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麻醉

麻醉之於中國,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的石器時代,就有古人應用砭石、骨針或竹針來鎮痛治病。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內經》有針刺治療頭痛、牙痛、耳痛、腰痛、關節痛和胃痛的記載。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莨菪子、大麻、烏頭、附子、椒等具有鎮痛或麻醉作用的藥物。後漢有名醫用麻沸散來實施全身麻醉,在全麻下行剖腹手術。唐宋時代常採用酒精調服大草烏細末作整骨麻藥。宋初廣泛使用洋金花(曼陀羅花),元朝應用草烏散作麻藥。

中國古代麻醉

說起古代中國麻醉,離不開一代名醫扁鵲和華佗。據百度詞條記載,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被尊為醫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漢書·藝文志》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現存《難經》系後人託名扁鵲之作。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是我國最早施行全身麻醉者。他為兩人醫病時令其飲藥酒,迷死三日,據說剖腹探心而無疼痛。

中國古代麻醉

扁鵲換心(開啟全身麻醉先河?)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輕病,就一起請扁鵲治病,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身體卻很弱,有計謀卻並不果斷,齊嬰你的志氣弱身體卻很好,沒有謀慮卻過於執著。如果把你們的心臟互換,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扁鵲讓二人喝了藥酒,他們昏死了很多天,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神藥,於是二人過了一會便醒了,就像剛開始一樣的健康,後來二人就向扁鵲告辭回家了。

起死回生(開啟心肺復甦先河?)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裡,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另一古代名醫為華佗。百度詞條記載,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五禽戲。他製作的“麻沸散”記錄在《三國志 魏書 華佗傳》,是世界最早應用全身麻醉的記載。

中國古代麻醉

麻沸散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中國古代麻醉

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華佗採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這種全身麻醉手術,在中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創舉。

(根據網路資料整理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