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道士、道家文化、道教,從這點來看,瑕不掩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道”,也都有自己的“上山下山”。

1

道士下山之許天師 從政當縣令,公正廉明,吏民悅服

許天師,為晉代道士許遜,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幕至道。”

《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風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據《雲笈七籤》記載:一次許遜去打獵,射中一隻有孕在身的母鹿,適時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顧一切,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小鹿,一會便死去了。許遜見狀,心中非常難過,悵然感悟,折其弓矢,銳意神仙之道。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民悅服,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被稱為許旌陽。後來晉室紛亂,連棄官東歸,遨跡江湖,尋求至道。此間與吳君同遊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王敦作亂。郭璞被王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真人傳授太上靈寶淨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遊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數興洪水危害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日彰,求拜弟子甚多。

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飛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遺詩一百二十首,均被刻於竹簡,令人探取,以決休咎,名日“聖籤”。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

2

道士下山之范蠡 道商祖師、吳越功臣

史料:

范蠡,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目前社會上廣為認可的范蠡學術思想傳承關係為:老子——計然——范蠡——猗頓。范蠡的老師計然,原姓辛,是當時天下聞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為老子門下“玄元十子”之一。王振川先生經過考證後認為,范蠡不但是計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應該也得到過老子的親自指教。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傳承關係。

點評:

作為一代道家高人、一生無為而治、功成身退、卻被說成是儒商之祖、不知道這些專家教授怎麼想的、對歷史太不負責任。要知道、在歷史上、當官的不一定都是儒家、百家都可以主宰歷史潮流。真正的幕後高人其實是道家、所謂外儒內道、高手都隱藏在背後。

3

道士下山之張良 漢朝第一開國功臣、張天師之祖

史料: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因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後,對滅楚興漢有功,劉邦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漢朝建立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張良不慕名利,不貪享榮華富貴,放下這既得利益,去認真修煉,入白雲山,師事黃石,號赤松子。最後成仙而去。張道陵、道教的第一位開創及組織者、是張良八世孫、張天師的祖廟也是祭祀張良的家廟、叫“留侯家廟”、現在江西鷹潭龍虎山上清古鎮。

點評:

作為大漢開國功臣、一生不圖榮華富貴、功成身退、比之韓信等有較好的結局、但是似乎歷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終都是如此、出山不是為了貪圖名利、而是拯救蒼生、一旦了卻心願也是歸隱之時。

4

道士下山之李泌 南嶽衡山高道、輔佐三代帝王

史料:

李泌(722——-789),字長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靈武,召他參謀軍事,又為倖臣李輔國等誣陷,復隱衡嶽。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出為外官。後來,李泌在遊衡山、嵩山時,“遇神仙桓真人、羨門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車幢節,流雲神光,照灼山谷,將曙乃去,仍授以長生、羽化、服餌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國祚中衰,朝廷多難,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靈,然後可登真脫屣耳。’”(《鄴侯外傳》)這段記載明顯帶有神話色彩,但也說明了李泌早年有過進山修道的經歷。從此以後,李泌就長期絕粒食氣,修黃老穀神之要。

點評:

作為一個道士政治家、辟穀大師、修煉高人、能夠在宮廷當朝議政、而且還穿著道服、在皇宮修行、經常指點江山國事、軍政大事、輔佐幾代帝王、唐氏家族、不但參與國事之謀劃、還參與皇帝家事之左右、可謂於國於家、都有莫大之貢獻功勞、而且最終得以功成身退、歸隱山林、繼續修煉成仙、這樣一個隱秘之客、實屬稀有。

5

道士下山之華佗 著名道家方士

史料:

華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蹟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華佗別傳》。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點評:

作為一代著名方仙道士、建安三神醫、其中與之齊名的董奉、也是道士、稱杏林真人、然董真人一身隱居山林、治病修行、最終得以善終、要是華佗真人不應流氓曹操之詔、或許結局迴異。雖然自己捨生取義、自知大勢所趨、但也為天下蒼生及歷史留下無限之遺憾。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6

道士下山之丘處機祖師

丘處機祖師是全真教第五代掌門,南宋、金二朝的皇帝多次邀他下山,他均拒絕,但後來成吉思汗派使前往重陽宮說他也是丘道長的粉絲的時候,74歲的丘處機卻欣然帶著十八名弟子前往,不是為做官,而是他想度化這個殺人魔頭,減少殺擄,到了燕京卻沒有遇到成吉思汗,他率兵又去西征花剌子模去了。

