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其實對於思想都有一定的禁錮性,不過兩者對思想禁錮的重心和呈現趨勢各有不同,至於兩者誰對思想的禁錮更大呢?這個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在中國古代皇權社會,對於帝王來說最為重要的便是確保皇權統治的穩固,因此皇權極為重視思想的統一,於是便有了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也有了漢武帝時期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不過,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帝王對於不同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例如秦始皇便接納了融合黃老道家、陰陽家、儒、法等家學說的“五德始終說”,又如秦始皇大咸陽規劃中體現出的“法天象地”道家學說;再如秦始皇接納儒家思想進行的“泰山封禪”。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即使是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此時的儒家思想也早已與孔孟時期不同,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成分後所提出的新儒家思想。因其在堅持儒家思想的同時,又融合了一定的法家思想,故而也有“陽儒陰法”、“外儒內法”之稱。

由於新儒家思想中包含有“君權神授”的思想,因而受到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崇,進而成為普世價值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皇權並未刻意禁錮思想,他們只是希望不要出現反對皇權統治的思想就好,因而從東漢至唐宋,總體來說思想還是較為開放的。

於是便有了南北朝時期的清談,也有了隋唐以來道家和佛教的遍地開花,甚至連皇帝也是信佛、通道的。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古代皇權真正對於思想的禁錮,其實出現在南宋以後,由於“靖康之難”的爆發,南宋時期理學得以迅速發展,朝廷更是將理學奉為官學,再加上元朝統治時期對於理學的大肆推崇,其所提倡的“君臣大義”思想甚至一度超越了“華夷之辯”成為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以至到明初時理學便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

所謂理學,其實就是更新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從而將“天理”和“人性”對立了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而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從而成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需要。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而更要命的是科舉的變質,唐宋時期科舉考試涉及面還相對較廣,但到明清時期卻開始專注於儒學,且全都是經過朱熹註釋的儒學。而為了適應這種選拔機制,理學計程車大夫拼命開書院,拼命地推理學思想,結果導致全國上下人都被理教吃了。

隨著理學的大行其道,百姓思想才開始真正受到禁錮,而到了清朝時期,隨著文字獄的遍地開花,這種思想的禁錮開始更為嚴重,民間百姓甚至不敢肆意談論國事。直到清王朝的覆滅,封建王朝的終結,這種思想上的枷鎖才被開啟。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如上,從秦漢時期思想的驟然縮緊,再到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思想開化,再到南宋以後理學大行其道,至清朝時皇權對於思想的禁錮開始達到巔峰。

古代皇權對於百姓思想的禁錮,總體呈現出愈來愈強的趨勢。

至於西方神權對於思想的禁錮,相較於中國皇權而言對於百姓的禁錮更為嚴重,原因便在於西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政教一體。

因此,西方神權對思想的禁錮,既有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有維持信仰單一的需要。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在古代中國,只要百姓們不聚眾鬧事,不反對皇帝的統治,朝廷才不會管百姓到底信仰什麼。而在西方國家則不一樣,由於政教一體的影響,西方對於異教徒的排斥是極為激烈的,而且這種排斥是全方位的,例如

基督徒不僅將不信本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打為異教徒,就連泛神論、自然神論、無神論、懷疑論者都被視為異教徒,這點從哥白尼的悲慘下場便不難看出。

而在古代的中國,只要你不顛覆皇權,歷朝歷代對於民間科學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朝廷的干涉卻不是非常嚴重。這也是明朝之前,中國始終能夠領先於西方的原因,只是由於明清時期思想禁錮進一步嚴重,而西方在宗教改革後思想禁錮逐漸被開啟,這才導致了西方逐漸趕超中國。

中國古代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哪一個對思想禁錮更大?

綜上,中國的皇權和西方的神權雖然都對思想有一定的禁錮,但就嚴重程度而言,個人認為西方的神權是要遠超中國皇權的,畢竟中國皇權只關注統治的穩固性,而並不干涉信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