利福尼亞的河流中淘金。但直至1848年秋,東海岸才剛剛知曉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的傳言。

11月中旬,隨著一隊信差兵帶著一茶葉罐裝得滿滿當當的金塊和金沙回到華盛頓,傳言得到了證實。剛剛被墨美戰爭激發的興奮和冒險精神現在轉向了新的“黃金國”加利福尼亞。數以千計的人丟下農場和工作,經由陸路或海路前往西部尋找財富。

這些人來自美國的各個角落,甚至世界各地,後來被稱為“49年淘金者”(1849年是淘金潮正式開始的一年)。他們在加利福尼亞的河道和溪流中尋寶,把昔日寧靜的牧場天堂變成了喧囂和混亂的社群。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Mining on the American River near Sacramento, circa 1852

雖然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是具有革命性的事件,但自古代起,人們就在阿爾泰山脈的西部淘金。在18世紀時期,淘金的收益仍然很可觀。在1719 - 1800年間,一共淘了22噸黃金之多。

19世紀30年代的早期,當沙皇對私人採金做出妥協之後,西伯利亞的南部就出現了一個小型的淘金熱潮。俄國從烏拉爾山和阿爾泰山開採出來的黃金在 1848 年上升到了驚人的 28 噸之多,幾乎是當時世界產量的一半,是巴西最大開採量的兩倍以上。

不同地區淘金潮的情況

/

/ 1.

美國加利福尼亞

19世紀40年代初,加利福尼亞生活著許多半遊獵的印第安部落,數量大約為5萬人。此外還有約7000名“加利福尼亞人”(Californios),也就是1769年開始來此定居的西班牙和墨西哥人的後裔。對於生活在這個偏遠邊區的少數美國人來說,即使墨美戰爭後加利福尼亞被美國吞併也幾乎沒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但1849年開始的淘金潮永遠改變了這裡。

“49年淘金者”中80%是美國人,每一個州都有人參與。許多人此前從未離開家鄉,淘金潮讓他們眼界大開。第二大淘金者群體來自鄰國墨西哥和拉美西海岸(13%),其餘的人來自歐洲和亞洲。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49年淘金者”

淘金潮的三個典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第一批尋金者如果找到黃金,確實有機會獲得小小的財富。隨著尋金者的增多,他們自發組織成小型的同盟團體,分工合作挖掘黃金礦脈。

第二個階段:

開始引入各種各樣的淘金技術來尋找黃金,如1853年引入水力泵,藉助水壓可以沖洗整個坡面,而坡面順著水槽道會顯現出來,在這裡人們應該更容易找到更重要的黃金。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Hydraulic mining in Dutch Flat, California, between 1857 and 1870

第三階段:

黃金開採工業化,1852年後掘金達到最高潮後產量下降。

/

/ 2.

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洲、維多利亞

第二次的淘金大浪潮發生在 1851 年的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它和加利福尼亞的淘金潮緊密相關。尋金者之一的澳大利亞探礦人愛華·哈格雷夫斯最初在那裡並沒有找到黃金。但是他卻深信,在澳洲一定能找到黃金。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並且還開闢了一塊資源豐富的地區,很快形成了第一個淘金人營地,營地以《聖經》中的黃金國“俄斐”命名。

同年還發現了更多的沖積礦床,澳大利亞當時吸引了全世界的探險家和移民,這之中主要是英國人。新獨立出來的維多利亞殖民地(1851)的人口僅在 10 年內就翻了 7 倍。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Gold diggings, c。1858, by Edward Roper, oil painting,

presented by Sir William Dixson, 1929,

State Library of New South Wales

此後澳大利亞淘金潮和加利福尼亞相似,也有三個典型的階段,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

/ 3. 南非地區

南非的黃金熱和加利福尼亞、澳洲或是阿拉斯加的淘金潮不一樣,它走的是另一條路。在1886年發掘到礦藏之後,南非很快就從探礦者探礦階段過渡到了工業化的黃金開採階段,第二個合作化的階段幾乎被跳過了。

礦藏的形式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在威特沃特斯蘭德並沒有由沖積而形成的、使用簡單的技術和平層沖洗就能獲得的礦藏,這裡沒有天然金塊,沒有黃金片,也沒有黃金粒,這裡的黃金包含在石頭之中,含量很低,並且含有金礦石的石頭層埋藏在很深的地下層。

地表淺層的礦石很快被開採了出來,這導致早在1889 年和1891年,採礦業就陷入了危機。對於地下采礦,人們需要蒸汽機,水壓泵和通風裝置,還需要粉碎礦石的大功率搗礦機、碾磨機和水管,高成本使得人們不得不放棄這一開採方式。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Robinson Deep Gold Mine, Witwatersrand, South Africa

