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這麼說美英不援助蘇聯豈不是更好,坐等德國把蘇聯打廢自己也被打殘後再登陸,那樣二戰後就沒蘇聯什麼事了。美國的軟肋就是世界多極化,貨幣本國化。養德國跟養蘇聯有什麼區別?而且還得是偷偷養,難道蘇德就不能講和停戰?以美英計程車兵素質,別說550萬東線戰場的德軍了,德軍只要抽調100萬人去西線戰場,美英就得再來一次敦刻爾克那樣的撤退,全部滾回島上去,而且你覺得美國的原子彈開發完成為啥剛好是在那個時間點?因為其搶先接收了德國的研究成果,德國的戰略武器已經快要開發完成,如果德國再續幾年命,核平不列顛和美國不是不可能。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至於原子彈,還是那句話:當時發現鏈式反應的就是法國的約里奧夫婦,在核裂變研究最前沿是法國,而不是德國。德國研究原子彈的迴旋加速器還是在巴黎找到的。要是德國沒這個運氣:法國指揮失誤。消耗戰打幾年,德國不被法國核打擊才怪。

一個個都拿蘇聯宣傳當歷史。蘇聯能和德國拼下去,基本上靠盟國輸血,三分之二的汽車和火車頭都是盟國援助的,飛機的航空汽油,百分之百依賴盟國,盟國如果不想讓蘇聯贏,援助一斷,蘇聯能不能堅持住還兩說。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44年蘇聯已佔絕對優勢,德國的工業潛力和人口兵源能力枯竭,德國根本沒有死灰復燃的能力。第二蘇德不可能講和,蘇聯要報死了3000萬人的血海深仇,希特勒也想和盟軍講和,大勢已去沒有談判籌碼,盟軍也一口拒絕。諾曼底登陸英美盟軍就是下山摘桃子,以免歐洲全部淪入蘇聯之手。第三,一切反法西斯的行為都會得到稱頌,哪怕諾曼底是下山摘桃子。

美國援助不是蘇聯戰勝德國的根本原因,開闢第二戰場也不是因為羅斯福是舔狗,按照協議1943應該就開闢第二戰場了,如果不是蘇聯從庫爾斯克會戰直到1944年太生猛,英美還想再拖延的,還有給國民政府的援助即使達到對蘇援助一半的水平,依然無法正面平推日本,這不是武器裝備決定的。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當時英美就是這樣想這樣做的,最後斯大林逼急了直接找羅斯福和丘吉爾攤牌,說再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聯直接投降,和德國劃伏爾加河停戰投降,英美害怕了,最終實施拖了好久的諾曼底計劃。現在來看有了原子彈當然不用蘇聯進攻日本了,但是當時原子彈還在試驗階段,能不能成功,成功了威力有多大?誰都不敢打包票,戰爭和國運不能靠不能確定的事情乾等著吧?

美英援助蘇聯唯一的原因,就是當時德國太強了,從國家最大利益出發,歐洲勢力平衡考慮必須支援蘇聯結成同盟國,否則歐洲大陸馬上就被德國統一了,英美隔著海峽和大西洋,在歐洲就沒有勢力範圍了,滅了蘇聯,德國更是如虎添翼一家獨大(二站時歐洲才是世界中心),後面就是統一全球的格局。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蘇聯人口是德國的四倍多,國土面積蘇聯比德國大40倍不止,這就是戰略縱深,所以說德國是永遠打不過蘇聯,靠著偷襲打到這種程度基本已經是極限了,再往前走也走不遠了!沒有美國幫忙蘇聯最多多打兩年戰,蘇聯比德國能耗,除非日本全力配合德國夾擊蘇聯,可能才有百分之三十的機率能拿下蘇聯。

德國同時跟英美蘇三個國家開戰,都能打到莫斯科郊區,都能打的蘇聯人需要藉助美國援助。如果沒有英美諾曼底登陸,分散德軍。德軍集中力量進攻蘇聯,佔領蘇聯歐洲部分,也就幾個月事情。可能最後的結果是蘇聯軍隊退到西伯利亞跟德軍周旋。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我很奇怪當代人為何將美國在二時的對蘇援助吹得那麼神乎其神?不錯是有租借法案,是有條約數額,但麻煩算一下,當時的海運能力、美、英又是何時能控制大西洋、黑海地區的,那都是44年中期已後的事,那麼多物資從那過來?從波羅地海、中亞內陸、不會遠東中國吧。看看地圖、算算德國是何時在大西洋、地中海特別是黑海失沿岸撤出的,再算一下美軍要在二戰最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同時維持歐洲兩個戰線的軍需規模,和當時的海運噸位和船隻的航運時間,很多事的執行難度,真是缺乏常識。特別是有些網友說,蘇德戰爭早期美對蘇就有巨大的物質援助實在可笑,我就問你這些物質是怎麼到的蘇聯。

二戰即44年6月,即美登陸諾曼底時,蘇聯大反攻打得德國已失去招架之力,面對蘇軍風捲殘雲的進攻,德軍除潰敗外,再無力組織有效阻擋防禦,當時稍關心時事的人都明白,德國算是完蛋了。感覺一直以來我們對二戰以前的歐洲政策定位有疑問。基本都是“主流”定義的,不太可信。比如“英法為了禍水東引”而對納粹採取綏靖政策——這現實嗎?納粹“東進”必須經過波蘭這個英法盟國,事實證明一旦波蘭被攻擊英法就需要參戰,那還怎麼“禍水東引”?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美英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德國敗局已現,如不開僻第二戰場,歐洲大陸戰後將沒有美英的地盤了。如果德國對蘇求和,讓出東歐給蘇聯,集中當時的軍力,回頭對英作戰,加上巳研製成功的V2飛彈和加緊原子彈研發,滅了英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德軍集中於西線,未來美英聯軍要登就不可能了。

當年羅斯福為了鼓勵斯大林出兵日本,斯大林提出承認外蒙古獨立基本事實作為條件。當然,事情遠沒這麼簡單,更早時候,美,英,蘇準備聯合當時的中國一起組建戰後世界秩序,也就是後來世界五常雛形,但後來蔣介石的一次會戰的大潰敗,讓美英蘇對中國徹底失望,也就為後來的承認外蒙古福利做了鋪墊。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如果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就有失去歐洲大陸的風險,到蘇聯大反攻後期美國的援助聊勝於無,蘇聯工業並沒受到重創,糧食油田等重要產地已經控制住,一千多萬的軍隊絕對橫掃歐洲大陸,美英此時開闢第二戰場只是爭奪歐洲大陸控制權。

蘇聯和德國不可能和談的,德國發動二戰的最終目標就是蘇聯。希特勒是靠反共反猶上臺的,極端仇視蘇聯。反倒是英國隨時可以和德國和談,甚至殖民地都能保留。只要英德和談,美國也就喪失了插手歐洲戰場的機會,所以美國必須支援主戰派丘吉爾,而丘吉爾必須靠勝利來保證自己的地位,如果到44年再不登陸歐洲,丘吉爾就要下臺了。蘇德打個兩敗俱傷是張伯倫的劇本,倫敦被炸個稀巴爛之後你還要按張伯倫的劇本來,英國人民答應嗎?

為何英美不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兵,這樣不更好嗎?

戰爭結束那一刻的牌好才算贏,歐洲戰場美國摘桃子,太平洋戰場蘇聯摘桃子,都無可厚非。再說英美人也不是光摘桃子不施肥,英美把德國困死在歐洲,空軍更是把德國幾乎炸成白地,那功勞也不小。