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漢朝與匈奴的糾葛從秦朝延續而來,秦朝統一六國,匈奴稱雄草原。中原誕生了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匈奴誕生了第一位單于——攣鞮 頭曼。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也註定了二者的巔峰對決。不過,頭曼單于顯然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出征匈奴,秦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匈奴掃出河南地(河套平原)。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此後,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屯兵駐守。如果以秦國當時的國力衡量,徹底消滅匈奴不是沒有可能,但秦始皇選擇了保守。歸根結底,秦始皇是一位胸懷寬廣的國家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他的眼中,匈奴人同六國子民一樣,所以征服在先,殺伐其次。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頭曼單于去世,秦國胡亥繼位,國家陷入混亂,而匈奴冒頓繼承單于之位,國家走向強盛。因此,漢朝建立後,又接過了對抗匈奴的接力棒。回顧漢朝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的六十多年間,漢、匈是不愉快的。儘管漢朝一味的低頭示好,但是匈奴一如既往的盛氣凌人。因此,漢武帝即位後,決定扭轉被匈奴壓制的局面。首先,漢武帝的開山之作便是出於試探性的策劃了馬邑之謀。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如果馬邑之謀成功,將會是戰國時期趙將李牧於雁門關圍殲匈奴的翻版。但是,漢武帝的馬邑之謀更像是一場演習,因為匈奴人沒有上鉤。其實,漢武帝的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李牧為麻痺匈奴一直在做“誘耳”,十年磨一劍。而漢武帝一上來就打草驚蛇。因此,“只見羊群不見牧人”的現象馬上引起匈奴的警惕。之後,匈奴部隊從容撤退,漢武帝一臉憂傷。漢武帝是一個善於總結失敗、迅速走出困境的人。他認為與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動出擊。

公元前129年,漢朝與匈奴的全面戰爭爆發,衛青於龍城之戰嶄露頭角。當時同時出征的李广部全軍覆沒,還差點做了匈奴的俘虜。而另一路人馬由公孫敖率領,1萬兵士則折損過半,同樣以慘敗收場。如此一來,漢武帝喜憂參半,因為衛青的勝利讓他看到了戰勝匈奴的希望。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此後,漢武帝總結失敗的教訓,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從“碰運氣”的遭遇戰轉變為進攻匈奴人根據地的殲滅戰。當時匈奴已經佔據了河套平原,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對漢朝形成了封鎖之勢。因此漢武帝針對性地發動了河南之戰、河西之戰。透過這兩次精準投放,戰敗的匈奴開始向西北收縮。此刻,漢武帝更產生了一戰便可定乾坤的信心,於是發動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意義重大。此戰過後,匈奴失去了主動進攻漢朝的信心和實力。因此得益於北疆的安寧,漢武帝又將戰略調整到平定西南越族及遼東的開疆拓土上。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匈奴並沒有衰落,只不過是不敢如從前那樣大張旗鼓地侵擾漢朝而已。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然而,隨著名將李廣、霍去病去等人的黯然離世,大將軍衛青英雄遲暮,不甘示弱的漢武帝又發動了幾次對匈奴的打擊,結果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到了晚年,漢武帝開始尋求與匈奴妥協,總體而言外交要先於戰爭。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才造就了囚禁於匈奴19年蘇武的民族氣節。

其實,漢武帝對漠北之戰的期望很高,他希望漠北之戰是一場與匈奴之間的收官之戰。因為,畢竟從公元前129年的三將軍(衛青、李廣、公孫敖)主動出擊,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的十年裡,漢軍主導了高強度戰爭的頻率。有得便有失,得是壓倒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失是致使漢朝消耗甚巨、民生疲弊,衰敗跡象顯露。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另外,漢朝已經透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將匈奴勢力趕出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致使匈奴勢力不斷往更西、更北的方向退縮。所以,漢武帝徵調起一支由10萬騎兵,預備戰馬數萬匹,輜重糧秣無數,後勤保障人員十幾萬人組成的作戰單元,殺向匈奴,準備給匈奴致命一擊。

大軍分兩路,分別由衛青與霍去病率領。衛青出定襄出兵,目標直指匈奴單于,霍去病從代郡出兵,尋殲匈奴左部主力。

戰爭的結果是,霍去病超額完成任務,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當戶、相國、將軍、都尉等八十三人,俘虜匈奴兵士七萬餘人。而衛青率領的由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及後將軍曹襄組成的一路人馬發揮失常,雖然擊潰單于主力,但分兵東路的李廣、趙食其則一無所獲。

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本來,東路軍的作用是迂迴包抄敗退的單于,結果主將帶頭迷路,單于殘部逃脫。因此,被漢武帝視為收官之戰的漠北之戰以遺憾收場。事實上,漢朝雖然取得勝利,但同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戰爭永遠是一部燒錢的機器,它不分失敗與勝利。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