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編者按:說起雲南的歷史勢力,大家馬上會想起大理段氏。有賴於金庸先生《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當中的描寫宣傳,大理段氏的聲名已經變得如雷貫耳。以至於有段氏後人都對小說情節信以為真,宣稱祖先確實擁有一陽指絕技,不過真正歷史上的大理段氏,絕技卻不是一陽指和六脈神劍,而是騎兵突擊。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大理開國君主段思平

大理王國比起之前王霸之氣側漏的南詔王國,可以說是很憋屈的。段思平建國時就依賴於楊、董、高等大姓支援,等於一個股份公司,滇東三十七部,滇西南金齒各部以及滇東南的景隴金殿國等半獨立政治實體,在大理國內部也有著很高的自主權,甚至同時也向宋朝朝貢。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大理國權臣高升泰

大理國立國不到百餘年,權力就落入勢族高氏之手。《天龍八部》當中忠心耿耿的段氏重臣高升泰,在真正歷史上卻是一代奸雄,更是曾經篡位稱帝,只是因為反對者太多,才在去世時遺命兒子將皇位還給段氏,但國政依然控制在高氏手中。《天龍八部》主角之一段譽的原型段正嚴(段和譽),實際上一生都被高氏控制,幾近傀儡。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段譽劇照

正是因此,段氏的南國天子是做得恨不痛快的。在蒙古忽必烈攻滅大理國後,便利用了段氏和高氏的矛盾,重新扶持段氏。蒙古人把昆明作為蒙古在雲南的統治中心,大理周邊則交給段氏作為大理總管自治,高氏雖然未被連根拔起,但在雲南勢力大大削弱。大理末代皇帝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比當初受高氏欺壓時還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對蒙古感恩戴德,於是替蒙古兵當嚮導追殺大理殘餘抵抗,並親自率兵鎮壓大理境內反抗蒙古軍的各族人民,甚至參加了蒙古攻打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戰爭。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蒙古統治的百年,是段氏過得愉快愜意的百年,正所謂能做大汗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段氏的武功絕招,真是這期間修成的。不過修成這絕技的並非窩囊的段興智,而是段興智的弟弟段實。元中統二年(1261年),段興智去世,蒙古人說他“忠勤王事,陣沒軍中”,可能是在攻打南宋的的戰爭中病死或戰死。其弟段實(又名“信苴日”)繼承其位,繼續尊奉蒙古的政策。段實以善戰著稱,段興智時代就隨蒙古將領兀良合臺討伐雲南境內抵抗蒙古的勢力。1265年,白族僧人舍利畏起兵抗元,眾達三十萬人,攻陷鄯闡、統矢、威楚等重鎮。段實與蒙古駐軍聯手平叛,大破舍利畏於安寧。後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舍利畏再度起兵時,段實派遣刺客將他暗殺。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這樣看來,段實確實能打,有勇有謀。雖然他給蒙古人為虎作倀,不由顯得“卿本佳人,奈何做賊”,但當時蒙古強盛無法抵擋,他的選擇站在家族發展上卻也有明智之處。不過這又與前文提到的騎兵衝擊的絕技有何關係呢?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蒙古騎兵

蒙古民族是著名的騎兵民族。他們在征戰中到處修馬場,也將騎兵文化向外傳播。比如王氏高麗就受到蒙古人影響,變得重視騎射,結果元末時高麗大將李成桂反而攻入遼東,將元朝大將納哈出打得落花流水。而段氏受到蒙古人影響,也變得重視騎兵起來。雲南的滇馬大多矮小不堪作戰,但在昆明周邊地帶也生產一種叫做滇池駒的馬匹,效能遠比一般滇馬優異。從鄰近的藏區還能獲得藏馬。但由於合格的戰馬實在偏少,強盛的南詔王國的王牌部隊,都是“羅苴子”步兵而非騎兵。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南詔士兵精銳——羅苴子

不過在元初的元緬戰爭中,大理段氏的騎兵卻得以大放異彩。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緬甸蒲甘王朝君主那羅提訶波帝因為邊境爭端,派兵進攻雲南邊界,兵力在一萬以上,號稱四五萬。元廷雲南行省的千戶忽都,和大理路總管信苴日(即段實)、大理路總把千戶脫羅脫孩,正奉命去征討永昌西邊騰越、蒲驃、阿昌等未降的蠻部,行軍到南甸,突然得到緬甸入侵訊息,馬上去迎擊緬軍,由於倉促行動,步兵都沒有來得及帶,忽都率領280騎兵,信苴日率領233騎兵,脫羅脫孩率領187騎兵,總計700騎兵。緬軍的佈陣,以騎兵在前,象兵居中,步兵在後。按照元朝這邊的說法,有“象八百,馬萬匹”。不過考慮到緬甸軍本來只是要教訓雲南邊境上的金齒千額總管阿禾,而且當時緬甸君主那羅提訶波帝以昏庸著稱,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大修佛塔耗盡民力,緬甸的兵力和騎兵、象兵數量肯定都有大大的水分。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滇馬雖然矮小,但也有極少量偏高的個體可以作為戰馬

