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威儀?從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說起

宰相的威儀?從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說起

宰相的威儀?從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說起

宰相的威儀?從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說起

春節假期陸續整理一些不小心寫成文章的問答成文。

提起諸葛亮,即便他的敵人也坦率承認其才能、人品都是上上之選,並極力稱頌他公忠體國,功高而不震主,雖然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卻並未引起“垂拱而治”的後主劉禪多少不安和猜忌。

但令許多人費解的是,這位功高而不震主的“漢丞相”,卻在入朝時享受看上去很“刺眼”的“甲仗百人入殿”待遇,這一待遇因簡文帝鹹安元年(當在公元372年初),迫於“廢立”威懾的新即位皇帝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而變得十分敏感,因為這既坐實了諸葛亮的確曾有如此“宰相威儀”,也在無形中將他和“野心家”桓溫的跋扈行為相提並論。

那麼,諸葛亮在蜀漢何以要“甲仗百人入殿”?其目的是為了自身安全,還是別的什麼緣故?

這就要從丞相(宰相,二者實際上遠不是同一個概念)的職能說起。

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朝廷鑑於丞相權力太大,廢丞相,以其權分屬三公,此後直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整整209年中國沒有丞相,曹操稱丞相實際上是為了架空皇帝,將權力集中在自己“霸府”手裡,他手下文武要員一度只有夏侯惇一人未掛職“霸府”而只有漢朝官員頭銜,這樣的“丞相”實際上是“真正的皇帝”,並以自加的“九錫”之禮凸顯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

自此之後除了自立名號的東吳和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諸國外,魏、蜀漢、晉等以“正統”自居的漢族政權,絕大多數丞相都是攘奪皇權後自己加封,且往往透過加九錫為子孫謀取帝位做準備,如果沒有這樣的權臣則通常也不設丞相,以免權力過於集中於一人。

當然例外總是有的,唯二的例外一是蜀漢“功高而不鎮主”的諸葛亮,二是東晉初年扶立晉元帝的王導,這二人中王導更多時候改稱司徒,且軍權被其從弟王敦掌握,晚年因朝廷猜忌王導和王敦造反,實際上弄得很尷尬。

桓溫“廢立”後的局勢十分微妙,朝廷既要設法安撫鋒芒畢露、野心勃勃的桓溫,又不希望他有機會效仿曹操、司馬懿一類“丞相”,就只能給他提供“諸葛亮模板”,希望能多少滿足桓溫的饕餮之慾,卻又不至於真的從根本上撼動司馬氏皇權。

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並非意在安全,而是一種儀仗——且並不是丞相的儀仗。

諸葛亮因為他在後主時期不僅是丞相,還開府總督中外諸軍,此外還兼任益州牧,並以益州牧身份總理地方民政。他指揮“中外諸軍”的機構並非朝廷以大司馬、大將軍和徵鎮、四方為核心的軍事體系,而是以自己這個“都督中外軍”為核心所開的幕府,北伐時最重要的文武輔佐楊儀、蔣琬、魏延、姜維,就分別以丞相府長史、參軍、軍師、司馬等職位參與軍務,而不是以朝廷官職行事(儘管他們中許多人也帶有朝廷將軍職銜,但只有將軍頭銜而無幕府職稱者並不能參與北伐軍務,如地位很高的劉琰在被解除“中軍師”的幕府職銜後,儘管高居衛尉、後將軍,卻被排斥在北伐軍務之外),賜桓溫同樣的規格,意思是承認其早已擁有的開府領兵之權,但暗示他“止步於此”。

“甲仗百人入殿”看似威武,但實則是“都督中外軍事”所特有的儀仗,真正象徵丞相、三公的儀仗是“班劍、虎賁”,即扈從入殿的武官,蕭何時多至八十人,而王莽、曹操要求的“九錫”中第三項,則是“虎賁三百人”。東晉時最多的王敦也不過二十人,桓溫一開始只被加十人,孝武帝繼位後加到六十人,他因擔心物議“讓不受”。並沒有記載說諸葛亮入朝有班劍、虎賁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朝廷加桓溫“班劍十人”是在“廢立”前夕,不久後詔“甲仗百人入殿”,而加至六十人則在“甲仗百人入朝”之後,此時他已患重病。也就是說,“班劍六十”的規格,要遠高於“甲仗百人入殿”,因為後者仍是純軍事威儀的範疇,而後者則是象徵權臣的“宰相威儀”。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王彪之、王坦之、謝安等為皇帝設法,東晉朝廷一直巧妙搪塞桓溫的“非分之念”:簡文帝鹹安二年(公元372年)駕崩時曾遺詔“大司馬(桓溫)依周公居攝故事”,還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結果被王坦之否決,改為“家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由於桓溫期待的是簡文帝禪位或至少讓他居攝,對“如武侯、王公故事”非常不滿,曾對弟弟桓衝抱怨。翌年他病危之際退而求其次要求朝廷加九錫,結果被猜到他病重的王、謝等人故意拖延,因其病死不了了之。

實際上,“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是劉備臨終時說給諸葛亮的話,也算“諸葛武侯故事”,但王、謝知道桓溫不是諸葛亮,如果有了這樣一個口實他百分百會藉口“不可”而“自取之”(已經廢立過一次),所以才只讓他效仿“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而不敢讓他比附“可輔則輔”的諸葛亮。

後世純為安全給宰相安排甲仗入殿的,是唐朝: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河北藩鎮在長安城派遣刺客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宰相裴度,震驚中外,此後由皇帝親自下詔,讓甲仗扈從宰相上下朝,直到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甘露之變”才被宦官脅迫取消。諸葛亮、桓溫的“甲仗百人”只是正常的“督中軍事、開府”儀仗,並非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