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文|趙立波

導讀: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清高宗乾隆在其漫長的63年政治生涯,對整個清朝的發展、衰落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時至今天,對他的評價多見於“網上的乾隆”或是“影視上的乾隆”,這些評價無疑將其引向多樣化、極端化的評價,本文著重對其青年時期進行闡述。

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登基之初的乾隆畫像

乾隆的一生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青年、中年和晚年,既是他的人生三個階段,也是十八世紀清王朝的三個階段,其二者密不可分。在雍正傳位詔書中這樣概括選擇寶親王弘曆繼位的原因“寶親王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清實錄》

乾字,代表宇宙無窮力量,隆字,往往被形容成偉大、繁榮。二十四歲登基的弘曆將“乾隆”二字作為帝號,可知早年雄心遼闊的宏大願景。與精神充沛相伴隨的是高效率運轉,帝國龐大的機器在乾隆的操作下,乾綱獨斷,尤其在管理龐大的官僚隊伍。與其父雍正相比,早年的乾隆也可謂勤勉認真。

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雍正與乾隆權力授受圖

乾隆給這個帝國的第一印象就是勤政“上每晨起,必以卯刻。……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鳴爆竹一聲。餘輩在直舍,遙聞爆竹聲自遠漸近,則知聖駕已至乾清宮。計是時,尚需燃燭寸許,始天明也,餘輩十餘人,閱五、六日輪一早班,已覺勞苦,孰知上日日如此。”《趙翼簷曝雜記》趕上重大事務,如平定準格爾時乾隆更是忙到半夜“每軍書旁午,應機只是,必揭要領……或軍報到以夜分,則預飭內監,雖寢必奏,撰擬繕寫,動至一二十刻。上猶秉燭待閱,不稍假寐。”趙翼所見的正是乾隆登基後的勤政常態,此外,在登基的前十年,乾隆一直以“寬仁”施政,將其父雍正“亂世用重典”的高壓進行舒緩調整。他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六十九名官員的欠款,“其情罪有一線可寬者,悉予寬免,即已入官之房產為曾變價者,亦令該衙門查奏給還。”在這一年,被從輕處理的官員,已經達到兩千多名。《清高宗實錄》朝鮮使臣對此概括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朝鮮李朝實錄》

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郎世寧筆下的青年乾隆

除此之外,乾隆防範後宮干政和太監弄權非常成功,登基的第三天他就下發諭旨“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太后聞之心煩。”對太監管理愈加規範,除了經常對太監提出警告外,還編纂了《欽定宮中現行則例》,終乾隆一朝未出現太監弄權現象。

早年的乾隆,在處理政務上相當精細,如乾隆十年(1739),工部修理太廟的慶成燈,領銀300兩,錢200串於是懷疑其中必有貓膩,詢問工部:“此燈不過略為粘補修理,何至用銀如許之多?”工部官員含混回答,說這筆銀錢是預支的,將來按使用數額報銷,剩下的交回。乾隆知道這是明顯欺騙他不懂“業務”,“凡有工程,例應先估後領”,從無用工後交還多銀之事。“該堂官等竟以朕為不諳事務,並不據實查奏任意飾詞朦混,甚屬乖謬。”最後整個工部衙門從上到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乾隆帝及其時代》

這個年輕皇帝在駕馭大臣方面也非常有力道,對此他說:“蓋權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雖然早年以“寬仁”著稱,但卻與鬆動懈怠完全相反,而是將清朝的管理水平推向了最大的高度。乾隆對此概括說:“設不斷以乾綱吉,如宋明庸主,遇事轍令廷臣聚議,眾論紛紛,迄無定見,徵調紛繁,緩不濟急。寧不如金世宗所云:南朝集議既成,北兵已可渡河之語,其何以握勝算而奏鴻捷耶!”《清實錄》

在選人上,早年的乾隆也繼承了其父雍正的大致方法,那就是親自參與對官員的面試。

乾隆三年(1738)開始,就下令各部向他推薦官員,並明確要求:“有出身不明者,按例參劾。其有品行端謹,或才具優長,所素知者,即據實舉出,交部隨時登記。”乾隆很重視官吏履歷,在引見後的官吏簡歷中他會寫下批語“注於履歷之下,恭候簡用。”

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乾隆畫像

在選拔官吏時,乾隆延續了其父選官的路數,整體上還是以第一印象上為主,常以自己所謂的面相術和以往評判人的經驗評價官員,並隨手批註在引見的“履歷片”上,一時之間,感性的目光決定了大量官員的宦海浮沉。

乾隆給江西官員面試後寫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將風”,陝西人宋攀隆:“老實人,漢仗,去得”。對官員形體描述也多為具體生動:“瘦長,人可憐見的,中平,好,漢仗”《清高宗實錄》與其父一樣,乾隆也喜歡高大威猛的官員對於那些瘦小枯乾的往往給了差評:“碎相貌卑微、小材料”。 在選拔武官時,乾隆更在意對方的身高甚至體重,以此定義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韓良鄉後,覺得非常不錯,但是由於不託底,只好這樣批註:“總兵中不多見的,在譚行義何勉之間,將來可用提督,須慢些更好。”其點評的字眼中,在語氣上有不確定的成分存在,有時多用“似”或“似好”,這些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在給龐大的官僚隊伍面試時,這種“以貌取人”顯然缺乏合理依據。

如何評價乾隆的青年階段?勤政、寬仁,群臣懾服,絕非後世說的不堪

年輕的乾隆讀書畫像

官員查郎阿在面試時,乾隆看後給出:“中上,人有福像,識字”,這一模糊評價。有的被乾隆看過後,覺得面相不好,人樣子也不好,便草率下結論說:“中平,無甚出息,只可參將而已。”雖然他自己也知道僅僅評介外表和臨時的神情互動只是一時,他說“甄核於奏對之時,類乎皮相”,但仍然認為透過引見,“亦頗十中八九”,不能不說早年的乾隆十分的自信。早年的乾隆除了內政處理不俗外,還非常善於學習,從小就接受良好的系統儒家教育,精通四書五經、歷代經典史籍,對佛教也進行過深厚研究,總之,乾隆年輕理政風格的人生分水嶺,應界別在乾隆十三年之前,此後逐漸步入中年後,面對各種弊端的逐漸出現,他開始從“寬仁”轉向嚴苛冷酷,甚至在誅殺大臣的數量和級別上都創造了清朝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