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唐朝章懷太子李賢,字明允(墓誌上為字仁),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舊唐書?高宗紀》中道:“永徽五年十二月戍午‘謁昭陖,在路生皇子賢‘。”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共生過六個子女,四個男孩和兩個女孩,都是她第二次入宮後和唐高宗李治所生。但記載有姓名或封號的,只有四男一女。

次子李賢,是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唐高宗與武則天從長安出發謁拜昭陵時,在途中所生的。李賢曾被封為雍王,長子李弘死後被立為太子,但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又被廢為庶人,後死於黔中,以章懷太子之名陪葬於乾陵。

此篇內容,@寒柏隴臥子就為大家說說這個唐朝章懷太子李賢身上的幾樁歷史懸案,與朋友們共同分享,互相探討和交流。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章懷太子李賢是武則天親生的嗎?

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史料已有過明確的記載;但也種說法講他並非武則天親生,而是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這個問題,史學家曾有過周密而詳盡的考證和論述,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李賢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咱們拋開其它理由不談,只從武則天有無必要抱養別人的孩子這一點來分析,就可以看出李賢是否為武則天所生。

早在唐太宗臥病在床時,作為侍女的武則天就已經和太子李治眉目傳情了。唐太宗死後不久,唐高宗李治便以給太宗進香為名,常常去感業寺與削髮為尼的武則天幽會。不久之後,武則天便生下皇長子李弘。

當時,後宮中的王皇后正與得到高宗寵愛的蕭淑妃爭風吃醋,在發現高宗將愛意轉向身處尼姑庵的武則天時,她心中非常高興。於是,王皇后一邊慫恿高宗接回武則天,一邊暗示武則天開始蓄髮準備回宮。

時間不長,武則天便在王皇后的安排下順利的重返後宮,並被高宗封分昭儀。而王皇后看到武昭儀既受高宗寵愛,又生有皇子李弘,情勢對她很不利;於是在自己舅舅柳爽的參謀下,抱養了高宗與後宮妃子中出身較為卑微的劉氏所生的孩子李忠,並急匆匆逼著高宗將李忠立為太子,算是暫時穩住了皇后的地位。

但是,心強好勝的武則天雖然表面上仍與王皇后姐妹相稱,心中卻早已謀劃著如何剷除自己前進路上的種種障礙。後來,武則天幾經努力終於將王皇后和蕭淑妃一同打入冷宮幽禁起來,她如願以償的戴上了皇后的桂冠,並且將自己與高宗的長子李弘封為太子。

所以說,由武則天從尼姑到皇后的奮鬥過程來看,武則天在再次入宮前就已生有皇子李弘,這期間她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只是考慮如何穩住自己的地位從而達到更高的目的方面。

再說,武則天重新入宮以後,獨得唐高宗李治的寵幸,因而夫妻關係非常密切。高宗總共有十八個兒女,其中六個就是武則天所生,武則天自己就有好幾個兒女,還用抱養姐姐的孩子嗎?

由此看來,李賢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是確實無疑的。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武則天與唐高宗劇照

章懷太子李賢是武則天所殺害的嗎?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長子李弘死後,李賢就被立為太子。不久,便奉詔監國,由於處事利落而深受高宗的喜愛。但武則天卻認為他年輕氣盛、剛愎自用,不足委以重任;曾令北門學士編寫《少陽正範》、《孝子傳》等書開導李賢。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朝中有“賢非武后親生”的傳言,李賢聽聞後信以為真,把母后對其的教悔當作厭惡自己而去理解,以至於後來同母親的矛盾與日俱增,終於釀成一場“謀反”的重大事件,而被武則天貶為庶人流放巴蜀,最後死於巴州。

對於李賢之死,人們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武則天派人給殺死的,有的人說是李賢自殺而亡。本人認為對此不要人云亦云,應作一番實事求是的分析考證而去得出實情。

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為爭皇后之位曾掐死自己心愛的幼女,以嫁禍於王皇后,這件事從武則天的性格和她當時所處的位置看來是可信的。但在李賢的問題上就不同了,當時李賢已被貶為庶人,並且將其黨羽也全部清除了,作為毫無人身自由的李賢,對武則天的地位已威脅不大了。再者,就如同後來囚禁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一樣,將李賢長期囚禁就足以使武則天高枕無憂了,為什麼還非得將其殺死呢?