丘處機知道在燕京等不到成吉思汗,他決定西行去尋找成吉思汗,經過一年多的西行,他終於在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針對成吉思汗想要長生藥,丘勸他必須「敬天愛民之本」、「清心寡慾為要」,並以戒殺、清心寡慾等養生之理,教導成吉思汗,這就是歷史上的著名的一言止殺。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後期征戰中的殺戮少了很多,很多人認為下山的道士丘處機功不可沒。

7

道士下山之王羲之 天師道道士、一代書法大家

史料:

作為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書聖王羲之,出身於聲名顯赫的“王謝世家”,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浸潤與薰陶;但這個“世家”又“世事張氏五斗米道”。王羲之自青年時代起就躋身仕途,但同時又是一名虔誠的天師道信徒,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他一貫的思想軌跡加以探索,卻也毫不奇怪。《世說新語》所載他與謝安共登冶城時的一番談話,即是例證。王說:“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事實上,他也確乎有過“弘濟之志”,他曾撰文論述蜀漢諸葛亮的功業才智,稱其為“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並以此自勉。但在這同時,確實又殷切期盼能遠離塵世的喧囂去修身養性。在他剛踏上仕途任秘書郎時,就曾對朋友說過:“吾為逸民之懷久矣。”從表面上看,他的“弘濟之志”與他的心存高遠,希冀寄情山水、求真悟道,似乎構成了他長達三十年仕宦生涯中的一對矛盾;但如果從王羲之的思想內質看,恰恰也表現了他作為當時亂世中的優秀知識分子“以道為本,以儒為用”的自然沖淡的老莊思想與“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道德觀念的有機和諧的結合。不過說到底,就他個人理想而言,始終是做一個世外高人,一個修身養性的天師道方外之人。我們認為,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仕宦生涯中的立身行事,應該說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點評:

不管是文人、是書法家、是儒生、是道士、都不重要了、但是王氏一族、卻實是天師世家的忠實信徒與傳統者、雖然王氏一生、徘徊在仕途、書法藝術、以及修真道士這三個角色之間、但是他的內心世界、是沒有忘記修道的根本的、所以在臨走的前一年已歸隱煉丹。

8

道士下山之祖沖之 天師道世家、有名數學大家

史料:

祖沖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但早已失傳。漢中張魯被曹操遷鄴之後,天師道在北地有所發展,後又到江南各地。由晉、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南、北等朝,特別有些家族信仰天師道,故用“之”以及“道”字。中國古代家族,最重避諱,過去對此則甚不理解,後讀陳寅恪先生著作,乃恍然有所瞭解,乃知天師道世家,故此不避家諱也。

點評: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考證、祖沖之等人當時都是天師世家信奉者、但是遺憾的是、關於這方面的歷史資料、實在太少、從祖沖之的著作上面看、其對老莊易學等學問是很精通的、所以為道家之人、亦不奇怪、歷史上的醫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天文地理學、其源頭、都是來自道家的學問、道家是歷史上科學文化學術之集大成者。

9

道士下山之陶弘景 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師

史料: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註》、《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註》。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南史》)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又和煉丹有關。

點評:

陶弘景究竟是什麼人呢?作為政治人物、卻住在山裡面、不上朝、皇帝都對他奉若神明、很特別。但同時呢、又是醫學大家與煉丹化學大家、是中國古代十足的科學家人物代表與領袖、其對於外丹化學以及中醫道醫學的貢獻、在歷史上也是舉足輕重的。最重要的、他還是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奠基人與開山祖師、茅山道士都得尊崇他為老祖宗。同時他還是文學大家、國學大家、對於當時歷史所有的學問、幾乎無一不覽、無一不通、難怪帝王將相及社會名流都是他的忠實信徒。

10

道士下山之魏徵 初唐著名宰相、貞觀之治名垂千古

史料:

魏徵(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為四川省廣元劍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太宗即位/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後進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於任。魏徵曾主持《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的編撰工作,撰寫了《隋書》的序論與《梁書》、《陳書》、《北齊書》的總論。另有《次禮記》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編的《群書治要》(一名《群書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裡。

點評:

道士出山而能夠名垂千古、文武雙全、輔佐帝王、中興大唐而開啟貞觀之治的有名歷史盛世局面、魏徵可謂歷史上不多得的道士。而且還主持修編多種歷史叢書以及重要文獻、類似這樣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軍師姚廣孝能夠與之媲美了。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11

