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十五、韓非子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十五、韓非子

韓非,韓國公子,戰國晚期人。曾於李斯同學於荀子。生卒年約公元前280~233年。《韓非子》是韓非死後,後人輯集而成的,典故大都出自韓非。韓非子在傳統的介紹中,是集法、術、勢之大成。

先秦的政治哲學大多受到了老子“無為”思想的影響,或許不同學派對“無為”的理解不同,但總體上很多熱衷政治的學者都在講無為。孔子的“無為”是建立在“正名”思想上的“無為”,“君君臣臣”先做到名正言順了,然後就能像舜那樣無為而治了。管子也認為,名正法備後,可以實現“事無事”的無為政治。屍子認為“正名去偽,事成若化”。正名、無為等思想,為後來的法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

中國哲學簡史:十五、韓非子

韓非子的政治哲學總結起來就八個字:“論事之事,因為之備”。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可以解釋韓非子的主張,宋國有個農夫,地裡有個樁子,兔子在跑的時候撞到上面死了,因此這個農夫就守著這個樁子,等著後來的兔子。天下那些講先王之道的人,不正是這個守株待兔的農夫嗎?韓非子認為社會是變遷的,先王之道或許之前有用,但是後世的問題還是需要後世的辦法來解決。

韓非子是跟荀子學習的,但是荀子在這個問題上,跟韓非子有著完全相反的認知。荀子認為那些說古今情況不一樣,要求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治理的人,都是“妄人”。由此看來,第一個該捱罵的應該就是他的學生韓非子。荀子雖然主張“法后王”,但是根據不是“世事變遷”,而是因為“先王之法”太久遠了不可考證了,不如用后王之法詳備。韓非子是個講究實際效果的人,一個沒有“參驗”的學說,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不解決實際問題,宣傳這些東西的人,不是愚蠢就是壞。

中國哲學簡史:十五、韓非子

韓非子不僅講究學問是要可以“參驗”的,而且要講究學問的“功用”。鄭國有兩個人爭論,一個人說我跟堯是同一年生的,另一個人說我跟黃帝的哥哥是同一年生的,兩個人爭來爭去,毫無意義。而且這兩個人的爭論是沒有“功用”目的是,無論誰大誰小都不能解決戰國時期面臨的社會問題。這就是韓非子說的“虛舊之學”。

韓非子在功用上面,有些偏激,甚至認為“商鞅管仲之法”、“孫臏吳起之書”都是“無用”的虛學,研究這些純粹是浪費時間。這跟韓國的垂亡危機是息息相關的,韓國的狀況已經不容這些學者“試錯”了,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一舉扶大廈於將傾。任何一點的錯誤,對韓國來說都有亡國的危機。可惜的是韓王放著大才不敢用,被秦始皇要走了。秦始皇費勁弄回來的韓非,又因為他口吃,聽他說話費勁而冷落。即便如此,李斯感覺到了韓非對他相國位置是有威脅的,把韓非子囚禁起來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