武則天向來處事周密謹慎,將李賢流放巴州後,作為母親的她內心深處肯定很不平靜,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又不得不忍痛割愛。後來又擔心採取這種手段會使李賢難以接受,或反而逼出謀反行動,所以又派大臣丘神勣去巴州監視李賢。身居母親與王朝統治者雙重身份的武則天,心中肯定也充滿了矛盾與不捨。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恰好給性格剛烈、平時就與母后不和的李賢造成了更大的誤解。他認為母后是如此無情,將親生兒子貶到這種地步,難道還未解心頭之恨?又派人來監視自己的一舉一動,還不如一死了之,便用自殺結束了性命,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況且史書明確記載,李賢死後,武則天非常悲痛,不僅將丘神勣給貶了官,又在東都洛陽顯福門舉行了哀悼儀式,並道贈李賢為章懷太子。

以上史料記載和分析,足以說明章懷太子李賢是一氣之下而自盡的。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武則天與章懷太子李賢劇照

《摘瓜辭》是李賢寫出來的嗎?其內容暗含了什麼喻意?

在《全唐詩》中編錄有章懷太子李賢的一首《摘瓜辭》,也叫《黃臺瓜辭》,整詩曰: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歸。

這首詩以寫瓜為名,實則抒發了一種悲切悽惶的情愫。那麼,這首《摘瓜辭》究竟是不是李賢所作的呢?

先說說這首詩的背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年僅二十四歲的皇太子李弘(即李賢的哥哥)在隨父皇高宗和母后武則天遊洛州合璧宮時,突然死於宮中綺雲殿。關於李弘的死因,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被武則天毒死的。

再講講李賢作這首詩的用意:一般的說法是講,李賢得知哥哥李弘死的不明不白,再想起母后為了皇后之位曾經扼死了自己的妹妹,加之自己在政治上也嶄露頭角恐怕被母后忌恨猜疑,預感母后將對自己也下毒手。出於這種憂慮,他便寫了這首《摘瓜辭》以瓜喻人,勸喻母后不要殘殺骨肉,落得後繼無人。

不過,關於李弘之死,史籍記載不一,史學界也尚有爭議,究竟是病亡,還是被武則天鴆殺,也成為歷史的一樁疑案。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最早關於李弘死於非命的資料,始於唐肅宗時期。一種資料來源於柳芳在《唐歷》中寫道:

“弘仁孝英果,深為上所鍾愛。自升為太子,敬禮大臣鴻儒之士,未嘗居有過之地。以請嫁二公主,失愛於天后,不以壽終。”

還有就是在《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中有記載,李泌曾經對唐肅宗說:

“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

以上史料記載中,柳芳的所謂“不以壽終”,未必為鴆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夭折早逝,死因難以判明;而李泌的這段話,則肯定了李弘是被武則天所鴆殺的,這段話還被《唐會要》、《資治通鑑》所採錄。

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此見,司馬光在《考異》裡就說:

“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云時人以為天后鴆之,疑以傳疑。”

可見,司馬光也不敢貿然認定李弘之死一定是死於非命的。

那麼,李泌對唐肅宗說這段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當時李泌擔心肅宗在張皇后的挾制下再發生殺害長子李俶的事件,便以武則天的往事為借鑑,把殺死肅宗第三子李倓與“鴆殺李弘”相比,意在以古喻今。因此可見李泌在說這段話時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所以這段話的可信性就大成問題了。

最後,李泌還給唐肅宗講了這首《摘瓜辭》,說這首詩是李賢所作,並且還說李賢“令樂工歌之,天后聞之省悟,即生哀愍。”李泌的意思是說,李賢不僅寫了這首辭還把它譜成曲讓樂工們唱,希望武則天聽到後能有所感悟而生哀憐之心。

可是,《摘瓜辭》是用四個瓜比喻李賢弟兄四人,李賢排名老二,他怎麼能說出“再摘”不過“令瓜稀”,“三摘猶尚可”的話來呢?

並且,李泌當時意在諫說:“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慎無再摘。”由此可見,武則天和李弘、李賢的故事很可能是李泌編出來勸諫唐肅宗的。

因此,這首《摘瓜辭》或《黃臺瓜辭》的真實性還是值得懷疑的,更別說是不是李賢寫的了。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章懷太子李賢

李賢為什麼要注《後漢書》?有無其政治目的?

