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如果讓你概括《八佰》,你認為它講了什麼?是戰爭,是批判,是英雄故事,亦或是愛國主義教育?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通篇圍繞著一個字展開:醒。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明暗

戰場是陰暗沉鬱的。

屍體不甘地支稜在斷壁殘垣裡,老鴰站在倖存的電線上饜足地“嘎嘎”地叫著,綿綿陰雨踩在腳下粘稠如血。

當日本兵的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身邊同袍的鮮血噴灑一身的時候,老葫蘆帶著端午和小湖北兩個侄兒,就從新兵變成了潰兵。

逃跑的目的不是逃跑,是活命,前面租界區的半邊天都映著溫暖的光,而想要過去,需要過一座橋。

兵不能過橋。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一條河,隔開了上海租界區和四行倉庫,一方是燈火輝煌的快樂天堂,一方是黑暗沉鬱的生死戰場。

這是兩塊截然不同的天地,而這兩塊天地,也可以看做是當時中國境內平民現實的和心理的情狀——戰火到達處哀鴻遍野、人命掙扎,戰火未及之處太平無事、日子照常。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那條分界了租界區和四行倉庫的河,彷彿是陽間和陰間的分界線,是活人和死人之間所差的那口氣,是孫悟空給唐僧畫圈的線,哪怕對面是肉眼可見的慘劇,“只要有這條僥倖的界限在”,那麼隔岸觀看戰火,總是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於是有些觀眾朋友就忍不住怒罵了起來:租界區那些指手畫腳看熱鬧的人,怎麼可以這樣沒有民族大義,如此缺乏危機感!

其實這真的無可厚非,百分百的感同身受永遠不可能存在,當下未生病的人無法體會生病的人有多難受,當下生活平順的人也無法感受在低谷掙扎的人有多痛苦。這就彷彿網路上的那個段子:

【我聽說那邊房子塌了,

就過去看熱鬧。

沒想到是我家房子塌了,

一下子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死生

生一定是命運,死可以是選擇。

戰場之上,處處殺機,能活著,不得不說是命運的眷顧:

新兵隊伍遇到日本部隊一觸即潰,子彈呼嘯帶走人命,大刀揮舞下,同袍的血潑了一頭一身;好容易躲開了日本兵,敗退的國軍隊伍又在抓逃兵,殺起同胞來竟比日本人還乾脆利落——能活著被收編到謝晉元的部隊,來到四行倉庫,不得不說老葫蘆、端午和小湖北,很幸運。

姜武飾演的“瓜慫”老鐵,被子彈打中頭部,卻只是打穿了面頰,留了一條命,是幸運。

渡河給四行倉庫戰士們送旗子的女學生,在子彈叢裡安全地遊了個來回,也是幸運。

命運讓人生,卻也讓人求生不得:

老葫蘆混入平民隊伍裡,想趁亂過橋前往租界區,卻在遭到拒絕之後被日本人抓住、虐殺;端午和老算盤想從河道逃走,路遇日本人從水路偷襲,只得潛在水中躲避,從日本人手中逃得一命,同行的另一名逃兵則在水底溺死了。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與這些和生有關的掙扎相對應的,產生強烈對比的,則是片中人物對於死的選擇。

七月把小湖北帶到謝晉元面前,在得到團長“帶帶他”的指示後,開心地笑著對他說:“等我死了,你替我。”

日軍進攻,鋼板防護難以穿透,戰士們身綁炸藥,排著隊用身體去衝開鋼板,阻擋攻擊:“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為了讓四行倉庫戰士們的真實情況展現在世人面前,平民義士們迎著狙擊,用命去接力把電話線遞送過橋:“弟子從小就跑得快,願意一試。”

影片結尾處,倖存的戰士們趁夜過橋,而留下吸引火力的戰士們慷慨赴死,而老算盤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身處租界了。死和生,在此時形成了強烈對比,想苟且求生不易,想慷慨赴死亦難。

《吶喊·自序》中魯迅先生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飽含深意: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聲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影片中出場角色眾多,但總結來看也只有幾類人。

