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當年上學時,我們書中有一個制度很令人不解,這個制度就是井田制。當年,歷史課本中,僅僅把它解釋成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因為溝壑縱橫,故稱井田制,但是這樣的解釋卻然我們很不懂,留給我們許多困惑。井田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呢?今天本文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西周建國初期,實行分封制度,分封時把一定範圍內的土地和連同土地上的子民分封給了諸侯,諸侯建立國家,用來拱衛王室。諸侯對周王有一些義務,要服從周王命令,定期貢獻財物,並且周王需要作戰時可以調集諸侯的軍隊。

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諸侯在自己的國內再透過分封的手段,保留一大塊自己直接統領的土地和子民外,把另外一部分土地和子民分封給卿和大夫,卿和大夫再把保留自己的土地和子民外再把一部分土地人民分封給士,由士進行最低階的管理。這樣,經過層層分封,就形成了一個有一定秩序的統治,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度。

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但是,一個國家有了統治秩序的同時,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暴力機構,比如說軍隊,而養軍隊需要錢財,於是就有了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名義上,凡是周王賜給諸侯的土地都屬於周王,諸侯可以對周王賜予的井田進行分封,但是不得進行交換、買賣。

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井田制是如何進行耕種和收稅呢?西周時期諸侯把土地分為若干小塊,類似於一個“井”字的小塊,平民和野人(奴隸)在土地上耕種。每個“井”最中間一塊屬於國家,是公田,平民優先耕種公家的田地,公家田地耕種完成後再耕種自己的田地。耕種的那部分公田,收穫後上交國家作為賦稅,平民不需要再承擔其他賦稅。

那些年,我們搞不懂的井田制,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制度?

相比較平民,奴隸待遇就不一樣了。奴隸也是在井田上勞動,但是奴隸除了需要把公田完成後作為賦稅,自己家的田地的收穫也要上交國家一部分。除此之外,還需要為國家修建城池,修建道路,為貴族修建房屋等,因此相比較平民,奴隸的生存環境較差。

但是,平民和奴隸的身份伴隨著戰爭互相變化,因為平民要服兵役,國家有戰爭,平民要參加戰爭,一旦被俘虜,平民就成了另外一個國家的奴隸。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們開墾土地逐漸從城市向外擴張,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大量的、不是周王賜予的私田。這部分土地如何管理呢?起初,這部分土地由私人佔有,不繳納賦稅。

但是隨著私田的大量出現,國家開始了對私田徵收賦稅,公元前594年魯國發布“初稅畝”的政令,規定不分公私田地一律按照十分之一的稅率交稅,這樣一來,私田取得了與公田同等的地位。大量新開墾的私田在法令未公佈之前是可以交換或者買賣的,因此公田的買賣也逐漸擴大了起來,伴隨著大量公田的買賣,井田制隨之瓦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