章懷太子李賢,在哥哥李弘死後一個月便被立為皇太子。因李賢聰明過人,深得唐高宗喜愛,一心培植,屢次命他監國,並對其有“太子處事明審,時論稱之”的讚譽。

李賢也的確表現的比他哥哥更有能力,這使得高宗很是高興,在儀鳳元年(公元676年)高宗曾對其手敕褒獎,曰:

“皇太子賢自頃監國,留心政要。撫字之道,既盡於哀矝。刑網所施,務存於審察。加以聽覽餘暇,專精墳典。往聖遺編,鹹窺壺奧;先王策府,備討菁華。好善載彩,作貞斯在,家團之寄,深副所懷。”——《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

這段話中所說的“專精墳典”,就是指李賢招集一批學者大臣注《後漢書》的事。李賢為什麼要注《後漢書》呢?他注《後漢書》並不只是一種學術活動,而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李賢久居宮中,深知父皇高宗與母后武則天的處世為人,更看穿了母后企圖掌握社稷大權的心機。於是他一方面盡力協助父皇理政,努力爭取到父皇的信任;一方面設法籠絡人材,壯大自己的勢力。

他在注《後漢書》時就把太子左庶子張大安、太子洗馬劉納言、洛州司戶參軍格希元,以及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寧等人組織在一起。

這些人中為首的張大安,其父為張公瑾,早年由尉遲敬德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玄武門事變前,其力主率先發難,而不問占卜吉凶;事變中死守玄武門,拒東宮與齊府兵於門外,後定為凌煙閣功臣。張大安在儀鳳二年後,身居相位三年多,一直是李賢最為得力的臣僚。

李賢以太子的身份聚集這些學者名臣來注《後漢書》,其意義不僅如顏師古注《漢書》,為注而注;更是在政治上籠絡人心,為自己增添羽翼,是在後黨北門學士之外,並立太子系的另一宗派。

此後,太子李賢也確實籠絡了一批勢力。儀鳳年間,唐高宗安排的宰相班子裡,除了劉仁軌以外,基本上都是太子李賢的人。

但是這樣一來,反對武則天的人就有了一定的勢力,從而加劇了武則天和李賢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李賢后來的悲劇結局。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最後,再說說乾陵章懷太子墓裡為什麼有兩個墓誌銘?

1971年考古隊在發掘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懷太子墓時,發現墓內有兩個墓誌銘:一為“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一為“章懷太子並妃清河房氏墓誌銘”。那麼,為什麼章懷太子李賢的墓裡會有兩塊不同的墓誌銘呢?

李賢少年時就十分聰明伶俐,《舊唐書?章懷太子傳》中記載,他在三歲時即“讀《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深得唐高宗寵愛,開始封為潞王,後來又封為沛王、雍王。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六月太子李弘死後,遂立其為太子,曾奉詔監國,注《後漢書》,初露才華。當時,方士明崇儼在宮內傳言,說李賢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所生,李賢聽到後疑懼叢生,又加之他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逐漸對母后武則天產生了戒備心理,慢慢疏遠起來。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武則天接到報告說李賢準備“謀反”,便派人搜查李賢住處,查出兵器皂甲百餘件,因而以謀反罪廢為庶人,充軍流放到四川巴州。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派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監視李賢,後逼得李賢自盡而亡,死時三十一歲,葬於巴州。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

△章懷太子墓誌銘

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6年),被賜予章懷太子。

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即位,於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將哥哥李賢的屍骨從四川巴州遷回陝西,與其妻清河房氏同穴陪葬於乾陵。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又追贈李賢為章懷太子。

據“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所刻內容看,這塊墓誌銘並非從四川巴州遷葬時遷來的,其實李賢當初埋葬在巴州時並沒有墓誌銘,這塊墓誌銘是唐中宗李顯將李賢遷葬到陝西乾陵時所刻的。

中宗皇帝雖然對哥哥李賢寄於同情,但因武則天剛剛去世不久,所以未能公開為其平反昭雪,而且墓誌撰寫者也未留姓名,至今不知為何人?

另一塊“大唐故章懷太子並清河房氏墓誌銘”,則刻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公開為李賢平反昭雪,追封為章懷太子,並重刻墓誌,志文為盧粲所撰。

這塊墓誌銘文中借用典故申訴李賢是被武則天冤枉而屈殺的,終於還了章懷太子李賢一個歷史清白。

章懷太子李賢有著怎樣錯綜的身世之謎?他的死與武則天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