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河山。

------2022年的第一天,期待與希望的開始。

春秋時期,在今山西一帶有三個相互毗鄰的諸侯國,虢國、虞國和晉國,均為周王室的同姓封國。

早在西周時,由於血緣關係近,三個諸侯國之間也還和睦,可進入春秋時期,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以及周王室的日益衰微,此三個諸侯國的關係也開始緊張起來。在擴張領地、爭奪霸權過程中,相互之間不時出現小摩擦。

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公元前668年秋,虢國出兵進攻晉國。在這場戰役中,虢國佔到一些便宜,虢公也因此而昏了頭腦,在同年冬天,虢國再次出兵襲擾晉國。

於是,兩國之間結下仇隙。

我們先來說說晉國,原國名為唐,為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給他的弟弟叔虞的封地。叔虞的子孫更名為晉,並先後遷都至曲沃、絳、新田等地。到西周末年,晉文侯協助周平王東遷,立下大功。晉武公繼位後,曾活捉戎狄頭領詭諸,後來乾脆就給自己兒子取名為詭諸。武公去世後,詭諸繼位,即晉獻公。

晉獻公即位時,晉國僅是“其土又小,大國在側”的“偏侯”。而晉國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開掛全從晉獻公開始。

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首先,奉行“尊王”。他提高晉國聲望,嚴厲打擊頑固守舊的舊貴族,並削弱他們勢力,還大力培養積極進取的異姓卿族,讓新興封建勢力迅速成長。

其次,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和拓展疆土。晉獻公決定南下出兵奪取崤函要塞。

但是,晉國的南面有虞和虢兩個國家。

虞和虢相鄰,邦交很好,無論晉國出兵攻打雙方中的任何一個,另一個國家定會出兵馳援。兩國的聯合,早已成為晉國的勁敵。

其實,虢國剛開始時是分東虢國和西虢國的,均為季歷之子所封,東虢國為虢叔封地,西虢國分封於虢仲。不過,在東周初年鄭國就滅了東虢國。而西虢國則在王室東遷後地位越來越重,在周桓王五年(前715年),虢公被任命為桓王右卿士。

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晉、虢兩國結怨由來已久,虢國早在晉與曲沃的內亂之中幫助晉攻打曲沃。等到晉獻公即位剿滅群公子,虢國又靠著逃到虢國的群公子,前後兩次進攻晉國。

因此,早在晉獻公十年(前667年),獻公就企圖攻伐虢國,但大司空士蒍認為時機不成熟,建議獻公“且待其亂”。

獻公十九年(前658年),晉大夫荀息重提伐虢之事,認為虞國在虢國北面,為晉攻魏必經之地,可先向虞借道攻虢,孤立虞國,再尋機滅虞。他說:“要先離間兩國的關係,虞國國君目光短淺、貪圖小利,喜歡寶馬美玉,我們就以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為藉口,投其所好,他一定會答應借道的。”

獻公對這些珍寶有些不捨,荀息勸解道:“主公放心,這些寶物不過是暫時存放到虞公那裡,等我們滅了虞國,它們不就又是您的了嗎!”晉獻公隨即採納荀息之計。

實際上,當時的虢國經過連年征戰,國力早已衰弱。於是,晉獻公派荀息出使虞國“假道”,即虞坂古道。

晉、虞兩國聯合,攻佔虢國在黃河北部的大邑下陽。虢國失去下陽後,仍不修德惠民,繼續征伐不斷,卜偃認為虢國“不可以五稔”。

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果然,三年後,即獻公22年(前655年),晉國再次假道虞國攻打虢國,並故技重施,承諾會分很多戰利品給虞國。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聞後,堅決反對借道給晉,他對虞公說:虞、虢兩國是近鄰,互相依存,假若虢國被滅,則“唇亡齒寒”,虞國一定不長久。因此,他力勸虞公決不能答應借道給晉國。

但虞公卻十分固執,認為晉、虞原為同宗,怎會相欺,且晉國特意送來寶馬美玉,可見其交好誠意,如今人家只是想借一下路,對虞國有利而無害。

宮之奇十分無奈,他認為虞國不久一定會滅亡,於是帶著家眷偷偷離開虞國。

公元前656年,晉國越過黃河,攻佔虢國都城上陽(河南陝縣南部),滅亡了虢國。

然後,晉軍就駐紮在虢國休整,晉國大將裡克假稱生病,拖著不班師回晉國,虞公也沒懷疑。

晉獻公“假途滅虢”,對晉國有什麼利弊?

後來,晉獻公又約虞公出城狩獵,此時駐紮在虢國的軍隊趁機進攻虞國的都城,晉獻公又抓住虞公,最終滅了虞國。

晉獻公滅虢、滅虞之戰,對於晉國有重要意義。不但可以抑制秦國,而且還成為晉國在日後爭霸戰爭中,向南進軍的一條重要交通道路。

總之,佔據虞坂古道,掌握下陽、上陽,即打通一條連線晉國和鄭、宋的道路,這對於往後晉發展與鄭、宋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