此外,還需要有相關技術的專家:工程師、採礦工人、機械師和技術員。不論是英國布林的農民,還是蜂擁而至的尋金人,都無法籌措到用以開礦的鉅額投入資金。因此,探礦者們很快就被礦業公司取代了。

但南非採礦業的發展被證明了是一件幸事,因為自從 1871 年在金伯利出現鑽石潮以來,該國的採礦公司就已經擁有了礦工必需的相關知識和必要的組織結構。隨著鑽石開採帶來的利潤,人們已經可以承擔投資採礦的費用,並且將礦山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組織在一起。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The New Rush market, Kimberley, South Africa, 1873

在 20 世紀前夕,南非就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前沿的黃金生產地。

一開始人們依舊透過使用傳統的高毒性水銀來萃取黃金而獲得利潤,但是汞齊化工藝只能獲得礦石中包含的大概60%的金屬物質。

後來人們利用新的化學工藝,藉助同樣具有高毒性的氰化物,從磨得非常細小的黃鐵礦石中,將黃金分離出來。這樣的方式,使黃金的獲得率提升到了 90%。這時人們就可以對一直堆集的、仍然有含金量的礦脈地表層進行再次篩選,以獲得黃金。

淘金熱引發的問題

/

/ 1.

城市的興起與衰敗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苦行記》中描繪過這樣一番場景:

“不久,我的一位老朋友,一個礦工從加利福尼亞圖隆內的一個衰敗的礦區來找我,我跟他回去了。我們住在一個翠綠的山腰上的一座小木棚裡,在那廣闊的山坡和森林中,還看不到五座木棚。然而,在十二到十五年前的繁榮時代,這片野草橫生的荒地上曾經有過一座有兩三千人的興旺發達的城市,我們的小木屋所在的地方原來是那擁擠的蜂房的心臟、城市的中心。

礦一採完,城市就衰落了,幾年後就完全消失了——街道、房屋、商店、一切——一點痕跡也沒留下。這片長滿野草的山坡,青蔥、平坦、杳無人煙,好像從來就沒有人來過似的。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礦工,曾經見過那座城市的興起、發展、成長以及達到極盛,他們也看見了它生病、死亡,像夢一樣地消逝,帶走了他們的希望和生活的熱情。他們早就順從了這種放逐,再也不與遠方的朋友通訊,再也不遙望故鄉。他們接受了這懲罰,忘掉了世界,也被世界所遺忘。他們遠離電報與鐵路,就這樣站在活墳墓裡,不理睬震動世界的事件,不關心人們的共同利益,孤獨淒涼地遠離他們的同類。這是想象得到的最離奇的,也幾乎是最傷感和最可悲的放逐。

在這裡和我合夥了兩三個月的一個同伴是個進過大學的人,但現在,他已經在那裡一點一點地黴爛了十八年了,成了一個鬍子拉碴、衣衫破爛、渾身泥土的礦工。有時,在嘆息和自言自語中,他還會下意識地夾雜一兩句印象模糊的拉丁和希臘句子——死亡腐朽的語言,卻是表達一個夢想已經成為過去、生活已經失敗的人的思想的最適當的工具。他是一個疲倦的人,被現實所壓倒、對未來無所謂的人;一個無牽無掛的、喪失了希望和興趣、等待休息與末日的人。”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Bodie, a Gold Rush ghost town

和《苦行記》中描繪的一樣,大多數礦工營地幾乎也是在一夜之間興盛起來的,但不同於舊金山,它們在幾年後將再次人去樓空。儘管一些著名營地擁有光鮮的名字——撲克坪(Poker Flat)、天使營(Angels Camp)、威士忌吧(Whiskey Bar)、歡樂城(Placerville)和蝴蝶鎮(Mariposa)——但它們通常是骯髒荒涼的所在。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天使營(Angels Camp)

大多數淘金者生活在帳篷或簡陋的房子裡,不願浪費淘金的時間為自己建造像樣的居所。他們的食物是單調的豆子、麵包和培根,如果有了錢,他們也會去昂貴的館子和客棧用餐(那裡的桌子可能只是在兩個麵粉桶上放一塊木板)。他們過著鬱鬱寡歡、不舒服且不健康的生活,特別是在漫長多雨的冬季,除了沙龍、賭場和妓女的床上之外很少有什麼消遣。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賭場的酒吧(The Bar of a Gambling Saloon), Frank Marryat, 1855年繪製, 紐約歷史學會收藏

