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風景】衚衕系北方方言名詞,指狹窄的巷道,最為著名的是北京的衚衕。元大都為基礎的北京舊城,以大街、小街、衚衕構成了城市的街道體系。自明朝時期開始,出現了很多不規則的街道、斜街等。建國時統計,城區中有名字的街、巷逾六千條。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京劇演出】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來自南方四喜班、三慶班、春臺班、和春班(稱為四大徽班)來到北京,史稱徽班進京。1828年前後(清朝道光年間),漢調(楚調、西皮)演員進京加入徽班;他們受到北京語音及腔調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上海人把帶有京城特點的這種皮黃戲,叫做京劇、京戲。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風景】衚衕、四合院是京城的一種文化象徵;是普通居民修生養息的場所。清朝早期,北京內城的大量的倉庫、衙署、草廠、府第等,被改成民居。令漢人遷出內城,八旗專屬居住區設於內城。後來,漢人因做生意的需要,逐漸開始留居內城。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民居】過去,老北京的衚衕居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心態偏於保守。歷經朝代的更迭,老百姓們服服帖帖、安分守己。老北京人遇事通常表現出不急不煩、能忍。京城多以宮壇寺廟、衙署機構、集市貿易、倉庫作坊、人物姓氏、橋樑河道等,對街巷、衚衕命名。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民居】打毛衣是一種愛好、消遣,過程中,能享受愜意、創意。打好的毛衣除自己、家人穿外、還是送給親朋的溫暖禮物。打毛衣時雙手的手腕、手指、肩關節、手臂均在不斷活動,血液迴圈(區域性)得到改善;打毛衣較久的人,關節靈活性亦會有所增強。當然,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勤儉持家。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民居】十九世紀中葉,印度浦那(Poona)出現了現代羽毛球運動;並以當地地名來稱呼。當地的英國人非常喜愛這種運動,後來傳回了英國本土。1887年,巴斯羽毛球俱樂部制定了首部羽毛球運動規則。1934年,英國成立了首個世界性(羽毛球)組織——國際羽毛球聯合會。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小學】五十年代初,除全日制小學學制外,增加了(對成人)的識字學校、業餘初等學校、工農速成初等學校。五十年代末,改革學制、開門辦學;部分地區的小學實施五年制,基本實現了小學的普及。八十年代,五年制小學多改為了六年制小學。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民居】中國象棋流行於全球華人區和部分東亞地區,是傳統的雙人對弈(棋類)遊戲。據專家考證古書、古棋具結果,棋盤上標出楚河漢界,是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才出現的。標上楚河漢界的字樣,是象徵著楚漢時期雙方的鴻溝。由於下象棋有助於智力提高,故在民間非常普及。

五十年代北京城,原汁原味的衚衕生活

【衚衕民居】建國初期,建築學家梁思成、陳佔祥曾經擬出《梁陳方案》建設新北京;但當時蘇聯專家的思路更受重視。五十年代的城市規劃方案,決定了北京市50年代的城市規劃草案,決定了北京市發展的基本格局,就是以舊城為中心,向周邊發展。【北京老照片,1957年-1959年。攝影:布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