但即便如此,緬軍的兵力優勢還是很嚇人。好在雙方相遇的地方是一條河邊,緬軍正在渡河,河邊狹窄,大軍施展不開。蒙段聯軍便對北岸的緬軍發起衝擊,不過騎兵是衝不動大象的,因此元軍就紛紛下馬用強弓硬弩步射,百發百中。這緬甸的戰象雖然“象被甲,揹負戰樓,兩旁挾大竹筩,置短槍數十於其中,乘象者取以擊刺”,看著很威武,但訓練實在是不行。戰象被元軍一輪亂箭下來,紛紛負痛掉頭狂奔,把後邊陣勢衝得稀爛。段實率領段家騎兵追擊三里,一路砍殺,抵達一個緬軍寨子門口,發現可能陷入泥濘才撤退。這時南岸的緬軍數千人(《元史》說“南面賊兵萬餘”,有誇大)渡河想要偷襲元軍後背,卻被段實麾下的偵騎發現,元軍掉過頭來分為三陣,對緬軍又是一頓暴揍,從未見識過高強度戰爭的緬軍,在狹窄的河岸邊又施展不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一路敗退回南岸。元軍“追破其十七寨,逐北至窄山口,轉戰三十餘里,賊及象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溝”。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緬甸象兵

元軍在忽都等三將的率領下一直追殺到傍晚時刻,受輕傷的忽都才下令收兵。等到第二天,忽都三人繼續率領700騎兵去追擊緬軍,俘獲甚多;那些逃出生天的緬軍也沒能平安逃過一劫,又被金齒首領阿禾、阿昌率軍攔截絞殺,“歸者無幾”。這場大捷,一是地形原因,二是緬軍太菜。後來金齒各部建立的麓川王國,也能一直摁著緬甸打(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以一城滅一國,傣族市長的進擊,明代西南小強麓川暴打緬甸實錄》)。直到清緬戰爭時,緬軍仍然沒能力和清軍開啟闊地形野戰,而是靠先進的燧發槍依託營寨對射,才壓制擊敗了清軍。不過透過學習蒙古人,段實修成了蒙古的騎兵突擊和馳射之術,也是事實。後來到了大理總管段光的時代,一度被造反的金齒各部長驅直入,攻打到大理城下(此戰發生於公元1333年),但段光背城一戰,依靠具裝騎兵衝擊打垮了金齒騎兵,繳獲了“戰馬甲仗數千”,可見金齒各部也有數量可觀的具裝騎兵,怪不得他們之後建立麓川王國,可以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需要指出的是,金齒各部這次攻打大理,是被蒙古人在雲南的梁王指使的。沒有永久的朋友,當元朝中樞日漸衰弱,段氏也不斷提高自主性,試圖擺脫蒙古人的控制。河尾關之戰以段氏獲勝告終,此後段氏和梁王攻戰不斷,憑藉較少的資源能夠和梁王打得有來有回。而他們的爭鬥,也使得麓川得以藉機侵奪雲南南部土地。當元王朝大舉發兵征討時,也已經拿勢力已成的麓川無可奈何了。到了元末,群雄並起,紅巾軍領袖明玉珍派大將萬勝進攻雲南,段氏總管段功卻本著唇亡齒寒之理,發兵支援梁王,在呂閣關之戰擊破紅巾軍,又勝於古田寺、七星關,終收復中慶路、奪回昆明。

壓制緬甸,橫掃東南亞,大理靠的可不是六脈神劍,而是蒙古技術

戰後,梁王拜段功為雲南省平章政事,同時將女兒阿蓋公主嫁給段功。但在1365年時,梁王又懷疑段功有併吞雲南全境的野心,派人刺殺段功。按照雲南民間傳說,段功死後,其妻阿蓋公主也殉情自殺,成為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後人作《孔雀膽》以記之。雖然段功實在死得不值,但段家的騎兵還是能打的。不過面對明朝軍隊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討伐,段家的絕技終於不靈了。大理城被明朝名將藍玉輕易攻克,段家在大理的勢力削除,子孫被帶到南京,在滇池邊上的四百多年榮華化為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