在地球的另一端也發生著類似的事情。

當南非發現礦藏的訊息傳開,短時間內又一次吸引了數千淘金者。很快,一個帳篷式城市就搭建而成,到處都是木板搭成的臨時住所。德蘭士瓦布林共和國總統保羅·克魯格派出了兩名政府代表去建立規章制度,制訂各項要求;他們把這塊石頭遍佈的地區叫作約翰內斯堡。

在最短的時間內,這裡就有了各種酒吧、妓院,還有一家銀行、一所學校、一所警署,另外還有一家象板球俱樂部,這就充分表明了,這裡大部分的新移民都是來自英國。在城市建立一年後,還建了一個足球俱樂部,一個啤酒廠,甚至一所衛理公會教派的教堂。這個城市還有了電報網路,可以對外發電報。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Johannesburg Transvaal Gold Mine South Africa

僅僅兩年後,約翰內斯堡就成立了股票交易所;這裡的居民在 12 年之中就增長到了 16。6 萬人。不過對於溫斯頓·丘吉爾而言,約翰內斯堡一直都是一個“建立在罪惡淵源上的蒙特卡洛”。

/

/ 2.

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在加利福尼亞的淘金工地上,為了更大程度地找尋黃金,合作者們引入了水力泵,但是水泵沖洗導致了巨大的腐蝕侵害,並且將大量的重金屬衝入了河流中。

在析出黃金的過程中,被使用過的、毒性非常高的水銀被衝入了水域,也有一部分被蒸發了(還被工人們吸入肺中),在半夜變成雨水落下,嚴重汙染了環境。

在露天採礦區,人們挖掘了許多的礦井,那些礦脈上瓦礫礦石的廢料堆嚴重影響了地理地貌,這些地方都能特別明顯的體現採礦對環境的影響。礦資源一旦被採盡,礦山地區就將變成一片不毛之地,還有一些被人遺棄的“幽靈之城”,比如說美國內華達州的波迪城,但是它們又從鬼城搖身變成了旅遊熱地。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Bodie, a Gold Rush ghost town

液壓泵造成了一系列的腐蝕,並改變了水域的流動特性,導致魚類不斷死亡。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獨立的、裝備非常簡陋的淘金者們藉助水銀來獲得黃金,並任其自由排放。僅此一項,每年就有40 噸的水銀被排入了亞馬孫河流域。同樣,在工業流程中,毒性比水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氰化物不斷地向周邊的生態系統釋放有毒物質——這也是環境保護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從下手的後果之一。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A miner uses a basin and mercury to pan for gold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此外就是巨大的能源耗費,僅打造一枚黃金戒指就得用到大約 20 噸礦石。即使採礦結束後多年,由此而引發的環境後果仍然觸目——美國西部蒙大拿州的柏克利露天礦坑注滿了汙水,現在已經變成了各種候鳥的死亡牢籠,這些鳥兒棲息在人工湖上,被這些因為淘金而排放的有毒物質給毒死了。

/

/ 3. 種族矛盾

1849—1850年有數百名華人抵達加利福尼亞,1852年更是有超過2萬人在舊金山登陸,想要從“金山”(Gum Sam)的財富中分一杯羹。華人礦工的出現讓許多美國人感到吃驚,和美國人類似,他們大多隻是匆匆過客,希望在賺到一點錢後馬上返回老家。

此外,和大部分美國礦工一樣,華人礦工多為男性,把妻子留在了老家。他們身著獨特的藍色棉布衫和寬鬆的褲子,頭戴寬簷帽,背後垂著長長的辮子。工作勤奮的華人礦工很快成了金礦場上的常見身影,並建立了“華人街”。但沒過多久,華人的獨特外貌和他們帶來的經濟競爭引起了美國人的敵意。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1849年,受淘金吸引的第一批華人抵達加利福利亞。但白人的不寬容經常迫使他們放棄所有權。他們在礦區無法享受平等的機會,不得不經常從事僕役或其他卑微職業。

由於很少有人花費力氣打造社群環境(他們忙於尋找黃金),礦區暴力橫行,許多是帶有種族主義的。歧視司空見慣,特別是針對華人、墨西哥人和非洲裔美國人。

屬於礦工的所有權經常被“巧取豪奪”:盜賊會搶奪他們積攢的黃金,殺死他們或把他們趕走,然後要求得到受害者的財產的所有權。一些無恥的礦工則可能用法律而非暴力手段獲得原屬於他人的所有權,比如針對外國人徵收高額採礦稅。到了19世紀70年代,華人移民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Chinese gold miners in California (illustratrion)

在澳大利亞的淘金潮也再現了淘金者聯盟對非歐洲人士的粗魯與敵視。

從區域上來說,雖然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很早就已被驅趕或者被邊緣化了(因此他們一度也不是淘金者心中所認為的威脅),但是和加利福尼亞情況一樣,大量的中國淘金者和勞工來到了這裡,成了種族大屠殺和種族兇殺案的受害者。

對此,政府採取了禁止中國移民的政策來應對。由此,淘金熱不僅成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前罪犯流放地,成為澳大利亞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模式的移民潮的導火線,還為“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礎。

淘金者真的發財了嗎?