道士下山之孫思邈 藥王孫真人、無有過其神

史料:

孫思邈(54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藥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歲。

點評:

自古道門內部有“十道九醫”之說、就是說道門裡面、十個道士九個都會醫術、不知醫不足以為道士、中醫在上古時期是沒有這個名稱的、上古時候都叫道醫、醫學是掌握在道士的手裡的、後來逐漸流傳到社會上、而形成了所謂的中醫、但是真正的醫學高手、都是隱藏在道士內部、歷史上道士之中的神醫屢屢皆是、但是論名氣、論功德、論著作及歷史影響之大的、恐怕沒有能夠超越藥王孫真人的了。

12

道士下山之吳道子 著名大畫家、神仙吳真人

史料:

吳道子(680-759年),漢族人,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唐宣宗847年)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漫遊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開元年間,玄宗知其名,召入宮中,讓其教內宮子弟學畫,因封內教博士;後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遂晉升為寧王友,從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甫),文之於韓退之(愈),書至於顏魯公(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一代宗師,千古流傳。

點評:

一代道門藝術大家、精通詩書畫文、可謂當時藝術家之至尊人物與集大成者、但同時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為有這個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藝術造詣、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比擬。

13

道士下山之李淳風 唐朝宮廷天文學家、傳奇高道

史料:

李淳風(602-670),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李淳風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其父李播,隋朝時曾擔任過地方官員,“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李播“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文集十卷,”並做《天文大象賦》。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17歲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如魚得水,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盡瘁40年。

點評:

李淳風作為大唐一代官方天文學家、數學大家、在當時官方地位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地位、是很有影響力的人物、道士自古都是精通天文地理之學、以及易學數學等學問、歷史上有名的道士天文地理學家還有元朝趙友欽真人、朱思本真人、以及清朝李明徹真人等人。道家的學問、都是歷史上領先的科技學問、當世的一流學問、很多大儒的學問都是沒法和道家人物相比的、相反道家卻能夠通曉儒家之學、所以在古代、帝王將相見了道士都要三跪九叩、這就是對道家的尊崇。

14

道士下山之李白 上清派高道、詩仙太白李真人

史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道士隱居於眠山,潛心修道,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裡,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點評:

李白作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在道教內部又稱之為“太白李真人”。李白與當時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學習道法、自身也是文武雙全、時而隱居修煉、時而仗劍行走、雖然得玄宗皇帝召見、卻沒有參與政治鬥爭、而是繼續放蕩江湖之間、李白之道教度師為大唐國師、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師“司馬承禎”、縱觀太白一生所作之詩文、豈是世間庸俗文人能比、李真人之稱是無愧的。

15

道士下山之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晚年修道的詩人

史料:

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后(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工書法,尤擅草隸。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及應制詩,寫景之作,清新通俗。《回鄉偶書》詩傳誦頗廣。

點評:

作為一代政治文人、自然有其高深的修養思想以及境界見地、至於晚景回鄉入道、在當時也是一個時髦趨勢、唐朝皇帝通道、當時的科舉、有儒家科舉與道家科舉之分、考上都可以為官、而且很多皇室宗親、青年男女都有修道入道的經歷、楊貴妃就道號為太真、以及其他公主太子修道入道者不枚勝舉、賀知章之從道也是歷史使然。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16

道士下山之蘇軾 亦儒亦道的一代文豪

史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後追諡文忠。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在蘇軾的同學中還有後來載入《仙鑑》的知名道士陳太初。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由於蘇軾受過道教的啟蒙教育,所以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衷,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讚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描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透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洩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可為了解蘇軾者也。

點評:

作為道家的俗家弟子、一生徘徊不定、亦儒亦道、少年道觀求學、中年宦海沉浮、蓋世文才出眾、也算一代風流人物。

17

道士下山之黃公望 著名大畫家、全真教高道

史料:

黃公望(1269~1354),為著名全真派道士、元朝四大書畫家之首。本姓陸,名堅,漢族,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臺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訪徐瑛闢為書吏,被誣入獄,出獄後師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萬壽宮,提點開元宮。後往來松江、杭州等地,賣卜為生。晚年住於杭州筲箕泉,86歲時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丹原理和功法。

點評:

元朝正是全真道教鼎盛之期、猶如唐朝之上清派、明朝之天師道、當時信封全真道教也成為一個歷史潮流、當時全真道教宗師高道輩出、丘處機祖師還被尊為元朝國師、在當時全真教人才輩出的情況之下、黃公望作為其中之一的全真高道與社會名流、也是一花獨放。

18

道士下山之劉伯溫 明朝奠基之人、留下太多傳奇

史料: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明史》說他生得頎長偉岸,虯髯拂胸,一副仙風道骨的氣派。他自幼胸懷大志,聰明好學;於書無所不讀,於術無所不通。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經史子集,樣樣通曉;尤精於象緯之學——卜筮、風水、星相、靈棋、諱,洞悉天機,料事如神,據說能預知五百年之事。他以鬼谷子的秘術縱橫捭闔,以諸葛亮的謀略運籌帷幄,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輔助朱元璋擊敗元朝,譾滅列強,得成帝業。劉伯溫功成身退,回到家鄉青田,又巧計躲過朱元璋和姦相胡惟庸的毒害,便改著道士裝束,悄悄離家,遊歷江湖,成為江湖的一大奇人。從此劉伯溫再也不曾回過老家青田。二十年後,有人在雁蕩山的一箇舊廟發現了他寫的一首詞《一剪梅》。

點評:

作為一代傳奇軍師、文學大家、政治人物、易學大師、劉伯溫有著太多的傳奇、至於他是不是道士身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是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劉伯溫之師、野史之中記載為當時鐵冠道人張中、此人乃一神奇道士、也曾經指點過明太祖、劉伯溫一生數術及修煉絕學、當為道家高人所傳授、第二、劉伯溫後來於雁蕩山修煉成仙之說、也並非空穴來風、以劉伯溫之修行、道家的閉氣胎息之區區小法、對於掩飾奸人耳目、還是可以用於一時的、所以作為一代傳奇人物劉伯溫、不是單純的儒家、也不會輕易的死亡。

19

道士下山之朱權 明朝太祖之子、一代道門精英

史料:

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參與過“靖難之役”。朱元璋第十七子,齒序第十六子,卒諡獻,又稱寧獻王。朱權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修養極高,被改封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即韜光養晦,託志衝舉,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結交道家第43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朱權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曾於西山緱嶺(今屬南昌市)建立道觀與陵墓,成祖朱棣賜額“南極長生宮”。所撰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

點評:

很遺憾、這位朱家太子、雖然有一腔文學情懷、卻沒有政治頭腦、幫助永樂皇帝奪取靖難之功、最終卻被剝奪兵權、遷徙流放、看來此生政治前途是沒有希望了、但儘管這樣、也不能掩飾其潛質與內在的輝煌、經過刻苦修煉學習、最終成為一代道教大師、玄門高道、這也算是圓滿結局。

20

道士下山之冷謙 明朝音樂大師、修道高人

史料:

冷謙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詳。字啟敬,或曰起敬,道號龍陽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士行藏不詳,現存記載僅見其從事音樂、繪畫之事。《明史·樂志》載,吳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黃冠隱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為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乃考正四廟雅樂,命謙較定音律及編鐘、編罄等器,遂定樂舞之制”。是明代郊廟樂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宋濂為之作序,書已佚;又著《琴聲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響的音樂家。

點評:

作為武俠小說神話般的傳奇人物、道家的養生大師、醫學大師、以及宮廷音樂大師、冷謙還是具有一定的神奇性質的。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21

道士下山之李時珍 醫藥大家之集大成者

史料: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治不愈。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裡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髮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症,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後,捋捋長髯說:“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蹟出現了。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李時珍深感我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又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點評:

一代醫學大家李時珍、雖然沒正式出家當過道士、但是其一身醫學、卻是在道士是傳授之中成長而成的、所以李時珍為道家人物亦一點也不誇張、其父李言聞也經常在道觀行醫、李氏父子與道家醫學是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且一生時常來往於武當太和山之中採藥、大有昔日神農嘗百草之風。

22

道士下山之阿炳 盲人道士阿炳、造就一代音樂傳奇

史料: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點評:

阿炳作為一個苦命道士、文藝道士、在當時是道士生涯之中、是很艱苦的、一個頂級的音樂大師、流落到街頭賣藝為生、而且還眼睛失明、但是儘管如此、也不能掩飾他在音樂歷史上的偉大造詣及豐碑。

歷史上道士下山的真人真事

轉載亦是功德,歡迎大家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