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如果你經常看港臺的動作電影,想必對下面的名字不會陌生。

黃飛鴻、梁贊、葉問、李小龍……

他們武藝高強,心存民族大義,有愛國情懷,堪稱一代武學宗師。令人欣喜的是,他們可不是虛構出來的影視人物,而是歷史上活生生存在的武術大家。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黃飛鴻,清末民國武術家,曾任廣東民團總教練;梁贊,晚清著名武術家,曾在佛山設館授徒,為反清復明積聚力量;葉問一生習練詠春拳術,並在香港設館授徒;李小龍的名頭就更大了,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祖籍及師承都在佛山。

佛山和眾多武術大家有交集並不是偶然。現實中的佛山可是“武術之城”,目前世界上廣泛流行的洪拳、詠春拳以及蔡李佛拳等拳種的根脈就在佛山。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大家知道,文化名城的塑造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背後往往是深厚的歷史積累。對於佛山及其武術而言,更是如此。

繁榮的商貿經濟

佛山,地處珠三角腹地,位於廣東省中部,東接廣州,南鄰中山、江門,西靠肇慶、雲浮,是歷史上中國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

這裡的四聚是清朝人的說法,特指當時四個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在華北有北京、在華東有蘇州、在華中有武漢,在華南則有佛山。可見,佛山的商業地位。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然而,佛山的繁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魏晉、南宋時期三次大規模地北人南遷,為南方尤其是嶺南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技術。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就已十分繁榮;明清時,佛山已然成為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商賈雲集,物流發達,是享譽全國的四大名鎮之一;清末,佛山更得風氣之先,率先發展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加速了自身的繁榮。

經濟的繁榮,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到佛山發展,其中不乏一些武藝高強之人,或為走鏢押運貨物,或開設武館創立門派,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武術流派。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明清以來,佛山地區出現的武術名人眾多,至今在佛山街頭可見他們曾經創辦的武術館。佛山現存的洪、劉、蔡、李、莫家拳及晚清出現的蔡李佛拳、詠春拳,寫滿了南北交融的影子,也助力佛山形成了完整的武學體系。

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佛山是廣州西南部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兵家必爭之地有利有弊,在和平時期,能夠促進商業的繁榮,在動亂時期,則會成為各種力量角逐的焦點。對此,佛山人早有應對。

佛山地勢平坦,天然防禦條件明顯不如山區,佛山人出於自保的需要,自發地形成了習武防禦的傳統。在這種背景下,很多“阡陌耒耜之輩”經過長期的練習,擁有一身本領,保家護院,甚至成為上陣殺敵的精兵。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說到這,就要提到15世紀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地區發生了洪災,農田失收,一片荒蕪,但是朝廷的賦稅並沒有減少。百姓苦苦掙扎,終於釀成了區域性民變。有個叫黃蕭養的人因事下獄。不久,黃蕭養組織同獄百餘人越獄成功,而後聚眾起義,隊伍一度達到10萬之眾。

黃蕭養部署主力攻打廣州,也派兵攻打佛山。在佛山,以梁廣為首的鄉紳組織鄉勇抗敵。在沒有任何援兵的情況下,他們殺敵上千人,堅守佛山長達15天之久。

《佛山忠義鄉志》記載,佛山地區的鄉民大都勇猛善戰、勇敢過人,所以才能有效應對黃蕭養軍隊的進攻。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長期以來,佛山人習武防身蔚然成風。事實上,佛山地區在明朝已經成了著名的武術發源地,清朝時期發展更甚,以至於後來受到反清志士的重視,成為天地會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由此可見,明清時期佛山的武學之盛。

民族大義下的佛山武術精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筆下的郭靖大俠,面對強虜壓境,死守襄陽城,令人肅然起敬。佛山的武術大家們以及武術莫不是打上了時代烙印,抒寫著民族大義的情懷。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清朝末年,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開啟國門時,沿海地區的先輩先烈,尤其是廣東地區的學武精英人士莫不因“東亞病夫”之辱奮而爭上,或出於自保,或為國人挺直脊樑。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林則徐虎門銷煙時,蔡李佛拳創始人陳享幫助朝廷訓練義勇水師;鴉片戰爭爆發後,陳享率領弟子投入廣州虎門水師衙門麾下,參加了對英戰鬥;香港被割讓時,陳享等人痛心不已,失望之餘,他們積極策劃“洪聖”武館,以待時機再戰。

在廣東,尤其是在佛山,類似陳享的武師還不在少數。他們在抵禦外敵、推翻封建帝制,甚至弘揚中華文化中都頗有一番作為。我們開頭提到的葉問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能“打”的佛山,刻在骨子裡的尚武基因

關於佛山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商埠。”佛山商業發達,人文薈萃。如果要給佛山的歷史文化描繪顏色,那麼武術定是不可或缺的底色。佛山是目前我國唯一獲得“中國武術之城”稱號的城市。傳承武術技藝,弘揚武學精神,不妨從“佛山功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