捨生取義、慷慨赴死者,如謝晉元麾下部隊。

身處戰場、苦求活路者,如端午、羊拐、老鐵等。

身處租界,對戰事毫不關心者,如記者、賭場、梨園、麻將桌等諸人。

身處租界,對戰事關切、觀望者,如拿著望遠鏡觀望的教授等。

身處租界,對戰事關切卻一無所知者,如熱血上頭渡河而過的學生等。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同樣地,這也像極了當時的中國:一小部分人覺醒了,一些人有覺醒的意識,但大部分人或於無幸處尚存僥倖、或於苦海中仍麻木無知,還有些人空有一腔熱血卻對事實現狀毫無概念,以至於或許幫了倒忙乃至喪命其中。

彼時的中國民眾,需要用鮮血喚醒——需要先覺醒的先驅們,用他們自己的鮮血喚醒。

《八佰》通篇,確實是一個關於覺醒的故事,所以如果讓我概括主題,我會用一個字:醒。

但問題來了,如果像租界區的人們一樣,不管換了什麼天,都能安全無虞,民眾為什麼要覺醒,要捨棄自己的血肉之軀?

除了對勇敢無畏戰士生命的敬意之外,那些喚醒沉睡民眾的、深藏在中國人潛意識中卻無比強大的東西,是什麼?

貫穿南北,橫跨西東,操著不同方言的人聚在上海這個小小的四行倉庫裡,他們守護的到底是什麼?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答案就在影片的意象運用之中。

白馬

如果說四行倉庫的戰鬥和劇中每個人物的成長是明面上的故事,那麼影片中意象的運用則點明瞭整個故事之所以能立得住的精神核心。

白馬貫穿了故事的始終,皮影是趙子龍,他“不為兄弟,保衛國家”,是先覺醒的戰士們的精神所在,而地圖,則告訴觀眾何為家國。《八佰》以白馬為線索,用皮影和地圖在關鍵情節上進行意象與情感的昇華,揭示了彼時廣大國人的覺醒全過程:

白馬第一次出現

,是從馬房裡嘶鳴著衝了出來,它恐懼而慌亂,直到被擅長馴馬的七月安撫。正如初遭戰亂變故的端午們,恐懼、慌亂、茫然。

第二次

:日軍利用毒氣彈首次進攻四行倉庫,戰鬥尾聲,白馬向外奔跑,而後面戰場上屍體堆疊。此時的端午,偶然落水發現了通往租界區的水道,逃離戰場的念頭在心底滋長。

此時地圖上線

,端午被教育殺人之後,和齊家銘求情希望可以離開,期間齊家銘轉動著地球儀問:

“俺們在哪呢?”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第三次

:白馬跑回倉庫的鏡頭,鏡頭拉遠,是在日本軍官騎馬的背影,兩者隱有對峙之意。此前端午因為擔心小湖北,喊破了日軍的第二波進攻——趁夜偷襲,最終在租界區民眾“英雄”的歡呼聲中放棄了渡河逃跑,決定回到倉庫繼續戰鬥。

此時鼓勵端午參加戰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浪漫的個人英雄主義。

第四次

:日軍裝甲部隊發動第三次大規模進攻,戰況異常慘烈。白馬在敵方陣營冒著彈雨奔跑,小湖北和七月看著白馬英姿真相視而笑的瞬間,七月被子彈打中,倒地身亡。

也是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全劇最震撼人心的情節:戰士們身綁炸藥,一個個排隊跳下去用血肉之軀衝開敵人的防護。羊拐撿到那張“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端午撿到了齊家銘(李晨飾)掉落的皮影。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租界區吶喊助威的民眾,看著那一個個高喊自己姓名後跳下去的戰士的身影,沉默了。偷跑到倉庫的學生們死了,

此時所有人可能才真正開始明白,“戰爭”這兩個字到底有多沉重。身處其中才會發現,個人英雄主義太過浪漫,吶喊助威太過蒼白,勝利和快樂也並無相關。

此一戰,是片中所有人發生質的轉變的重要節點:租界區的義士們用命接力,送電話線過橋;普通百姓們發起聲勢浩大的募捐,並想辦法把物資投放到對岸;投機倒把買賣訊息的記者,鏡頭下逐漸有了人的溫度;河對岸的梨園曲目,也從《走麥城》,換成了《長坂坡》。