1849年,隨著淘金潮的真正開始,作為主要登陸港和補給點的舊金山煥發了生機。1848 - 1850年,它從僅有1000人的定居點發展成人口達3。5萬人的城市。

這個飛漲的數字暗示,加利福尼亞真正的財富並非來自淘金,而是向礦工提供食物、衣服、住所、物資和娛樂所帶來的商機。德國猶太移民列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是最早認識到這點的人之一,他向礦工出售了大量耐用的工作褲,以至於他的名字成了自己商品的代名詞。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Levi‘s 牛仔褲廣告海報“藍調的誕生”

海報“藍調的誕生”講述了最初的“緊身牛仔褲”如何在舊金山淘金熱時代以營銷為重點誕生的故事。

海報上的第一個花絮是關於設計師Levi Strauss,“他在 1850 年用堅固的帆布帳篷製作了第一條牛仔褲(Levi’s 的褲子)。他把它們染成靛藍色。”

接下來是關於客戶的: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期間,城市裡的光頭漢子變成了尋求財富的人。有一張兩個金礦工人在鏡頭前擺姿勢的照片,下面的說明文字寫道:“這是 Levi的第一批客戶——舊金山金礦工人,他們需要堅韌的工作褲,就像在挖了一個月後需要洗個熱水澡一樣。”

除了從淘金熱中發現商機發財的人外,在礦地上吭哧吭哧幹活的人們,如果他是第一批尋金者,確實有機會獲得小小的財富。但隨著淘金的人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在一起,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摩擦,容易產生矛盾衝突,滋生暴力與犯罪。如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對於金礦以及在那裡工作的勞動力的政治控制的角力、角逐導致了嚴重的紛爭。

與之相關的有1854在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發生的所謂“尤利卡起事(Eureka Rebellion)”的礦工武裝起義,還有1912年勒拿河俄羅斯金礦礦工的罷工,以及1913年南非礦業工人和同情他們的英國人的抗議。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1854: Rebellion of goldminers at Eureka Stockade, Ballarat, Victoria

在淘金礦區,多數是條件艱苦的環境,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加拿大育空地區的淘金熱。育空地區條件非常惡劣,也難以與外界交流,許多探礦者在前往該地的旅途中喪生。

當疲憊的探礦者最終抵達道森市,卻被得知克朗代克的黃金報道被無限誇大,他們感到非常失望。對許多人來說,黃金和財富的想法在他們艱苦的旅程中支撐著他們,結果發現自己無所事事地走了這麼遠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他們立即準備要回家。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The Golden Staircase leading over Chilkoot Pass from the Scales in 1898

冬天來到育空地區的礦工不得不等待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等到大地解凍。他們在道森建立了臨時營地,並盡其所能忍受了嚴冬。許多人死去了,屍體擠在一個小地方,由於缺乏衛生設施,疾病和傳染病導致的死亡是司空見慣的。

淘金只是一場夢

日本電影《燕尾蝶》基於“逐金”的背景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暖。在影片接近尾聲的部分,鏡頭緩緩移動,鳥瞰整個城市的光景,畫外音是女主角鳳蝶的唸白:

“從前,當日幣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貨幣時,城市裡充滿了移民,像是淘金熱一般,他們來此淘金,想盡一切辦法賺錢,移民稱這城市為'Yen Town(銀都)',但是日本人厭惡這個名字,反稱這些移民為‘Yen Towns(銀盜)',雖然有點令人費解,但'Yen Town'既指這個城市,也指這些移民,如果你努力賺錢,攢到一滿口袋日元,回到家就成了有錢人。聽起來像神話,但這裡確實是錢的天堂:銀都,這裡講述的就是‘銀盜’在‘銀都'裡的故事。”

【書魚福利】賣鏟子的都還活著,挖黃金的卻死了

電影《燕尾蝶》(スワロウテイル 1996)

不論是淘金熱時代還是《燕尾蝶》的銀都,似乎都只是一個夢,對追求財富的狂熱,充滿了激情與夢想,同時也伴隨著著衰敗與死亡。這也許正與我們腳下所站的土地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