小湖北看著對岸的戲,想象中出現了身騎白馬,少年將軍的背影,他是趙子龍,他是英雄,他是每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皮影——

在端午和齊家銘談論皮影的對話中,點明這些戰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之源:“關老爺講的是兄弟情義,趙子龍不一樣,他護著國呢”。

地圖——

端午為了拉女學生上來被子彈擦中,在他以為自己要死了的情況下,最掛念的一件事,居然是拿出地圖來,告訴齊家銘,

“我們在這裡”

。這時候的端午,可能已經隱約明白,“俺們在哪呢”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第五次:

在慘烈的“護旗之戰”後,端午勇猛作戰而犧牲,夜晚小湖北望著河對岸的戲臺,在想象中騎著白馬的少年將軍再次出現,所不同的是,這次的趙子龍有了正臉——是端午的臉。回憶結束,白馬出現在窗前,小湖北抱著它的脖子,像是抱著已經犧牲的哥哥。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齊家銘轉動著地球儀,在布上勾勒出了中國,以它為幕,為一屋傷兵們演了一出皮影戲。隨著趙子龍的剪影踏過祖國的山河,另一邊,是一位軍官給妻子寫的信:“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難免心憂……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終有一日,我們的旗幟將飄揚在富士山頭,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此時,皮影戲正好唱完最後一句:“漢室中興,待後生。”

一邊是對眷眷之情,一邊是慘淡之狀,一邊是無情的死亡,一邊是毫不猶豫的奔赴。白馬、趙子龍、中國地圖,義無反顧的軍人,和這片大地上的百姓,終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為何赴死?

何為家國?

至此,所有人,無論是影片中的軍人、百姓,還是熒幕前的我們,都已經有了答案。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第六次和第七次:

分別是謝團長騎著白馬前去談判,與影片結尾時白馬從廢墟中站起來繼續奔跑。在前面的多次精神昇華和鋪墊之後,此時的白馬則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高潔意志和不屈精神,不加贅述了。

最後

看完《八佰》,最直觀的感受是,眼睛哭得發酸。然而看了下豆瓣的影評,沒想到很多人對影片不滿意,比如認為戰爭部分拍得不好,認為對於錯誤的命令缺乏批判,認為白馬意象莫名其妙,甚至打出了1星2星……

《八佰》:一部關於明暗戰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評論看多了很替這部電影叫屈,想從觀眾角度理性客觀地寫個影評,比如拋開題材,客觀地看一下它的基本三圍:故事呈現如何?角色塑造如何?主旨表達如何?

本來都想好影評的大致脈絡了:

故事呈現方面,本片主線清晰,敘事節奏合理,情節發展符合邏輯,劇本事件讓每個人物的個性都很鮮明。而光線、鏡頭、意象處理等藝術表現手法,大都運用合理,一同服務於整個作品的主旨。

角色塑造方面,很多成熟的演員,人物塑造得相當豐滿,年輕演員表現得略欠缺,但整體也不錯。本片的重心顯然不是表現人物,而是透過在特定故事環境下多個人物命運交融,表達出基於時代大背景的主題。

主旨表達方面,最直觀的解讀,是創作團隊透過影片,把這段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介紹給觀眾。商業片最突出的特色,是迎合大眾口味和欣賞水準,因此,它往往表達的主題不會太深刻,也不會層次太多(此處可以代入美國的商業大片)。而實際上,透過主創團隊的創作,《八佰》這部定位商業片的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情感共鳴和思考角度已經足夠多了。

然而真正開寫的時候,卻突然又換了種風格,並且後來越寫越多剎不住閘了。

面向大眾的文學藝術作品,無不包含創作者的表達。而每個人都是自己所生活的此時、此空間、此社會群體的產物,誰也逃脫不了,所以《八佰》有藝術表達手法沒毛病,《八佰》的愛國思想更沒毛病。國外一堆純純粹粹玩視覺、玩特效、觀察角度片面得更厲害的商業片隨便吹,而這部片子卻因為藝術化的表達方式不被理解而得到差評,實在令人不能接受。

《八佰》絕對是一部水準以上的影片,寫此影評以記,致敬所有護佑這片土地的英雄。

—End—

編輯:禍禍 | 排版:三山

原創內容 筆隨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